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grade to Pro — share decks privately, control downloads, hide ads and more …

千古難題四句教 : 王陽明相關文獻整理

ygtw
August 23, 2012

千古難題四句教 : 王陽明相關文獻整理

哲學名著選讀

ygtw

August 23, 2012
Tweet

More Decks by ygtw

Other Decks in Research

Transcript

  1.  中華百科全書說到: 第一句 「無善無惡心之體」 :此句是歷來引起誤會與爭議之所在。吾人須知, 「心 體」乃是「理」 ,不是「事」 。事有相,而理沒有相。理自無不善,但卻沒有「善 相」可見,當然更沒有「惡相」

    。沒有「善惡之相」的心體,乃是超越了相對的 依循解釋善惡,化除了善相惡相的、絕對至善的心體。故陽明又說: 「無善無惡, 是謂至善。」而所謂無善無惡的「無」 ,乃是遮撥之詞。亦唯有遮撥掉相對的、 從事上說的善惡,纔能透顯那絕對的、從理上說的至善的心體,此便是陽明說 「無 善無惡心之體」的本意(按: 「性體至善,超善惡相」 ,乃儒家言心言性之大義; 人或以告子「性無善無不善」之說,與陽明此句相比附,那當然是不明義理之實 而滋生的誤會) 。 此處說善惡與至善的分別,一般人論善惡是相對的,然而聖人是絕對的善─至善 傳習錄  《王陽明四句教的哲學問題》 高予遠 四句教中“無善無惡心之體”這一無,非是虛無之無,而是無具體之物之無,是 一無具體之物的“有”,此“有”無具體物與其相對;而所謂有者也,非是有具 體之物,而是有生生不息之仁這一不為具體物、事所障、所蔽之至善。 這一至 善,周流無礙,如太虛無形,無物可以構成其障。 這個有一至善之“無”,成為吾人在世之根基。 這一“無”是一圓融,是一周 流不息,是心體高邁於具體物的緣緣相生的有之上,這一無具體物的至善心體, 以其圓融周流無礙之“無”,格意、物、知之妄。 所以,我們可以說:“無善無惡心之體”,既是對吾人生存根基的真實揭示,也 可以說是對儒家“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這一傳 統思想的真實繼承。 其雖有受佛家影響之痕跡,但仍不失儒家之旨。 這裡將至善與道的無所不在太虛無形相提,只是王陽明的良知學問”簡易廣大”, 將其轉換到道家解釋應是離題了。 複雜艱深
  2.  劉桂標的王陽明「四句教」析論則說: 將心體稱為「無善無惡」,其實是合乎儒家義理的,與孟子性善論 並無衝突。因為,正如《傳習錄》卷上那段引文所言,孟子是從人的本源上說性 ,而這個層次上的人性,是一切價值的根源,故可說為「至善」(即根源上的善 ,絕對的善)。同時,它亦非一般意義的善惡,故可說為「無善無惡」(即非現 實上的善惡,只是相對的善惡)。就現實的層次來說,人的本性亦可說為「超善 超惡」(即超越現實上的善惡),雖然陽明沒有這用語。 劉桂標和《中華百科全書》一樣皆提到相對善惡與絕對至善的分別,且提到孟子 人的性善論,至善做為價值的本源。

     《傳習錄》卷上 侃去花間草,因曰: 「天地間何善難培,惡難去?」先生曰: 「未培未去耳。」 少間,曰: 「此等看善惡,皆從軀殼起念,便會錯。」 侃未達。曰: 「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惡之分?子欲觀花,則以花為善, 以草為惡;如欲用草時,復以草為善矣。此等善惡,皆由汝心好惡所生,故知是 錯。」 曰: 「然則無善無惡乎?」 曰: 「無善無惡者理之靜,有善有惡者氣之動。不動於氣,即無善無惡是謂至善。」 曰: 「佛氏亦無善無惡,何以異?」 曰: 「佛氏著在無善無惡上,便一切都不管,不可以治天下。聖人無善無惡,只 是無有作好,無有作惡,不動於氣。然遵王之道,會其有極,便自一循天理,便 有個裁成輔相。」 曰: 「草既非惡,即草不宜去矣。」 曰: 「如此,卻是佛老意見。草若有礙,何妨汝去?」 曰: 「如此,又是作好作惡。」
  3. 曰: 「不作好惡,非是全無好惡,卻是無知覺的人。謂之不作者,只是好惡一循 於理,不去又著一分意思,如此即是不曾好惡一般。」 曰: 「去草如何是一循於理,不著意思?」 曰: 「草有妨礙,理亦宜去,去之而已。偶未即去,亦不累心。若著了一分意思, 即心體便有貽累,便有許多動氣處。」 曰: 「然則善惡全不在物?」

    曰: 「只在汝心循理便是善,動氣便是惡。」曰: 「畢竟物無善惡。」 曰: 「在心如此,在物亦然。世儒惟不知此,捨心逐物,將格物之學錯看了,終 日馳求於外,只做得個義襲而取,終身行不著,習不察。」 曰「 『如好好色,如惡惡臭』 ,則如何?」 曰: 「此正是一循於理,是天理合如此,本無私意作好作惡。」 曰: 「 『如好好色,如惡惡臭』 ,安得非意?」 曰: 「卻是誠意,不是私意。誠意只是循天理。雖是循天理,亦著不得一分意, 故有所忿懥好樂則不得其正 , 須是廓然大公 , 方是心之本體 。 知此即知未發之中 。 」 伯生曰: 「先生云『草有妨礙,理亦宜去』 ,緣何又是軀殼起念?」曰: 「此須汝 心自體當:汝要去草是甚麼心?周茂叔窗前草不除是甚麼心?」 王陽明曾說 聖人之學簡易廣大,不應有太難的東西 無善無惡應根據其上說法為沒有個人好惡,循著一個天理(良知),而這樣就是聖 人了
  4. 參考資料 1. 王守仁「聖人之學」之探究. ─透過「身」 、 「心」架構之解析 林耕漢 2. 陳來《宋明理學》 3.

    曾陽晴君《無善無惡的理想道德主義》 4. 《傳習錄》 http://arts.cuhk.edu.hk/~hkshp/ng/sm001.htm http://arts.cuhk.edu.hk/~hkshp/ng/sm002.htm http://arts.cuhk.edu.hk/~hkshp/ng/sm003.htm 5. 王陽明「四句教」析論 劉桂標 http://arts.cuhk.edu.hk/~hkshp/humanities/ph108-02.txt 6. 中國百科全書 文化大學資訊中心 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51 7. 《王陽明四句教的哲學問題》 高予遠 http://www.confuchina.com/02%20xinxue%20yu%20renxinglun/sijujiao. 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