Upgrade to Pro — share decks privately, control downloads, hide ads and more …

新竹獨立刊物:風起第四刊

TingChia
September 23, 2015
38

 新竹獨立刊物:風起第四刊

主責風起第四刊排版與文字校稿

TingChia

September 23, 2015
Tweet

Transcript

  1. 1

  2. 2

  3. 3

  4. 4

  5. 5 一路往香山方向騎去,接近海邊的地方天空很藍 那 魯 灣 那魯灣印象 白天的那魯灣村人不多,老人坐 在屋簷下包檳榔、處理新鮮海產,有 的是要拿去賣的,有的當作中午的美 味料理。小孩在那魯灣村唯一的一條

    街道與堤防上來回跑跳,時不時偷穿 阿嬤的鞋子。 一間藍屋子 我走進一間湛藍得和這裡的海一樣的屋子,牆壁上還嵌滿細沙和碎貝殼拼成 的圖案,正以為是這裡的民宿或者餐廳時,外頭晾著衣服的阿姨探頭問:「有什 麼事嗎?」 我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原 來是居民的住宅。因為裝飾實在 太具風情,我開始和她聊了起來, 她是紅奈。紅奈開懷大笑,說那 些屋飾不過是她老公隨便弄的。 隔壁傳來一陣陣歡樂笑語,是我 聽不懂卻令人感到親切的語言, 我走過去想跟她們一起聊聊天, 包檳榔的阿姨們你一言我一語的 和我說話。 文、圖 / 劉名真 那 魯 灣
  6. 7 明發定置漁場 每天下午兩點,附近的明發定置漁場會賣當天收穫的漁貨,我跟著去看那魯 灣村的一位阿肥船長賣魚。 漁場牆壁上羅列著各種魚蟹的介紹,像百科全書一樣琳瑯滿目,許多人來排 隊買魚,不到半小時就收攤了,船長和漁場裡的外籍同伴說著簡單的印尼話,彼 此互動熱絡也會開些小玩笑。我向他們揮揮手說再見,他們也報以我燦爛的南洋 微笑。 順流 民國七零、八零年代,外籍勞工陸續來台,他們較低廉的工資也讓許多原本

    在定置漁場工作的那魯灣村民失去工作,所以現在許多族人都在附近找些木工的 工作來維持家計。 無論生活如何改變,族人順應著與他們共同生存的環境,有時豐收,有時艱 辛,有時想家。他們對任何現實都很敏感,卻從來不去埋怨他人。這天我躺在那 魯灣村被曬得熱熱的堤防上,想著族人樂天知命的笑容。 這裡有一座雕像,有時村民將它的手指向家鄉的方向,有時轉向一年一度豐 年祭即將舉辦的地方。它總是指著族人所愛戴的土地。
  7. 8 CSA 農場──都市 土地 人 文、圖 / 李鈞冠、陳立晏、周冠妤 東香 x

    千甲 CSA 農場──都市、土地、人 「如果都市越來越多、農田越來越少,我們該怎麼辦?」 在愈趨追求經濟發展的現代,許多伴隨父母輩─甚至我們的兒時成長的農地 ─逐漸被開發為建築用地,原本滋養生命的土地轉為生長鋼筋水泥。鄰居從隔壁 搬到樓頂、泥土被替代換成柏油,生活方便了、交通方便了,我們卻似乎遺忘了 一種閒適的生活。 都市裡因為缺乏植被、建築又阻礙風的流動,造成內部的氣溫居高不下;隨 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加入工商業的勞動,農業只得離開當地,由其他縣市進行專 業化、工業化地生產。另一方面,由於投入農業的成本變高、農地無法改為建地… 等,也都導致都市內的農地逐年荒廢。 直到近幾年來,食品安全風波不斷,人們才逐漸意識到「吃」的重要。為了 吃得安心,人們開始尋覓一種安全的食物來源,可以是產銷履歷、可以是有機認 證,但這種「看不見來源」的食物卻也並不總是令人安心。再者,在北部吃著來 自南部的蔬果,除了對「遠方」土地上的耕作方式感到擔憂外,也有著食物在運 輸過程中消耗太多能源、造成太多碳排放的環保考量。
  8. 9 隨著這許多擔憂,人們漸漸發現, 他們的生活裡缺少一塊農田,也因此 CSA 的概念在現代都市中日益受到重 視。什麼是 CSA ?此為「社區協力農業」 (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的簡稱。有鑑於現代人與農地的連結已 經疏遠,CSA 的概念希望將生產者與消 費者的關係重新連接,讓一群消費者們 直接支持社區內的農地,透過消費者與 農人的直接互動,共同分擔農地的收成 與風險。農人在作物分享的過程中創造 出經濟效益,用以支付務農成本,並藉 此活化農地、開啟永續經營的契機。 都會項上的珍珠項鍊── CSA 社區協力農業 讓 1000 個生態農場, 盤據在城鄉交界, 像一串珍珠項鍊, 掛在都會的項上。 ──里巴哈克協會 這讓農人不須再為了追求合乎收益的生產,而施以對土地有害的化肥、種植 不適於該季節的作物。一方面,都市農地可以改善都市的氣候環境;可以讓都市 居民直接認識食物的生長流程;最重要的,都市農地的「在地性」不只環保,更 捍衛了可耕地的存在價值。如同純淨無瑕的珍珠,位於城市周圍的 CSA 農場, 點綴了都會的頸項。 東香社區的開心農場 東香的社區協力農場,最早是劉晉宏大哥找到了社區內荒廢的農地。經過重 新整地、規劃後,將生態池、放雞場、菜圃…等農園景色納入農場中,同時結合 生態與環保的都市美學概念,創造出可食地景最基本的藍圖。為了達成 CSA 的 共享理念,他也找來當地許多居民認養農地,無償提供給居民「開心」種植,只 須由每個月產出的作物分攤維持農地的成本即可。 透過居民的作物分享,不僅活化了社區農地的利用,也創造永續經營的可能。 而劉晉宏大哥也藉由這塊兼具生態的開心農場,向附近的大學、社造中心…等宣 揚 CSA 經營模式及生態農園的理念,真正落實都市食農教育的精神。 在東香社區的 CSA 農場中,可以看見辣椒、豆科、玉米、木瓜、葉菜類… 等各式各樣的作物。而農地雖然看似雜亂無章、草木叢生,細細觀察卻有一種由 秩序而生的美感,菜畦上看不見雜草,取而代之的是豐富多樣的蔬果。這些都是 劉晉宏大哥與東香居民多年來努力的成果。 千 甲 x 東 香
  9. 10 來到新竹市另一邊的千甲,炎熱的 太陽下,一位卑南族的大姐正帶著編輯除 草。「這是青椒,不要拔錯了。」「因為 不用農藥,這些雜草都長得比作物還快, 常常要一直除草。」 因為地緣位置的關係,千甲社區裡有 著都市原住民聚落,幾年前居民劉美玲為 原住民孩子開設課後輔導班,認識在裡頭 幫忙的工研院大哥陳建泰的妻子,因緣際

    會促成千甲 CSA 農場的誕生。 千甲 CSA 農場起源於工研院為期三 年的社區協力農場計畫,計畫期間土地由 工研院所承租,期滿後則是由居民成立的里巴哈克協會支付地租,並且工研院 也扮演引入技術的角色,如生物肥、太陽能抽水等。由於原為廢田,偏鹼土地 的肥力不足,因此引入生物肥料的技術,慢慢增加土地肥力,更是顯得重要。 隨著三年計畫的期滿,劉美玲等人在去年創立里巴哈克協會,期望在工研 院計畫結束後,能藉由協會的力量永續經營千甲農場,照顧都市原住民,舉辦 社區活動,提高都市原住民對於千甲這塊土地的認同感,並且將成功經驗帶到 別的社區。 千甲農場與工研院計畫
  10. 11 在東香社區,都市農夫劉晉宏 大哥推動的「開心農場」,讓社區 居民免費認養土地,只須繳出部分 農作維持農地成本。這個運作模式 稱為「市民農園」,它的概念類似 於 CSA,由政府或私人提供農地, 讓附近居民直接認養並參與種植, 並從對土地的勞力投入中找回與食

    物的連結。 經營與挑戰──東香 CSA 農場的運作 「農業不是都髒髒臭臭的嗎?這樣不會破壞市容嗎?」 面對這個問題,劉大哥並不擔心。他說「都市農園既然存在於都市中,就 存在三項必須完成的任務:分別為美學、共享與教育。」 「都市農園要與都市共存,必須融入都市地景,在處理堆肥、農地配置上 只要細心處理,骯髒與雜亂都不會是問題。居民也可以加入農場地設計,共同 創造可食地景;居民在開心農場中與彼此互動、分享彼此所種植的作物,也可 以加強人際關係;而教育則是讓居民認識果菜的季節、友善土地的方式…等, 以達到永續經營的目的。」 •東香由居民自行管理的菜園 千 甲 x 東 香
  11. 12 新竹另一邊的千甲 CSA 農場,在經 營上則採取社區內都市原住民種植,配 菜給加入會員的新竹地區家庭的模式。 農場以生產家庭主要蔬菜及小型水果為 主,採年費會員制,分 12 期,一個月

    1500 元,1 個月分 4 次配送,一次三到 五公斤,等於一斤菜大概 80 元,禮拜四 早上採菜,下午送到工研院,讓參與的 會員下班後方便拿取。 「我們面對的困難主要是氣候和人 事。」例如這次採訪時,因為上個禮拜 一直下大雨,菜都被泡爛,只能提供空 心菜這種不怕水的植物,還有茄子、瓠 瓜。 而在人事方面,千甲目前共有四位 員工,都是靠著勞動部的方案給薪。在 工研院計畫時期,員工人多,而產量也 多,目前因為缺乏人員,還有土地利用 方式的改變,即使土地擴大成一甲,產 量卻還是不夠,像清大綠市集的蘇老闆 也一直力邀劉美玲到綠市集擺攤,但因 為菜量不足,無法有多餘的菜向非會員 兜售,所以也無法擴大推廣。 會員數量在工研院時期共有 55 戶, 目前則是有 35 戶會員,收支勉強達到平 衡,人員成本還是必須依靠勞動局的就 業方案補助計畫。但劉美玲並不擔心, 認為這只是剛回到市場機制,真正認同 千甲理念的人便會繼續支持,希望將來 能達到 80 人。 「農場的經營面臨過哪些困難?」 •千甲農場的工作人員 •千甲 CSA 農場集會所 經營與挑戰──千甲 CSA 農場的運作
  12. 13 里巴哈克協會,最早由課輔班呈現雛型,到經營農場最後成立, 目的是為了連結都市原住民,以及作為工研院退出千甲後作為一個承 接的組織,訓練 CSA 農場人員成為種子教練,目前也和公、私部門合 作推廣社區協力農場。 里巴哈克協會小檔案 社區協力農場最核心的關懷,就是人與人、人與環境的關係。藉由人們參與 食物生產的過程,得以彼此互動;人們也必須思考在這塊土地上,以什麼樣的方

    式進行栽植,對於土壤、植物甚至是參與其中的人是最好。農業在都市中不再只 是一種遙遠的想像、食品安全也可以藉由自己或信任的在地農夫進行把關。 東香 CSA 農場以社區居民自種自食的模式,提供一個「開心」務農的環境 與契機,而千甲 CSA 農場,則透過農作連結社區都市原住民,凝聚居民對這新 故鄉的認同感,並由他們提供消費者可信任的農作。不論是東香或千甲,未來都 期望永續經營這塊農田,緊密連結都市、土地與人。 回想我們餐桌上的食物,哪些是我們真正曾經在菜市場,甚至農田裡看過的 呢?如果我們與食物的關係僅停留在「消費」的層面,那是不是即是在某種程度 上與養育我們的土地、農人斷開了連結,而讓這份關係在蔬果的收購商中消失了 呢? 務農,可以不是想像中的機械化耕作、也可以不必與環境對抗。它可以發生 在社區的農園中,甚至是屋頂上。讓我們重新思考土地、食物與人的關係吧! 共許一個願景── CSA 農場展望 千甲 東香 起源 工研院計畫 新型態農業推廣 模式 會員制配菜 開心農場 生產者 社區居民 社區居民 消費者(食用者) 會員家庭 社區居民 特點 都市原住民議題 自耕自食、可食地景 困境 氣候與人事 千 甲 x 東 香
  13. 16 與石川不同的是,李澤藩的客雅溪是一條沉穩的河流,溪水的多層次顯得這 條溪不只是表面上的倒映,更讓我們看到客雅溪的深層內涵;臨水似近又遠的民 房也讓我們看到台灣人們對水又愛又恨的一種文化。相較於前一幅石川彷彿快飛 上天的水氣,這裡的水氣則是安靜的瀰漫著,緊緊伏在大地之上。 這是他們畫筆下客雅溪,卻是我們陌生的客雅溪。 在石川欽一郎眼中,台灣是「全日本色彩最鮮艷而多變化的地方 1」,「連 山都是可愛嬌美的 2」,是一種充滿異國情調的豔麗的南方海島,客雅溪也呈現

    出一種輕快、鮮豔、活潑的可愛氣氛;在李澤藩眼中,客雅溪是他的故鄉,畫中 溪水的多層蘊涵與受風搖曳的竹林深度,伴著自溪面緩緩而上的水氣,呈現出一 種平靜落實於土地的氣質。那我們眼中的客雅溪,會是哪種樣子 ? 時光循著客雅溪水流向 1978 年。李澤藩畫著口琴橋,隱在前山後的橋樑和 後頭遠山的朦朧融合在一起。客雅溪的溪水從右下劃過兩山之間,沒入橋下後面 的迷茫市鎮。遠山的雲煙在山影間起伏,畫面的前、中、後景隨著溪水與橋梁分 隔,卻又藉著遠山的雲煙與近景的水氣融合。時至今日,口琴橋的周圍早已布滿 建築,新竹市平日的空氣汙染已讓我們難以看到遠山,沒有了河岸生氣的綠意, 也沒有了李澤藩眼中那種安穩、沉甸甸的水氣朦朧。 這是大家所熟知的客雅溪,卻可能也是最陌生的客雅溪。 圖三:李澤藩,口琴橋,水彩布,30.5X45cm,1978
  14. 17 文 藝 新竹是一個擁有未來的科技都市,客雅溪也變、在掐死一條帶的竹塹歷史細 流的潺潺小溪。追求的未來或許也會被遺忘,過去那些已悄然逝去的風景,讓我 們無法憑弔。現在就讓我們來繼續說一些故事吧 ! 這一條源自寶山,流經青草湖 的短短小溪,曾經乘載著許多新竹人的回憶、生態,同時也默默地承擔的許多垃 圾、污染與破壞。當我看著這幾幅美麗的風景畫時,卻怎麼也忘不了現在客雅溪

    慘然的樣子。 現在這個時代,既熟悉,又陌生;也許在未來,這裡恐怕什麼都不是。 口琴橋現狀 客雅溪上的垃圾 1.〈台灣地區的風景鑑賞〉,1926.3,轉引自顏娟英,《水彩.紫瀾.石川欽一郎》,雄獅,(台北:2005),頁 105。 2.〈麗島餘錄〉,1926.7,轉引自同前註。
  15. 18 一邊玩一邊印! 這次採訪位於竹北東海里的玩印工作室,玩印總是帶著大大小小的絹板在 市集裡擺攤,絹印的用途廣泛且製作過程平易近人,幾乎可以印在任何想印的地 方。究竟絹印的魅力何在呢?帶著一顆輕鬆的心跟著我們一起看看絹印是如何著 作的吧! 1. 製作黑稿 2. 塗佈感光劑

    3. 烘乾 將喜歡的圖案或文字用 黑稿筆畫在透明片上,大膽 畫下去就對了! 將感光劑倒入刮槽中水平對 齊絹板,兩面都要平均刷上感光 劑,記得要膽大心細。 將感光劑吹乾。 文、圖 / 李夙婷、廖品晢
  16. 19 4. 曝曬 7. 手感印刷 成 功 完 印 將黑稿正面、絹板、遮光用海

    綿、重物及黑布依序置於燈箱上曝 曬,等待六分鐘! 6. 烘乾 再一次將絹板兩面都吹乾。 5. 顯影沖洗 將曝曬好的絹板洗刷刷一番, 若圖案完全透明就成功啦! 將透明圖案對準要印的位置, 一手壓框、一手持刮刀以四十五 度角刮墨。 看到這裡,是否也覺得絹印十分有趣呢?下 一刊將為讀者帶來玩印的故事,看看完印工作室 如何在絹印中實現自己生活的理想。 1 3 好 市 集 NEXT
  17. 20 師父說:「起頭總是最困難的。」 我們也是花了好久的時間,才想好要製作怎麼樣 的圖案。 傳統技藝—— 螺鈿體驗 畫 草 稿 囉

    ! 接著師傅將草稿分成大區塊圖像,貼 至不同顏色的貝殼上。 先用電鑽在貝殼上鑽出一個小洞,再用竹鋸 將圖像從貝殼鋸下。看師傅鋸得飛快,原以 為會是很輕鬆的。但換到我們時,就連一公 分都要鋸個十來分鐘,最後師傅看不下去了, 就一併幫忙完成。不過僅僅是那十來分鐘, 我們的手臂都已經痠到不行。 STEP 02 STEP 03 上一刊我們介紹過螺鈿的歷史,今天來看螺鈿的製作過程是甚麼樣子吧! 師傅親手敲製的, 鋼線上有一齒一齒 的齒鋸。 文 / 郭柔廷、許穗銣
  18. 21 傳 統 技 藝 這就是切完的貝殼! 放木屑以填補貝殼與木塊間的空隙, 再用三秒膠將貝殼黏至木塊凹槽中。 用機器將小木塊割出可以放置貝殼的 凹槽。

    用電刻筆刻出圖案細節。 老師傅說,好看不好看就是決定在這 個時候了! 上墨,讓細節更加清楚 STEP 07 STEP 06 STEP 05 STEP 04
  19. 24 眷村專欄 中原大學景觀學系教授趙家麟,出身新竹,曾就讀新竹高中。自從 2001 年 發現「大煙囪」,也就是建中、建美路包夾的日本第六海軍燃料廠發電廠,便驚 覺台灣其實有著諸多尚未被發掘的二戰遺址,而作為美軍轟炸落彈量最大的新 竹,更是日軍「航空作戰」重要的基地,也留下豐富的文化資產。 在我們訪談的咖啡店所在,過去曾經是俗稱「紅屋頂」的美軍眷村。落地窗 外,大煙囪清晰可辨。1943

    年的「第六海軍燃料廠計畫」,包含高雄本廠成立 精製部;新高支廠(今台中清水)成立化成部;新竹支廠成立合成部。其中新竹 支廠範圍從赤土崎到草厝仔一帶,涵蓋建功里、軍功里、武功里、立功里,即當 時清華大學對面全部的旱田與水田,當時農民也全數被迫遷住冷水坑。廠區入口 文史工作者的漫漫長路: 文史工作者的漫漫長路:
  20. 25 :趙家麟訪談 :趙家麟訪談 在今光復路建新路口,地勢由南向北漸低,可俯瞰整個廠區。全盛期擁有 1360 名員工的燃料廠,當時供電的燃煤發電廠(「原動缶」)建有 20 層樓(60 公尺) 高的大煙囪,是全新竹最高的建築。戰後國民政府來台,美軍眷村、空軍上/下

    忠貞、北赤土崎、北精忠、公學、文教、金城、敬軍、日新新村、貿易二、八村 等十個眷村皆座落廠區範圍中。 趙家麟描繪道,當他 2001 年夏天,帶著學生尋找畢業設計基地時,從水源 路往東看,當時什麼國宅都沒有,都是眷村低矮的平房,就是「大煙囪」非常醒 目地佇立在那裡。趙家麟陸續帶記者與當時都發局長林欽榮來看過,前市長蔡仁 堅有意將其指定為「歷史建築」,卻逢選舉,林政則上任後不了了之。 文、圖 / 汪生 眷 村
  21. 26 2006 年林政則持續主政,「清華北院美軍眷村」的地主台銀將土地標售給 建商,悉數拆毀後,趙家麟開始對這些老房子有了憂心感;緊接著國防部清查 老舊眷村,隔年北、中、南、東、離島五區各選出兩個眷村做「文化保存」, 2008 年新竹市政府文化局將「大煙囪廠房」以「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新竹支廠」 的名義,2011 年申請成功,而且是全國的第一名,當時趙家麟曾想過但最後沒 有將周邊廠房一併申請進來,沒想到開發的浪潮很快便染指。

    原來,這個地方被保存下來,國防部眷改的土地價值就不能開發,價值與容 積就需要配套移轉到其他地方。「當時沒有留意到要移轉到哪邊去,只想要保存 就好,沒想到下忠貞新村(大煙囪所在)的大部分容積是要移轉到「上忠貞新村」 (寡婦樓所在)。」發現到這件事情,已經是 2013 年夏天,趙家麟代為出席一 次都更的會議的時候。那年夏天趙家麟第一次走上忠貞新村,才發現有這麼多日 本二戰遺留建物,包含寡婦樓(1 號)、燃料廠房(2 號)、兩處油槽(3、4 號)、 大廠房(5 號)、辦公廳社(6 號),簡直是「歷史建物的倉儲區」,趙家麟於 是回報文化局,請兩位文資委員到現場勘察,也去拜訪市長,本來眷改都更範圍 內的兩條路是要直接穿過五棟六燃廠日遺建物,到最後有了一連串通過程序的調 整,過程十分艱辛。 然則,直到 2014 年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決議 2、4、5 號保留,其餘則持續 爭議中,1 號廠房即寡婦樓,文資委員表示在開發與保存的衡量下,可採「意象
  22. 27 眷 村 保存」,由於意象保存界定模糊,引發文史工作者不滿,即便趙家麟找了很多「歷 史建築與城市規劃新舊融合的案例」,認為這些矛盾都不是問題,只在一念之間; 但在多次協調會的運作之下,開發實施方也遲遲不願退讓,兩者遂持續僵持。 在此僵局中, 由於102年12月國防部 「作業要點」 變更以及

    「眷戶資格認定」 的持續變動,最終無法領到自拆獎金、住在「寡婦樓」(1 號廠房)當中的最後 七戶「違占戶」,於今年 4 月 4 日凌晨私自僱用怪手拆除「寡婦樓」,這份延宕 許久的爭議被強硬的處理,而原先前任市長許明財宣稱盡力達到「建商、文史工 作者、眷戶三贏的局面」,徹底破局。 憶起這段過程裡複雜牽連的利益衝突,趙家麟無奈表示:「我比較不是那種 基本教義派,基本教義派就是那些都不要動,我想要三贏或四贏,我想要歷史建 物被保留、城市的歷史被保留、居民被保留,我如果強硬到底,結果也許會不一 樣。但是居民的利益我一直妥協,最後他們反而不甩你。」 「這個地方有著特殊性、重要性與稀少性,它結合了二戰、國共戰爭、60 年代冷戰三場戰爭的歷史。如果沒有價值我們大家何必白花力氣。」事到如今, 如今有「文資法修法」與「原地重建」的呼聲,對於多線併行趙家麟表示採開放 態度,趙家麟說:「我是一個基督徒,總相信人有變得好一點的一天,如果沒有 相信,很多事情不會一直努力下去。」
  23. 28 在上一期的眷村專題我們曾經報導過,最後七戶被認定為「違占戶」,因而 需要爭取自拆獎金的眷戶;其實曾與文史工作者有過和諧的互動,例如江秋梅回 憶當時她曾經認真相信文史工作者的承諾。然而最後江秋梅認為,「文史工作者 答應過我們的事情,一件也沒做到。」 然而,在 2001 年起即致力於海軍第六燃料廠區的二戰工業文史調查——中 原大學景觀系教授趙家麟眼中,他並不這樣理解他與眷戶的關係。他感受到眷戶 內部是異質的,「有些人是因為私利,有些人是窮了一輩子。」趙家麟說:「我

    覺得很多人,對老房子是有情感、有價值,但是是不是值得保留?當有利益進來 的時候都變得不一樣了。」 在「海軍第六燃料廠發電廠」也就是「下忠貞新村」那裡,趙家麟與眷戶的 關係很好;5 月 25 日當我跟著他進到大煙囪內部去踏察時,一戶眷戶直接就把 廠房裡的鑰匙交付給他。然而,在「北赤土崎村」,也就是寡婦樓所在的位置, 關係複雜得多。他描述到他第一次遇見江秋梅,是 2013 年在巷子裡與一眷戶聊 天的時候,剛好江秋梅走過就一起聊,僅止這樣的情誼,最後卻引發了波瀾。他 感覺到他們有很多「眷村人走不出來的創傷」,「比較辛苦的人心裡面一直的仇 恨」,但有時面對眷戶的苦水都往他這邊倒,他不知道要怎麼做。 關於令部分眷戶不滿的「寡婦樓」污名,趙家麟表示第一次他聽到這個說法, 「結」: 文史工作者趙家麟,認知裡的違占戶 文、圖 / 汪生
  24. 29 是從金城眷村文化協會的李伯駿口中。「李伯駿不是寡婦樓的居民;我聽到的時 候覺得 shock,在我還對這個地方完全陌生的時候,是他們告訴我這裡叫『寡婦 樓』;但現在變成好像是文化團體創造一個字眼在傷害他們。」 他描述他與眷戶的關係, 是一種 「朋友」 的關係。 趙家麟認為,

    「我是學建築、 學景觀的,我一直的立場都是『保留』」;一開始他覺得「沒有權利或義務要幫 忙這些眷戶」,但是,站在朋友的立場,他的確與國防部開會時提過眷戶的訴求, 但他不能向眷戶「保證」可以幫他們拿到錢;國防部那邊卡在程序上,表示他們 如果做違法的事情,那些校尉可能被抓去關;除此之外,另一位學者王俊秀曾經 提過「國民信託」的想法,認為在這種僵局下,可以幫忙募款,讓眷戶可以拿到 與「自拆獎金」等值的錢,但後來不了了之。 此外,趙家麟也澄清,關於江秋梅說,去年四月第一次嘗試拆除寡婦樓的事 件現場,所謂「一個月了結這件事情」的「承諾」,他的認知裡,那是「江秋梅 與國防部之間的承諾」而不是「江秋梅與文史工作者之間的承諾」。趙家麟覺得 他沒有對眷戶「承諾」過什麼,他覺得「好像熟一點之後,你好像要確認說我們 是不是哥兒們,就要承諾什麼事情,這好像不是我認知我們在社會運作的模式。 好像當你不能按照他說的這樣做的時候,他就一腳把你踢開。」 「他們怪到我這邊來,我認為那是非常不理性的事情。」趙家麟嘆道,他用
  25. 31 尾 聲 關 於 對 與 錯 : 從上期到這期,風起「誰拆了寡

    婦樓?」專題連續刊登了 6 篇文章, 這當中有從違占眷戶角度出發的、也 有文史工作者的觀點,也有附近眷村 眷戶、及非眷戶的說法。記者一路訪 問調查下來,得到越來越多資訊,浮 現的卻不是逐漸清晰的、可以被客觀 描述的、單一的真相,反而是更多、 更龐雜的價值衝突。 坊間流傳建商私下給眷戶利益來 讓他們出面拆除,在我所能觸及的網 絡裡沒辦法被證明,雙方只有互相指 責對方造謠,是真、是假,徒留在當 事人的心底;但當我聽到附近公學新 村居民說:「寡婦樓又酸、又臭、又 濕、又冷,人在裡面是會扭曲的!」 或是王建國先生講到:「人家說她是 寡婦,但是我媽媽說,寡婦有什麼了 不起!國都沒了,家都沒了!寡婦有 什麼了不起?」時潸然淚下的神情; 我會覺得,那些藏在居民心底的傷痛, 也是真實的;過去不說,不代表沒有; 過去不說,不代表現在提起,就只是 為了眼前利益。 那些東西也是真實的。你不可否 認很多眷戶是不想拆自己的房子的, 有眷戶說:「華夏金城很不方便,以 前我們都在鄰居家串門子,有小孩餓 肚子就會有隔壁的喊『狗兒來吃飯 了!』」也有眷戶說:「眷村有人情 味多了!最可惡的是國防部!」然而 在自拆利益的糾結下,他們不會需要 找一個理由、一個說法,不僅說服外 界,也許也才能說服自己,做出他其 實不一定那麼想為的行為嗎? 文、圖 / 汪生
  26. 32 「拆除」跟「保存」的對立,如今看來是種「虛假對立」——是這個國家(國 防部)逼著「守護家園」與「拿到補貼」兩件事必須在居民心中對立起來,「你 如果不拆掉自己家園的話,你就拿不到錢。」這是國防部強人所難的手段。 七戶違占戶的立場一向很清楚:「拿到自拆獎金,我就走人!」而「剩下的 文史工作者要做什麼保存,就讓他們弄,這不關我的事。」(江秋梅語)即使是 「建商給錢」的謠言,文史工作者這邊也是說「建商替國防部代發自拆獎金。」 但多了「幫忙清除不利建商開發的歷史建物(已認定以及爭議中的)」的條件。 我們可以給居民的行為一個價值評斷嗎?也許吧,「居民是錯的」;但在那 背後的,更錯的是這個政府、這個國家,這個用制度(102

    年修法把違占建戶區 分出不同的補償資格)殺人的國防部;這整體的利益龐大的結構,才是驅動這一 切事件的力量的源頭…… 如今矗立於斷垣殘壁瓦礫堆前,建功一路 14 巷口寫著「忠貞新村」的大石 碑,原來是 2005 年時,新竹市市長林政則知道眷村終將改建不復見,而立的紀 念碑;那裡原來是社區的入口,原址曾有一牌樓,上頭楹聯寫著「軍功彪炳安邦 定國,忠貞亮節睦鄰興家」。 而在眷村拆遷的過程裡,北邊北赤土崎新村「寡婦樓」,曾有迫遷戶血書寫 下:「國民兩黨來拆房,老兵痛恨在心房,無枚無彈無力擋,老兵兩眼哭斷腸。」 上頭落款的民國九十年,正是那裡最早被納入都市計畫,居民被迫要與國防部簽 署改建公證書的一年。十五年過去,如今上忠貞新村與北赤土崎村已然夷為平 地,新竹最後八個眷村正式走入歷史;舊時文字兩相對照,不勝唏噓。
  27. 33 文、圖 / 彭聖之 當你一腳踏入五峰清泉部落內, 群山便於你周圍環繞、展開,豐富而近 乎溢出的色彩帶著泰雅的活力在你眼前 迸裂,而當正要開始尋找字眼去評論這 些風景時,耳邊卻又傳出一陣陣的樂器 聲,直接替你為這片山水做了結論。在

    這裡,每個周末都會有劇團、樂團定期 演出,為前來參觀張學良、三毛故居的 客人們高歌一曲。 才剛成立不到半個月的河流擊鼓 團,才剛於六月的第一個禮拜完成了他 們的第一場表演,而這場表演不只是一 場做戲、對於部落的孩子而言更像是一 場成年禮。 在過去,他們或許是部落眼中的 野孩子,在學校之外的時間便是到處撒 野、玩樂,然而剛來部落四年的秀容姐 觀察到了,這些孩子其實都身懷絕技、 以及強大的耐力與毅力,他們只是缺少 了一個適當的舞台,鼓團由此而生。成 員幾乎每天早晨都要早起、帶著垃圾袋 環山晨跑,跑過部落的每一條小路,撿 拾路上看見的每一個垃圾,在這過程當 中不僅是鍛鍊身體,更是增加自身對於 部落的認同感。「我覺得,我有變的跟 以前不一樣了」在辛苦練習的一周後, 你在臉書上這麼說。 鼓團的團長──曾志偉,其實也才 從平地回到部落幾個月的時間而已,在 這個幾個月的時間,用部落的母文化磨 去自己「漢化過深」的稜角,他是他們 這一代第一個回部落的青年,一開始他 河 流 擊 鼓 再 擊 掌 、 原 住 民 專 欄 原 住 民
  28. 34 這個鼓團還有個非常特別的理念, 他們希望在未來可以融合各種元素,成 為一個以鼓為中心的「劇團」,劇團即 是人生,裡面可以包含了各種可能,以 及部落每個有興趣加入的人都能在裡面 各自發揮所長,從傳統樂器到現代流行 樂、口技,甚至是街舞都可以在這個舞 台上找到一塊自己的立足之地。由於志 偉本身一半是客家人一半是泰雅族,而

    在部落內客家人也不在少數,因此他希 望這個鼓團、劇團本身就能作為一個族 群融合的大平台,不只超越才藝、超越 年齡世代,更要跨越族群之間的刻板印 象與隔閡,找回彼此的傳統之餘,相互 理解才能夠真正的融合、才能夠在現代 有全新的詮釋方法。 與族人之間相互有刻板印象,他看不起 這邊的人、覺得他們只會做農;族人也 認為他一定是在外面混不下去了才會回 來。 事實是,在部落真正會賺錢的也只 有做農,因此在這裡隨著四季而耕種的 人才是最值得尊敬的;而志偉一個單親 爸爸實在無法照料好自己的孩子,只好 把孩子到回山上,但是看著自己的雙親 老了還要背著一個小孩澆菜卻又覺得愧 疚,最後決定自己也搬回山上一家三代 同住。幾個月的時間志偉認識了部落裡 比自己更加年輕的下一代,也認為部落 有了一個更多元的表演平台可以讓所有 的孩子都能盡情發揮所長,因此便接下 了團長的工作。
  29. 36 田野與撰寫方法 本計劃田野與撰寫工作分為五個層次, 包含單向報導、重複訪談、進駐在地、在地編輯、加入母語五個漸進式田 野工作進程,以下將簡介各階段工作方法。 單向報導 此為編輯進入田野地最初階段之工作, 透過尋找社區願意被報導的居民,以及訪談之過程, 盡量認識田野地之環境文化與基本人際網絡, 將訪談內容轉化為文字報導及社區故事,

    培養進入田野地及撰稿之經驗。 重複訪談 經過一定時間之單向報導工作, 各區駐點編輯將認識該地區對此計畫有興趣之居民, 並與該居民進行重複訪談,透過他的帶領逐步深入社區, 並嘗試進入駐點社區之人際網絡。 經歷重複訪談階段後, 編輯將具備對於社區相當程度之瞭解, 以及奠定其在社區之角色位置,真正進駐在地。 此階段編輯將盡可能適當地參與社區居民之工作或日常活動, 透過陪伴之方式深入社區之生活節奏, 並擴展其社區人際網絡。 進駐在地
  30. 37 在地編輯 在此階段中, 本計劃之編輯將以其與社區居民長期培養之人際情感為基礎, 邀請社區居民「共同創作」, 創作之形式不限於文字,包含圖畫、影像、傳統工藝等多樣表現方式, 並將成果展現於刊物,使社區居民參與刊物之創作, 甚而邀請社區居民撰寫刊物稿件, 成為共同的「在地編輯」。 加入母語

    由於本計劃駐點地之居民, 包含許多非以中文為母語者, 因此為達忠實呈現其想法和文化精神之旨意, 不因語言之轉換失去其本來面貌, 本計劃將同時長期培養編輯群對於其駐點社區之母語使用能力, 在此階段於刊物撰寫中加入該社區之母語,並輔以解說, 真實地消除中文對社區發聲之限制, 達到最終「翻轉書寫」之目標。 不過因培養時間之所需,本階段不包含於此以一年為期之計畫內容, 僅作為未來之定位目標。 田野與撰寫方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