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grade to Pro — share decks privately, control downloads, hide ads and more …

飢餓藝術家

呂昕儒
November 11, 2012

 飢餓藝術家

卡夫卡

呂昕儒

November 11, 2012
Tweet

More Decks by 呂昕儒

Other Decks in Education

Transcript

  1. < < < <卡夫卡 卡夫卡 卡夫卡 卡夫卡> > > >

    《 《 《 《飢餓藝術家 飢餓藝術家 飢餓藝術家 飢餓藝術家》 》 》 》 作者 作者 作者 作者: : : : 弗蘭茨 弗蘭茨 弗蘭茨 弗蘭茨‧ ‧ ‧ ‧卡夫卡 卡夫卡 卡夫卡 卡夫卡(1883-1924) ,他是一位用德語寫作的業餘作家,國籍屬奧匈 帝國。他與法國作家馬賽爾‧普魯斯特,愛爾蘭作家詹姆斯‧喬伊斯並稱為西方 現代主義文學的先驅和大師。卡夫卡生前默默無聞,孤獨地奮鬥,隨時間的流逝, 他的價值才逐漸為人們所認識,作品引起了世界的震動,並在世界範圍內形成一 股“卡夫卡”熱,經久不衰。 卡夫卡一生的作品並不多,但對後世文學的影響卻是極為深遠的。美國詩人 奧登認為:“他與我們時代的關系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亞、歌德與他們時代的關 系。”卡夫卡的小說揭示了一種荒誕的充滿非理性色彩的景象,個人式的、憂鬱 的、孤獨的情緒,運用的是象徵式的手法。後世的許多現代主義文學流派如“荒 誕派戲劇”、法國的“新小說”等都把卡夫卡奉為自己的鼻祖。 卡夫卡出生在布拉格的一個猶太商人家庭,他的父親粗暴、專制,對兒子的 學習、生活不聞不問,只是偶爾指手畫腳地訓斥一通──他想把兒子培養成為性 格堅強而又能幹的年輕人,但結果是適得其反,卡夫卡內心中一直對父親存有無 法消除的畏懼心理。由此而培養的敏感、怯懦的性格和孤僻、憂鬱的氣質使卡夫 卡其人其書成為那個時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精神寫照:異化現象,難以排遣的孤獨 和危機感,無法克服的荒誕和恐懼。 卡夫卡的《變形記》中,由於沉重的肉體和精神上的壓迫,使人失去了自己 的本質,異化為非人。另一部短篇小說《飢餓藝術家》描述了經理把絕食表演者 關在鐵籠內進行表演,時間長達四十天。表演結束時,絕食者已經骨瘦如柴,不 能支持。後來他被一個馬戲團聘去,把關他的籠子放在離獸場很近的道口,為的 是遊客去看野獸時能順便看到他。可是人們忘了更換記日牌,絕食者無限期地絕 食下去,終於餓死。這裡的飢餓藝術家實際上已經異化為動物 飢餓藝術家實際上已經異化為動物 飢餓藝術家實際上已經異化為動物 飢餓藝術家實際上已經異化為動物了。 另外一些小說是揭示現實世界的荒誕與非理性的,如《判決》和名篇《鄉村 醫生》 ,這里,現實和非現實的因素交織,透過這些荒誕的細節和神秘的迷霧, 這里寓意:人類患了十分嚴重的病,已經使肌體無可救藥。人類社會的一些病 症是醫生醫治不了的,這里的醫生最後也變成了流浪者。 卡夫卡的長篇小說《美國》和《地洞》等揭示的是人類現實生活中的困境和 困惑感﹔而《審判》 、 《在流放地》以及《萬里長城建造時》則揭示了現代國家機 器的殘酷和其中的腐朽。短篇小說《萬里長城建造時》中寫到:中國老百姓被驅 趕去建造並無多大實用價值的長城,他們連哪個皇帝當朝都不知道,許多年前的 戰役他們剛剛得知,仿佛是新聞一般奔走相告。“皇帝身邊雲集一批能干而來 歷不明的廷臣,他們以侍從和友人的身份掩蓋艱險的用心。” “那些皇妃們 靡費無度,與奸刁的廷臣們勾勾搭搭,野心勃勃,貪得無厭,縱欲恣肆,惡德暴 行就像家常便飯。”他還寫出了表現民主主義思想的一句話:“在我看來,恰恰
  2. 是有關帝國的問題應該去問一問老百姓,因為他們才是帝國的最後支柱呢。” 馬克斯‧布羅德的這部《卡夫卡傳》 ,敘述了卡夫卡的文學經歷、成果、風 格和思想,演繹並詮釋了卡夫卡其人其文,從文學評判的角度來看這位世界公認 的大師:弗蘭茨‧卡夫卡。 卡夫卡的日記中這樣寫道: 不要絕望,甚至對你並不感到絕望這一點也不要絕望。恰恰在似乎一切都完 了的時候,新的力量畢竟來臨,給你以幫助,而這正表明你是活的。 我依舊能從像《鄉村醫生》這類作品中感到短暫的滿足。但是只有當我一旦 能把世界提升到純粹的、真實的、不可改變的境界之時,我才感到幸福。

    一場傾盆大雨。站立面對這場大雨吧!讓它的鋼鐵般的光芒刺穿你。你在 那想把你沖走的雨水中飄浮,但你還是要堅持,昂首屹立,等待那即將來臨的無 窮無盡的陽光的照耀。 《 《 《 《飢餓藝術家 飢餓藝術家 飢餓藝術家 飢餓藝術家》 》 》 》 故事大綱 故事大綱 故事大綱 故事大綱 這個短篇故事是描述一個以飢餓作為為表演的藝術家,除了喝點水,在表演期間 他是點食不進。他被關在一個鐵柵籠子裡供買票的觀眾前來觀賞,日夜不限,任 何時候都可以來觀賞他的表演。在他的表演場附近還安排了三班制的看守人員, 任務是日夜看住這位飢餓藝術家,不讓他有偷偷進食的機會。雖然以藝術家的自 尊他是絕不會偷偷吃東西的,但那些看守人員總認定他有偷偷進食。這個飢餓表 演最高期限是 40 天,原因並不是飢餓藝術家無法再餓下去,而是時間久了人們 就會對這樣的表演失去興趣,場面會日趨冷清,雖然藝術家總是一直希望可以無 限期的表演下去,但每次他的表演還是得在他不情願的狀況下結束。歲月流轉, 他的表演漸漸不受歡迎,觀眾都被別的演出吸引。最後他淪落到馬戲團,他的表 演被安排在一個靠近禽獸場的通路上,觀眾在去禽獸場時,經過他的籠子也許會 短暫停留一下。就這樣沒人重視他的表演,最後大家都忘了他,連馬戲團的人也 是。但即使被遺忘了,他還是一直持續表演到生命結束為止。 卡夫卡在小說的結尾寫了一段很精彩的飢餓藝術家死前告白,當馬戲團的人終於 想起籠子裡還有人時,他問藝術家為何還不吃東西,飢餓藝術家說: 「因為我只 能挨餓,沒有別的辦法,因為我找不到適合自己口味的食物。假如我找到這樣的 食物,請相信,我不會這樣驚動視聽,並像你和大家一樣,吃得飽飽的。」由此 我們恍然大悟,為何這個藝術家要堅持這樣一個型式的表演,因為他找不到其他 可以生存下去的方法,他只能用這樣的形式過日子。就像我們常覺得為什麼有的 藝術創作者要選擇曲高和寡的路呢,其實原因在於非不為也,而是不能。因為大 眾喜愛的形式不是他們的菜,他們沒辦法以此為糧,所以即使沒人欣賞,就算遭 到誤解,還是只能堅持下去。卡夫卡以「飢餓」來比喻藝術家的本質,實在是很 高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