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grade to Pro — share decks privately, control downloads, hide ads and more …

2050能轉未來-2050淨零排放的N種可能 /黃莉婷 副研究員

learnenergy2
December 08, 2022
1.1k

2050能轉未來-2050淨零排放的N種可能 /黃莉婷 副研究員

learnenergy2

December 08, 2022
Tweet

Transcript

  1. 成熟技術還不足達成 2050 淨零排放,須仰賴創新 研發與投資,發展突破性新技術 IEA的潔淨能源技術指引(2020),盤點全球既有與新 興減碳技術,合計超過 400項,其中能源供給技 術約 117 項

    國際能源總署 IEA - 15 © ITRI. 工業技術研究院著作 IEA 評估全球達到淨零目標的技術減碳貢獻 2050年將近 50% 的減碳貢獻 來自於目前實驗或示範階段的創新技術 經濟活動 行為改變 成熟技術 市場應用 示範 大型原型 小型原型/實驗 資料來源:IEA(2020) 2050淨零路徑報告
  2. 15 © ITRI. 工業技術研究院著作 零碳電力路徑 建築 運輸 工業 電力 負碳技術

    提升建築外殼設計、 建築能效及家電能效標準 改變運輸方式,降低運 輸需求,運具電氣化 提升能效,燃料轉換, 循環經濟,創新製程 再生能源擴大,發展新能 源科技、儲能、升級電網 2030 進入示範階段 2050 進入普及階段 燃煤 (CCUS+混氨) 燃氣 (CCUS+碳中和) 核能 再生能源 氫能 60~70% 20~27% 9~12% 2040 再生能源>燃氣 2045 再生能源>50% 2025~2030 再生能源>燃媒 2020 2025 2030 2035 2040 2045 2050
  3. 光電建築 高速公路邊坡 (德國) 高速公路光電棚 (德國) 發展高效低碳 足跡太陽能模組 臺灣太陽光電未來發展關鍵 21 ©

    ITRI. 工業技術研究院著作 創造新應用場域 研發高自主性技術如堆疊型太陽 能發電模組,達到提高發電效率 ,緩解面積需求 跨產業應用,創造新場域 (如太陽光電整合建築、高速公路 、路燈、穿戴裝置)
  4. 臺灣風力未來發展關鍵 小到大 固定到浮動 <80 m >80 m >80 m 相同風速下,受風面積越大

    擷取風能越多,發電量越多 開發深水海域浮動平台與錨碇技術 深水域海域地質探查 開發浮動式離岸風場及建立產業鏈 培育相關人才及本土化研發量能 減少近岸環境爭議, 擴大離岸風電裝置容量 24 © ITRI. 工業技術研究院著作 1. 2. 3. 4.
  5. 22 29 © ITRI. 工業技術研究院著作 海洋能發展現況 國際間,海洋能技術尚處於示範測試階段但已超過 20個國家制定海洋能發展策略並投入技術研發 國內處於海洋能機組研發測試階段 Singapore

    Sentosa (2019,1) Taiwan NTOU site (2010, 300m, T/W) Lu-Dao(UC, O) Japan Niigata(UC, W/T) Saga (UC, O) Nagasaki (UC, O) Korea Jindo (UC,T/W) China Weihai (2015,300m, T/W) Zhoushan (2017, T) Zhuhai (2017, 3.0Km,W) Oregon,USA N.site (2012, 4.5Km, W) S.site (2017, 10.8Km, W) Hawaii,USA Wave.site (2015, 1Km, W) 1. 2.
  6. 31 © ITRI. 工業技術研究院著作 2050淨零排放的N種可能 臺灣海洋能未來發展關鍵 研發到應用 2. 克服海水鏽蝕問題 1.

    研發抗颱風氣候之技術 3. 提升發電效率;降低測試及驗證成本 4. 波浪與海流須具備繫纜錨碇、電力傳輸、水下精準安裝等技術 5. 溫差須具備大管徑製造、深層水應用等技術
  7. 電力系統整合及儲能也是邁向淨零碳排的關鍵一環 提升各類 電廠可控性 維持電力系統 穩定度與可靠度 需求端資源 優先導入 發電端 系統面 需求端

    因應再生能源增長,透過發電預測、儲能、電網強化等自動化措施 建立電力系統靈活性,確保電力系統供電穩定 電力系統 關鍵課題 因應策略 再生能源併接需求 低負載時段棄風棄光 系統穩定度下降 電氣化趨勢下,電力需求大幅提升 消費者轉型為產消合一者 系統可調度性和 穩定能力降低 再生能源 傳統電廠 發電短時間大幅變動 氣候造成發電不確定性 43 © ITRI. 工業技術研究院著作
  8. 43 © ITRI. 工業技術研究院著作 2050淨零的能源組合 儲能設備 因應再生能源特性儲備電力 因應再生能源占比提高,精進再生能源 預測技術,設置儲能系統容量 打造零碳電力能源系統為淨零轉型重點,未來在能源轉型的路上,應掌握國際前瞻技術,視不同能源特性

    與臺灣地理條件優勢,靈活搭配各類能源技術與配套措施,以期能提供穩定、安全、可負擔的零碳能源 再生能源 未來主要電力供應來源 短期優先成熟技術,建置太陽光電、風 力發電;中長期扶植具本土化優勢技術 如地熱與海洋能研究 負碳技術 吸收傳統或其它排碳的發電設備碳派放 為維持電力供給穩定保留之火力發電, 將搭配負碳技術減少碳排 無(低)碳火力 配合再生能源與電網需求彈性調度 導入無碳燃料(氫/氨)混燒技術,配合再 生能源特性,與燃氣搭配作為必要的中 尖載發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