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grade to Pro — share decks privately, control downloads, hide ads and more …

The History of Western Music II

wf6206
October 20, 2011

The History of Western Music II

From Class Period to Roman Period

wf6206

October 20, 2011
Tweet

More Decks by wf6206

Other Decks in Education

Transcript

  1. 壹. 古典時期(1730~1815) 一. 前古典時期(Preclassical) 1. 字義 . ① Classical Music:泛指所有時期的藝術音樂

    . ② Classical Style:專指 1730~1815 的音樂,特別是 Haydn、Mozart 2. 社會背景 . ① 經濟轉型:貴族地位下降,中下階級提昇 . ② 國際性社會 A. 皇室聯姻 B. 知識分子、藝術家四處旅行 . ③ 國際性音樂:One Music for All of Europe . ④ 啟蒙運動:反抗教會、啟迪民智 3. 特色 . ① 出現公眾音樂會(Public Concert) A. 創始:J. C. Bach 與 Abel 於倫敦 B. 聖靈音樂會(Concert spiritual Series) a. 時間:1725~1790 b. 創始人:Philidor(為作曲家兼雙簧管演奏家) c. 地點:巴黎 C. 在德國的發展 a. 地點:萊比錫的布商大廈(Gewandhous) b. 創指人:Hiller c. 其他地方之發展 I. 維也納 II. 柏林 . ② 迦蘭風格(Galant Style) A. 字義 a. 法文 b. 現代、時髦、平順、簡易、精緻 B. 特色 a. 自由 b. 如歌的旋律 c. 主音音樂(Homophony) d. 短小的樂句,藉由反覆來擴張 e. 輕柔的伴奏 I. Alberti Bass:分解和弦伴奏 II. Merky Bass:八度分解和弦伴奏 f. 簡單的和聲 g. 頻繁的終止式 . ③ 易感風格(Empfindsam Style) A. 特色 a. 驚人的和聲 b. 倚音與半音階下行 c. 緊張的節奏,例如 Scotch Snap d. 狂想般的自由 e. 說話般的旋律
  2. f. 短的附點 g. 多連音 h. 非對稱 i. 力度的變化 j. 像歌劇般的對話

    B. 代表 a. C. P. E. Bach I. 作品 i. 論彈奏鍵盤樂器的藝術(Essay on the True Art of Playing Keyboard Instrument) ii. Prussian Sonata iii. Württemberg Sonata iv. 給業餘愛好者和專家的 6 首鋼琴奏鳴曲(Six Clavier Sonatas for Connoisseurs and Amateurs) b. Vivaldi . ④ 音樂修辭(Musical Rhetoric):使用文學性的字詞來描述音樂 . ⑤ 曲式上的一致性,例如 Sonata Form . ⑥ 情感對比:不同於巴洛克的情感單一論 4. 喜歌劇 . ① 發源地:義大利 . ② 名稱 A. 舊名 a. Opera Buffa b. Dramma giocoso(特指悲劇結束的喜劇,例如唐‧喬凡尼、卡門) c. Dramma comico d. Commedia per musica B. 現名:Opera Buffa . ③ 來源 A. 幕間劇(Intermezzo) a. 是莊歌劇兩幕間的娛樂片段 b. 演員:2~3 人 c. 代表 I. 裴果雷西(Pergolesi)的管家女僕(La Serva Padrona) i. 由三人演出,分別為 Bass-Uberto、Soprano-Serpina、啞巴- Vespone . ④ 演員:6 個以上 . ⑤ 目的:藉由諷刺的手段來表達道德性的訴求 . ⑥ 特色 A. 以對話取代朗誦調 B. 以持續低音伴奏,偶爾使用鍵盤樂器 C. 迦蘭風格的詠嘆調 . ⑦ 發展 A. 終場出現大重唱 B. 代表為 Piccinni 5. 莊歌劇(Opera Seria) . ① 劇作家 A. Metastasio
  3. a. 義大利人 b. 建立莊歌劇之標準形式 c. 表現衝突的情感 d. 表現出啟蒙運動的精神 e. 代表作:狄多的仁慈(La

    Clemenza di Tito) . ② 特色 A. 3 幕 B. 交替使用朗誦調和詠嘆調 C. 使用對話(Dialogue)與獨白(Monologue) D. 詠嘆調來表現情感 E. 偶爾使用二重唱、重唱、合唱 F. 管弦樂維持伴奏地位 G. 詠嘆調使用 Da Capo Aria 來表達單一情感 . ③ 代表 A. Hasse a. 當時公認的大師 b. 與 Metastasio 長期合作 6. 歌劇在各國 . ① 法國 A. 丑角之爭(Querelle des bouffons) a. 地點:巴黎 b. 時間:1752~1754 c. 兩派 I. 法國派 II. 義大利派:以盧梭(Rousseau)為主 d. 代表作品: I. 盧梭的鄉村卜師(Le Devin du Village) i. 新的義式旋律 ii. 2 小節的樂句 iii. 簡單的和聲 iv. 重視旋律 B. 法國喜歌劇(Opéra comique) a. 時間:1710 b. 特色 I. Vaudevilles:當時的流行小曲 II. 以對話取代朗誦調 c. 發展:出現拯救性的題材,因法國大革命 d. 代表作:理查獅心王(Richard Coeur-de-Lion)←拯救題材 . ② 英國 A. 敘事歌劇(Ballad Opera) a. 時間:1730 b. 分期 I. 早期:使用諸多借用元素 II. 後期:多元創作品 c. 特色 I. 使用對話
  4. II. 與法國喜歌劇相似 d. 代表作 I. 乞丐歌劇(The Beggar's Opera) i. 劇本:Gay

    ii. 音樂:Pepush . ③ 德國 A. 德文說唱劇(Singspiel) a. 時間:1710 b. 發展地:維也納 c. 特色 I. 結合義大利、法國與當地特色 II. 使用對話 III. 有 Musical Number IV. 多為喜劇劇情 d. 代表:Hiller e. 影響:德文音樂劇 7. 歌劇改革 . ① 動機 A. Metastasio 使歌劇僵化 B. 過多的花腔 . ② 先驅 A. Jommelli:提昇管弦樂地位 B. Traetta:結合法國與義大利歌劇 . ③ 改革者 A. Gluck a. 重要性:結合義、法、德歌劇特色 b. 作品 I. 奧非歐與尤麗狄絲(Orfeo ed Euridice) II. 阿賽斯特(Alceste):在前言中提到改革的部份 III. 伊菲姬尼在奧立德(Iphigénie en Aulide):為法國演出而寫 . ④ 改革 A. 減少花腔 B. 保留 Da capo Aria C. 使劇情更符合真實 D. 使用伴奏宣敘調(Accompanied Recitative)與重奏(Ensembles) E. 提高管弦樂地位 F. 恢復合唱 G. 結合法國歌劇與希臘悲劇 H. 減少對話 I. 提高序曲(Overture)的作用 . ⑤ 核心:音樂是為了襯托文字與劇情
  5. 一. 特色 1. 樂器改革:鋼琴(Pianoforte) . ① 發明者:Cristofori . ② 地點:佛羅倫斯

    . ③ 時間:1700 年 . ④ 傳播:1760 年 . ⑤ 原理:琴槌撞擊 . ⑥ 種類 a. Grand Piano:仿 Harpsichord,用於貴族家庭或正式演出 b. Square Piano:仿 Clavichord,為一般家庭使用 2. 以旋律為中心 3. 喜歡使用大調 4. 出現新的樂種、曲式 二. 新曲式 1. Sonata Form . ① 三大段 a. Exposition → I – V (或是關係大調) b. Development → 遠系調 c. Recapitulation → I . ② 4 小節為一樂句 . ③ 將動機重覆或變形來發展 . ④ 具有對比性的情感與速度 2. 保持某些舊有曲式:Variation、Fantasias、Individual Dance 三. 新樂種 1. String Quartet . ① 來源:巴洛克的 Trio Sonata . ② 樂器 a. Violin x 2 b. Viola c. Cello 2. Symphony . ① 來源 a. Italian Sinfonia (即 Overture) I. 1700 年後為 3 樂章 i. Allegro ii. 抒情的 Andante iii. 舞蹈節奏的 Minuet 或 Gigue II. 可獨立成曲 → 與戲劇關聯不大 b. Orchestral Concerto I. 快 – 慢 – 快 型式 II. 代表為 Torelli III. 在當時已被視為音樂會的交響曲目 c. Church Sonata I. 在北義 II. 快 – 慢 – 快 III. Homophony d. Orchestral Suite
  6. I. 二段體(Binary Form) . ② 特色 a. 3~4 樂章 b.

    Homophony . ③ 興起 a. 時間:1730 年 b. 地點:北義的米蘭與其周遭的 Lombardy 地區 c. 代表:Sammartini(1700~1775)的 Symphony in F Major, No. 32(1740) I. 配器 i. Violin x 2 ii. Viola iii. Bass → Cello + Bass viol iv. Harpsichord → 偶爾 v. Bassoon → 偶爾 II. 3 樂章:快 – 慢 – 快 . ④ 代表:Mannheim 樂派 a. 地點:德國西南 b. 特色 I. Tremolo II. 滾動音型 III. 火箭音型 → 分散和絃 IV. 四樂章 → 多了第三樂章的 Minuet V. 大的力度變化 c. 代表:Stamitz(1717~1757) I. 使用 Homophony,少使用數字低音 II. 漸進式 → 因為有漸強、漸弱 III. 擴大管絃樂編制 → 影響後來的二管編制 IV. 以第一小提琴首席取代鍵盤手 . ⑤ 發展 a. 維也納 b. 巴黎 3. Symphonie Concertante . ① 興起 a. 時間:1770 年 b. 地點:巴黎 → 因要符合觀眾喜好 . ② 特色 a. 有兩個以上的獨奏者 b. 有器樂穿插曲(Ritornello) . ③ 傳播 a. 時間:1770~1780 年 b. 地點:Mannheim 與其他地方 . ④ 沒落 a. 時間:1830 年 b. 取代 I. Solo Recital II. Solo Concerto 4. Concerto
  7. . ① 代表:J. C. Bach(1735~1782) a. 生平 I. 德國人,在義大利求學,後移居倫敦 II.

    為 J. S. Bach 的兒子 III. 對 Mozart 有很大的影響 b. 特色:Galant Style 5. 鍵盤樂 . ① 曲式 a. Sonata b. Rondo c. Variation d. Minuet . ② 代表 a. 義:D. Scarlatti → 見後述說明 b. 德:C. P. E. Bach → 見後述說明 四. 代表 1. Domenico Scarlatti(1685~1757) . ① 生平 a. Alessandro Scarlatti 的兒子 b. 義大利人 c. 1719 居於葡萄牙,1729 至西班牙宮廷服務 d. Kirkpatrick 為其作品編號 . ② 特色 a. Binary Form I. A – A – B – B II. A 段由 I 開始,V 或關係大調結束 III. B 段轉至遠系調,結束在 I IV. 發展出 Rounded Binary Form → A – C – A – C – B – C – B – C b. 類似 Galant Style,但非 Galant Style → 因未強調旋律 c. 有模仿吉他的音型 → 受西班牙風格影響 . ③ 作品:555 首鋼琴 Sonata 2. C. P. E. Bach . ① 特色 a. Galant Style I. 重視旋律 II. 頻繁的終止式 III. 輕柔的伴奏 b. Empfindsam Style → 多出現在慢板樂章 I. 多樣化的節奏 II. 短的附點 III. 多連音 IV. 非對稱 V. 倚音與半音下行 VI. 力度的突然轉換 VII.帶有聲樂的概念 . ② 作品 a. 論彈奏鍵盤樂器的藝術
  8. b. 給業餘愛好者和專家的 6 首鋼琴 Sonata c. Prussian Sonata d. Wurttemberg

    Sonata 3. Haydn . ① 生平 a. 1732~1809 b. 1761 進入 Esterhazy 家族服務 c. 1766 年配合 Nikolaus 搬至 Eisenstadt 的夏宮 Eszterhaza d. 在 Eszterhaza 時寫了大量的 Baryton Trio、歌劇、聖樂(聲樂),並藉由冬天 來訪的賓客了解音樂變化 e. 1790 年被解雇,遷居至維也納 f. 受 Salomon 影響,而先後於 1791、1795 年至倫敦,並寫作 12 首交響曲 . ② 特色 a. 作品皆有編號 b. 四樂章 I. Sonata Form → 主調 II. 慢板樂章 → 屬調或下屬調 III. Minuet 或 Trio → 主調 IV. 快的 Sonata Form 或 Rondo Form →主調 c. 第一樂章前有慢的序奏,具有莊嚴感與對比張力 . ③ 重要性 a. 交響曲之父 →為後世交響曲的典範 b. 被列為音樂會常規曲目中最早的曲目 . ④ 分期 a. 1757~1767 I. 配器 i. Oboe ii. Horn iii. Strings II. 三樂章 III. 使用易打破、重組的元素 IV. 1761 年後加入 Flute、Bassoon V. 代表 i. Morning, No. 6 ii. Moon, No. 7 iii. Evening, No.8 → 三首皆作於 1761 年 b. 1768~1772 I. 成熟的技巧 II. 性質較嚴肅、樂曲較長 III. 節奏較複雜 IV. 多對位 V. 對演奏者來說更具挑戰性 VI. Strum und Drang → 文學性名詞,著重情感對比,例如 6 首小調作品 c. 1773~1781 I. 較為流行的風格 II. 較易理解、較易親近,但仍有些嚴肅作品 III. Strum und Drang,以主題的對比性為主
  9. IV. 代表:No. 56 in C Major(1774) d. 1780 之後 I.

    配器 i. Flute ii. Oboe iii. Bassoon iv. Horn v. Strings vi. Trumpet vii. Timpani II. 較為公眾化 III. 代表 i. Paris Symphony(1785~1786, No. 82~87)的 The Queen, No. 85 → 因 受法國皇后 Marie Antoinette 的喜愛而得名 ii. No. 88~92 → 受委託所作,更為成熟 e. 1791 之後 I. 配器多了 Clarinet → 僅在倫敦交響曲中的一首中出現 II. 「當代最偉大的作曲家」 III. 代表:London Symphony i. Surprise, No. 94 ii. Military, No. 100 iii. No. 103 iv. No. 104 <附錄一 大事年表> 年代 事件 1700 Cristofori 發明 Pianoforte 1730 Symphony 興起於北義 1740 Sammartini 的 Symphnony in F Major, 32 1760 Pianoforte 開始傳播 1761 Haydn 的 Morning, No.6、Moon, No.7、Evening, No.8 1770 Symphonie Concertante 興起 1774 Haydn 的 No. 56 in C Major 1830 Symphonie Concertante 沒落 <附錄二 Haydn 大事年表> 年代 事件 1732 出生 1761 進入 Esterhazy 家族服務 1766 搬至 Eszterhaza 1790 被解雇,搬至維也納 1791 至倫敦旅行 1795 至倫敦旅行
  10. 1809 去世 <附錄三 CD 樂曲重點整理> 1. La Serva Padrona /

    Pergolesi . ① 為一 Intermezzo . ② 喜劇性質 . ③ 義大利文 . ④ 有一個 Soprano(Serpina)、一個 Bass(Uberto)與一個啞巴 Bass(Vespone) . ⑤ 寫於 1733 年 . ⑥ 使用 Strings、Harpsichord 與 Continuo 伴奏 2. The Beggar's Opera / Gay & Pepusch . ① 是英國的 Ballad Opera . ② 使用英文 . ③ 1728 年完成 . ④ 有一個 Tenor 與一個 Soprano 交替演唱 . ⑤ 共有三幕 . ⑥ 描述中下階層 3. Chorus of Furies in Act II / Gluck . ① 是 Orfeo ed Euridice 的一幕 . ② 弦樂使用 Tremolo . ③ 義大利文 . ④ 合唱與假聲男高音交替 . ⑤ 寫於 1762 年 . ⑥ 劇本為 Calzabigi 所寫 . ⑦ 使用豎琴來表現里拉琴,主角使用里拉琴來擊退地獄的魔鬼 4. Orfeo (Che Faro Senza Euridice) / Gluck . ① 是 Orfeo ed Euridice 的一幕 . ② 寫於 1762 年 . ③ 劇本為 Calzabigi 所寫 . ④ 由假聲男高音演唱的 Da Capo Aria . ⑤ 義大利文 5. Le Devin du Village / Rousseau . ① 寫於 1752 年 . ② 新的義式旋律 . ③ 2 小節一樂句 . ④ 伴奏音型簡單 . ⑤ 和聲簡單 . ⑥ 由 Soprano 所唱 . ⑦ 喜劇性質 . ⑧ 為了丑角之爭而寫 . ⑨ 詞曲皆為 Rousseau 所作 6. Sonata in A Major, H.186, mov. 2 / C. P. E. Bach . ① 是「給業餘愛好者和專家的 6 首鋼琴 Sonata」的第四首 . ② 鍵盤音樂 . ③ 為 Sonata Form . ④ Empfindsam Style . ⑤ 使用 Scotch snap
  11. . ⑥ 多連音 . ⑦ 不對稱節奏 . ⑧ 使用大量倚音與半音 .

    ⑨ 較為自由的演奏方式 . ⑩ 突然的力度變化 7. Sinfonia in E-flat / Stamitz . ① 寫於 1750 年 . ② Strings、Oboe 和 Horn . ③ 強調主音 . ④ 使用漸進式的手法 . ⑤ Strings 使用 Tremolo . ⑥ 四樂章 . ⑦ 第二主題轉至屬調 . ⑧ 滾動音型 . ⑨ 使用許多音階式上下行音型 . ⑩ 此為 Mannheim 樂派的作品 8. Symphony No. 104, mov.1 / Haydn . ① 有一慢板序奏 . ② 寫於 1795 年 . ③ 為倫敦交響曲中的一首 . ④ 模仿風笛 . ⑤ Sonata Form . ⑥ 編制:Flute、Oboe、Bassoon、Horn、Trumpet、Timpani、Strings . ⑦ 強烈的情感對比 . ⑧ 強烈的力度對比
  12. 壹. 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一. 生平 1. 1756~1791 年,生於薩爾茲堡 2.

    深受父親 Leopold Mozart 影響 3. 旅行 . ① Paris:1763 年,遇見 Johann Schobert,影響他的鍵盤作品 . ② London:遇見 J. C. Bach,使他具有義大利歌劇的特色 . ③ Italy:1769~1773 年,向 Martini 學習對位,並受 Sammartini 影響管絃樂 . ④ Vienna:1773 年 4. 1773~1780 年返回薩爾茲堡,創作教會音樂 5. 1781~1791 年在 Vienna 以自由業維生 6. 因不擅理財而常向共濟會(Freemasonry)朋友借錢,最後鬱鬱而死 二. 特色 1. 結合 Haydn、J. S. Bach 與 Handel 的風格 2. 早期的作品具有國際風格(national style),帶有各地旅行的特色 3. 帶有 galant style 以及 Italian Opera 的特色 4. 在曲子中使用對比性的素材 5. 作品編號「K. (V.)」即為 Köchel Verzeichnis 的縮寫,Köchel 是幫他作品編號的學 者,Verzeichnis 是作品編號的意思 三. 重要性 1. 與 Haydn 同列為當時代最重要的兩位作曲家 四. 作品 1. 交響曲 . ① 特色 A. 早期受 J. C. Bach 的影響,為三樂章結構,後期轉為四樂章結構 B. 最後一樂章受 Haydn 影響,多具有令人愉快的印象 C. 有些作品有慢板的序奏,類似法國序曲,具有附點節奏、強烈的和聲與輕 快的音型 . ② 代表 A. Sym. 1、4、5:受 J. C. Bach 影響 B. Sym. 6~8:典型維也納交響曲,含有 Minuet 的四樂章 C. Sym. 25:兩首小調作品之一,使用小二度的曼汗手法 D. Sym. 29:脫離義大利風格,開創自己的特質 E. Sym. 31:巴黎交響曲,首度使用豎笛 F. Sym. 32~33:母親死後所做,皆為三樂章 G. Sym. 35:Haffner(哈夫納)交響曲,小夜曲改編 H. Sym. 36:Linz(林茲)交響曲,第一樂章前有慢板導奏 I. Sym. 38:Prag(布拉格)交響曲,序曲風格,三樂章,第一樂章前有慢板導 奏 J. Sym. 39:第一樂章前有慢板導奏 K. Sym. 40:兩首小調作品之一 L. Sym. 41:Jupiter(周彼得)交響曲,為 C 大調 *Sym. 36~41 為他較成熟的作品 2. 歌劇 . ① 特色 A. 混合風格(mixing style),將莊歌劇與喜歌劇的元素合一
  13. B. 與劇本家 Lorenzo da Ponte 合作費加洛婚禮、唐喬凡尼、女人皆如此 . ② 代表 A.

    莊歌劇 a. Mitridate rè di Ponto (1770) b. Lucia Silla (1772) c. Idomeneo (1781):出現歌劇改良的傾向 d. La clemenza di Tito (狄多的仁慈):劇本為 Metastasio 所作 B. 喜歌劇 a. La finta semplice (1769,裝傻的女孩) b. La finta giardiniera (1775,偽裝的女園丁) c. Le nozze di Figaro (1786,費加洛婚禮) d. Don Giovanni (1787,唐‧喬凡尼):為一 Drama giocoso,分別使用 minuet、對舞、鄉村華爾茲來表現貴族、主角與僕人 e. Cosi fan tutte (1790,女人皆如此) C. 德文說唱劇 a. Bastien und Bastienne (1768,牧羊人與牧羊女) b. Die Enführung aus dem Serail (1782,後宮誘逃):題材是關於冒險與拯 救 c. Der Schauspieldirektor (1786,劇院經理) d. Die Zauberflöte (魔笛) I. 劇本為 Schikaneder 所作 II. 用對話取代朗誦調 III. 使用流行元素 IV. 對位式的伴奏 V. 富有許多的對比性 VI. 充滿共濟會的象徵「3」:三使女三次出現、夜后出現三次、三個試 驗(堅持、靜默、水火)、三個小男孩、18 祭司、三個圓柱、三個樂 器(魔笛、笛子、鐘) 3. 安魂曲:K. 626,受 Count Walsegg 委託,未完成,由學生完成 貳. 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一. 社會背景 1. 法國革命後的拿破崙時代 2. 以「自由、平等、博愛」為口號 3. 政府支持大型音樂的演出,並設立巴黎音樂學院(Paris Conservatoire) 二. 生平 1. 1770~1827 年,生於德國波昂 2. 以鋼琴家與即興演奏家出道 3. 1792 年至 Vienna 向 Haydn 學習,開始創作,受 Lichnowsky 贊助,1791 年開始出 版作品 4. 1802 年開始,他意識到自己喪失聽力,漸漸封閉自我,僅以創作維生,寫下海利 根遺書(Heiligenstadt Testament),但之後仍能振作而行 三. 特色 1. 在樂曲中使用對比性素材 2. 音樂表現出生命中的掙扎 3. 未編號的作品以 WoO 表示,即 Work without opus 的縮寫 4. 第三期特色
  14. . ① 擅用變奏的技巧 . ② 音樂具有持續性 . ③ 使用新的音色 四.

    作品 1. 第一期(1770~1802 年) . ① 悲愴奏鳴曲(Pathétique Sonata) A. 最後一樂章為奏鳴輪旋曲式(sonata-rondo),即 ABACABA . ② 第一號交響曲(Sym. No.1) A. C 大調,作於 1800 年 B. 帶有 Haydn 與 Mozart 的影響 C. 慢板樂章避免正格終止 D. 戲劇張力明顯 E. 木管樂器明顯 F. 較長的 Coda G. 有像詼諧曲的第三樂章 2. 第二期(1803~1814 年) . ① 英雄交響曲(Eroica, Sym. No.3) A. 作於 1804 年 B. 原題為「Bonaparte」,並獻給拿破崙,但因拿破崙稱帝而作罷 C. 此曲第二樂章為 c 小調的送葬進行曲(Funeral March),並與法國當時的共 和體制有關 D. 主題來自他的芭蕾音樂普羅米修斯的造物(The Creatures of Prometheus) . ② 歌劇「費黛里奧(Fidelio)」 A. 劇本來自法國革命的 Léonore(夫妻之愛) B. 為拯救性的題材 C. 使用 Melodrama 的手法,即結合對話與配樂的一種音樂劇場 D. 1805 年首演不成功,1814 年才演出成功 . ③ 「艾格蒙(Egmont)」序曲 A. 來自哥德的作品 . ④ 12 首歌曲,是藝術歌曲的前身 . ⑤ 命運交響曲(Sym. No.5) A. 作於 1807~1808 B. c 小調,藉由小調轉到大調表示心境上的開闊 . ⑥ 田園交響曲(Pastoral, Sym. No.6) A. 標題音樂(Program music):針對器樂曲,除了音樂外,具有描述性之「非 音樂」的內容,透過標題、文字作為指引 3. 第三期(1815~1827 年):作品轉為深沉,較為困難演奏與理解 . ① 莊嚴彌撒(Missa solemnis) A. 作於 1820 年 B. 彷彿五個樂章的交響曲一般 C. 非禮儀性作品,而是音樂會彌撒 . ② 合唱交響曲(Sym. No.9) A. 作於 1824 年 B. 規格龐大 C. 第四樂章加入獨唱與合唱,歌詞為席勒(Schiller)的歡樂頌(Ode to Joy),具 有共濟會的精神
  15. D. 核心思想為「四海一家」 *交響曲整理 交響曲 編號 調性 創作年代 樂章數 特色 Sym.

    No.1 Op. 21 C Major 1800 4 樂章 受 Haydn 與 Mozart 影響 1 和 4 樂章有慢板導奏 3 樂章是像詼諧曲的 Minuet Sym. No.2 Op.36 D Major 1801~1802 4 樂章 1 樂章有慢板導奏 3 樂章為詼諧曲 1 和 4 樂章出現的 Trill 動機與 C. P. E. Bach 的 Sym. No.3 呼應 Sym. No.3 (Eroica) Op.55 E flat Major 1804 4 樂章 法國革命的作品 2 樂章為送葬進行曲 主題與普羅米修斯的造物、鋼琴變奏 曲相似 Sym. No.4 Op.60 B flat Major 1806 4 樂章 1 樂章有慢板導奏 氣氛優柔 Sym. No.5 Op.67 C Minor 1808 4 樂章 命運動機貫穿全曲 3 樂章使用火箭音型 C 大調結束 Sym. No.6 (Pastoral) Op.68 F Major 1808 5 樂章 標題音樂 3、4、5 樂章不間斷 1 樂章→抵達鄉村時,被喚醒的愉悅感 2 樂章→小河場景 3 樂章→村民愉悅的相聚 4 樂章→暴風雨、雷雨 5 樂章→牧羊人之歌,風暴後的歡欣 Sym. No.7 Op.92 A Major 1812 4 樂章 1 樂章有慢板導奏 Sym. No.8 Op.93 F Major 1812 4 樂章 規模最小 使用 Mälzel 的節拍器 Sym. No.9 Op.125 D Minor 1823~1824 4 樂章 最常的交響曲 4 樂章使用人聲,加入席勒的歡樂頌 如同 Cantata 形式 核心思想為「四海一家」 參. 浪漫時期(Romanticism) 一. 社會背景 1. 農民地位提升 2. 國家無界限,民族認同成為歐洲的共識 3. 獨奏家興起 4. 中產階級對音樂的學習有所助益 5. 婦女為了教養而學鋼琴,亦有少數專精鋼琴的女性 二. 字義 1. 中世紀羅曼史:包含傳說與英雄人物
  16. 2. 遙遠的、傳奇的、幻想的,所有遠離現實生活的事物 3. 在德語區,此字應用在文學上,之後才引申到音樂與藝術 . ① Classic:客觀的美 . ② Romantic:超越規則與極限

    三. 時間:1820 年以後 四. 特色 1. 重視旋律、情感與新奇 2. 發揮個人主義 3. 充分表現自我 4. 原始的、有趣的、情感的、個人的或久遠的 5. 偏好器樂曲:因器樂沒有文字的限制,有更多的想像空間,例如:E. T. A. Hoffmann 6. 以標題音樂(Program music)為主:這是與絕對音樂(absolute music)相對的名稱 7. 出現許多性格小品(Character piece) 五. 樂種 1. 藝術歌曲(Lied) . ① 時間:1800 年 . ② 特色 A. 為聲樂加鋼琴伴奏 B. 伴奏地位重要 C. 結合音樂與詩詞 D. 表現個人情感 E. 具有民謠風格 F. 歌詞內容常與古希臘、羅馬相關 a. Herder 的 Volkslieder(民謠曲集) b. Clemens Brentano 與 Achim von Arnim 的 Des Knaben Wunderhorn(少年 魔號) G. 出現敘事性歌曲(Ballad) H. 出現聯篇歌曲(Song cycles):最早為貝多芬的 An die ferne Gliebte(致遙遠的 愛人) . ③ 作曲家 A. 舒伯特(Franz Schubert) a. 生平 I. 1797~1828 年 II. 與好友組成 Schbertiads III. 死於梅毒或汞中毒 b. 作品 I. 聯篇歌曲集:皆出自 Müller 的詩集 i. Die Schöne Müllerin(美麗的磨坊少女) ii. Winterreise(冬之旅) II. 音節式歌曲(Strophic form):每段皆為同旋律 i. Heidenröslein(野玫瑰) ii. Das Wandern(流浪者):出自「美麗的磨坊少女」 III. 有變化的音節式歌曲(Modified strophic form):每段有些小變化,偶 爾使用三段體 i. Der Lindenbaum(菩提樹):出自「冬之旅」
  17. IV. 通奏式歌曲(Through-composed):每段旋律皆不同 i. Erlkönig(魔王) ii. Der Wanderer V. 其他歌曲 i.

    Gretchen am Spinnrade(紡車的葛瑞卿):出自哥德的浮士德 (Faust) B. 舒曼(Robert Schumann) a. 生平 I. 1810~1856 年 II. 1840 年與克拉拉(Clara Wieck)結婚,大量寫作藝術歌曲,被稱為 「歌曲之年」 III. 1833 年與 Friedrich Wieck 合辦「音樂新雜誌(Neue Zeitschrift für Musik)」,並寫作樂評 IV. 精神分裂,自殺未遂,死於安養院 V. 死後由克拉拉演出賺錢,供養家中生活 VI. 克拉拉亦有少許歌曲作品 b. 作品 I. 聯篇歌曲集 i. Dichterliebe(1840,詩人之戀):歌詞出自海涅(Heine)的作品 ii. Frauenliebe und -leben(1840,女人的愛情與生命) II. 歌曲 i. Im wunderschönen Monat Mai(美麗的五月):出自「詩人之戀」 2. 鋼琴作品 . ① 用途 A. 練習與教學 a. Clementi 的練習曲(Études) b. Czerny 的練習曲 B. 給業餘鋼琴家的作品 a. Dances b. Lyrical pieces c. Character pieces d. Sonata C. 給專業演奏者的作品 . ② 作曲家 A. 舒伯特 a. 作品 I. Impromptus(1827,即興曲) II. Wanderer Fantasy(1822,流浪者幻想曲) B. 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 a. 生平 I. 1809~1847 年 II. 猶太家庭 III. 姐姐 Fanny 亦相當有才華 IV. 1843 年創辦萊比錫音樂學院(Leipzig Conservatory) b. 特色 I. 結合各家之長 II. 美麗的旋律
  18. III. 擅用對位技巧 c. 作品 I. Lieder ohne Worte(無言歌):1830 年開始創作 II.

    Das Jahr(1841,巡禮之年) 肆. 樂曲解說 一. Sym. No.41, mov. 1 / Mozart 1. C 大調 2. 作於 1788 年 3. 四樂章 4. 被稱為「周彼得(Jupiter)交響曲」 5. 第四樂章有出名的五聲部賦格 二. Die Zauberflöte, overture / Mozart 1. 作於 1791 年 2. 為德文說唱劇(Singspiel) 3. 劇本為 Schikaneder 所作 4. 使用對話代替朗誦調 5. 帶有共濟會精神 6. 使用許多「3」的暗示 三. Sym. No.3, mov. 2 / Beethoven 1. 亦稱為「英雄(Eroica)交響曲」 2. 原獻給拿破崙,但因拿破崙稱帝而作罷 3. 作於 1804 年 4. 降 E 大調 5. 四樂章 6. 法國革命的作品 7. 主題與「普羅米修斯的造物」、「鋼琴變奏曲 Op.35」相似 四. Sym. No.5, mov. 2 / Beethoven 1. 亦稱為「命運交響曲」,因其動機彷彿命運在敲門 2. 作於 1808 年 3. c 小調開始,C 大調結束 4. 四樂章 5. 第三樂章使用火箭音型 五. Sym. No.7, mov. 4 / Beethoven 1. 作於 1812 年 2. A 大調 3. 四樂章 4. 第一樂章前有慢板導奏 六. Sym. No.8, mov. 3 / Beethoven 1. 作於 1812 年 2. F 大調 3. 四樂章 4. 9 首交響曲中,規模最小的 5. 使用 Mälzel 的節拍器 七. Sym. No.9, mov. 4 / Beethoven 1. 作於 1823~1824 年 2. 亦稱為「合唱交響曲」
  19. 壹. 女性作曲家 一. Hildegard von Bingen:現知最早的女作曲家 二. Clara Schumann (1819~1896)

    1. 代表作品:Piano Trio in G Minor (1846) 三. Fanny Mendelssohn Hensel (1805~1847) 1. 代表作品:Piano Trio, Op. 11 貳. 管絃樂發展 一. 興盛 1. 樂團成立 . ① 倫敦愛樂(London Philharmonic, 1813) . ② 紐約愛樂(New York Philharmonic, 1842) . ③ 維也納愛樂(Vienna Philharmonic, 1842) A. 由 Joseph Lanner 與老約翰‧史特勞斯(Johann Strauss the elder)領導 2. 指揮(Conductor) . ① 演變:大鍵琴手或小提琴首席(18 世紀)→指揮(19 世紀) . ② 代表:Louis Jullien 3. 聽眾 . ① 以中產階級為主 4. 出現 Program(泛指樂曲前的提綱、解說) 二. 發展 1. 保持古典傳統 . ① 代表 A. Brahms B. Bruckner C. Mendelssohn D. Schubert 2. 新的面貌 . ① 標題音樂:Berlioz . ② 交響詩(Symphonic poem):Liszt 三. 特色 1. 強調旋律 2. 驚人的和聲 3. 特別的管絃樂音效 參. 作曲家 一. Franz Schubert 1. 生平 . ① 1797~1828 2. 作品 . ① 藝術歌曲:(略) . ② 聯篇歌曲:(略) . ③ 管絃樂 A. 未完成(Unfinished Symphony):1822 年,二樂章,原預計為四樂章 B. 偉大(Symphony No. 9 in C Major, the “Great”):死後由 Schumann 發現,為 古典曲式 二. Robert Schumann 1. 生平 . ① 1810~1856
  20. . ② 1833 年與 Friedrich Wieck 合辦「音樂新雜誌」,並使用三種筆名 A. Florestan:代表「激動的革命者」 B.

    Eusebius:代表「沉思的幻想家」 C. Meister Raro:代表「成熟的長者」 *這三個筆名是出自他在「大衛同盟曲集」中的三個標題 . ③ 三大作品年 A. 歌曲之年:1840(同年與 Clara 結婚) B. 管絃樂之年:1841(受 Clara 鼓勵而作) C. 室內樂之年:1842~1843 *1840 年前皆為鋼琴作品 2. 作品 . ① 聯篇歌曲:(略) . ② 鋼琴曲集 A. 青少年曲集(Album für die Jugend / Album for the Young) B. 大衛同盟曲集(Davidsbund) . ③ 鋼琴作品 A. 蝴蝶(Papillons / Butterflies) B. 狂歡節(Carnaval) C. 幻想曲(Fantasiestücke / Fantasy Pieces) D. 兒時情景(Kinderscenen / Scenes from Childhood) E. 克萊斯勒偶記(Kreisleriana) . ④ 管絃樂 A. 春(Symphony No.1, Spring):如歌的旋律,與詩人之戀、幻想曲有關聯 三. Fryderyk Chopin 1. 生平 . ① 1810~1849 . ② 生於華沙,死於巴黎 . ③ 與小說家喬治桑(George Sand)同居 2. 成就 . ① 發揚波蘭民族主義 . ② 以鋼琴作品為主,另有六首鋼琴協奏曲 . ③ 首創 Concert étude,將練習曲藝術化 . ④ 使用舞曲的節奏轉化為藝術性的鋼琴作品 A. Waltz B. Mazurka a. 原為波蘭傳統地方性舞蹈 b. 3/4 拍 c. 重音在第二或第三拍 d. 第一拍有附點 C. Polonaise . ⑤ 將原為聲樂作品的夜曲(Nocturne)改為鋼琴作品,構想來自愛爾蘭作曲家 John Field,強調優美的旋律以及圓潤低沉的伴奏 . ⑥ 擴展 Ballade 與 Scherzo 的形式 四. Franz Liszt 1. 生平 . ① 1811~1886 . ② 為匈牙利人
  21. . ③ 為一鋼琴家、作曲家、指揮、教師 . ④ 與女伯爵 Marie d'Agoult 同居 .

    ⑤ 是 Czerny 與 Salieri 的學生 . ⑥ 曾任威瑪的宮廷樂師 . ⑦ 與 Nicolò Paganini(1782~1840)為好友 2. 特色 . ① 音樂中帶有匈牙利、吉普賽的旋律 . ② 吸收 Chopin 的特色:旋律性、Rubato 3. 成就 . ① 首創大師班(Masterclass) . ② 首創獨奏會(Recital) . ③ 首創交響詩(Symphonic poem) 4. 作品 . ① 鋼琴曲集 A. 旅行集(Album d'un voyageur / Album of a Traveler):1837~1838 年 B. 巡禮之年(Années de pèlerinage / Years of Pilgrimage):1、2 冊為 1837~1838 年,第三冊為 1877~1882 *在這些作品中,多為 Liszt 旅行所見的心得 . ② 鋼琴作品 A. 匈牙利狂想曲(Hungarian Rhapsodies) B. Sonata in B Minor 五. Hector Berlioz 1. 生平 . ① 1803~1869 . ② 法國人 . ③ 1830 得到羅馬大獎(Prix de Rome) 2. 風格來源 . ① Beethoven 的交響曲:影響標題音樂 . ② Shakespeare 的戲劇 . ③ 對 Smithson 的愛情 3. 成就 . ① 標題音樂的重大指標 . ② 1843 年出版「管絃樂技法(Treatise on Instrumentation and Orchestration)」一 書 4. 作品 . ① 管絃樂 A. 幻想交響曲(Symphonie fantastique) a. 為標題音樂(Program Music),主標題為「一位藝術家的生活插曲 (Episode in the Life of an Artist)」,副標題為「五個樂章的幻想交響曲」 b. 有感於對 Smithson 的愛情而寫 c. 來源 I. 歌德(Goethe)的「浮士德(Faust)」 II. 湯瑪士(Thomas)的「一位英國吸鴉片者的告白(De Quincey's Confessions of an English Opium Eater)」 III. Gluck 的歌劇 d. 使用固定樂思(Idée fixe / Fixed idea)表現情人主題,每樂章皆出現並做
  22. 變形 e. 五個樂章 I. 夢與熱情 II. 舞會 III.田野風光 IV. 斷頭台進行曲

    V. 女巫安息日的夢魘:使用葛雷果中繼抒詠的末日經(Dies irae)作音樂 的引證 B. 哈洛德在義大利(Harold en Italie / Harold in Italy):1834 年,靈感來自拜倫 (Byron)的詩「Child Harold」 C. 羅密歐與茱麗葉(Roméo et Juliette):1839 年,其自稱戲劇交響曲(dramatic symphony) 六. Felix Mendelssohn 1. 生平 . ① 1809~1847 . ② 1829 年首演 J. S. Bach 的馬太受難曲(St. Matthew Passion),此曲是由 Schumann 發現 2. 特色 . ① 優美的旋律 . ② 古典的曲式 3. 作品 . ① 鋼琴作品 A. 巡禮之年(Das Jahr) . ② 鋼琴曲集 A. 無言歌(Lieder ohne Worte) . ③ 鋼琴協奏曲:4 首 . ④ 管絃樂 A. 頌讚歌(Symphony No.2, Lobgesang / Song of Praise):1840 年,加入獨唱、 合唱、管風琴 B. 蘇格蘭(Symphony No.3, Scottish):1842 年 C. 義大利(Symphony No.4, Italian):1833 年 D. 宗教改革(Symphony No.5, Reformation):1830 年,使用新教馬丁路德的合 唱曲「基督是我堅固磐石(Ein' feste burg)」 . ⑤ 管絃樂序曲 A. 芬格爾洞窟序曲(The Hebrides / Fingal's Cave):1832 年,使用蘇格蘭交響 曲的主題 B. 平靜的海與幸福的航行(Meerestille und glückliche Fahrt / Becalmed at Sea and Prosperous Voyage):1828~1832 年 C. 仲夏夜之夢(Midsummer Night's Dream):1826 年,出自 Shakespeare 的戲劇 *皆為古典的奏鳴曲式 . ⑥ 神劇 A. 聖保羅(St. Paul):1836 年 B. 伊利亞(Elijah):1846 年
  23. <附錄一 大事年表> 年代 樂曲 作曲家 其他 1797 Schubert 出生 1803

    Berlioz 出生 1805 Fanny 出生 1809 Mendelssohn 出生 1810 Schumann 出生 Chopin 出生 1811 Liszt 出生 1813 倫敦愛樂 1819 Clara 出生 1822 Schubert 的 Unfinished Symphony 1825~1828 Schubert 的 Great 1826 Mendelssohn 的 Midsummer Night's Dream 1828 Schubert 死亡 1828~1832 Mendelssohn 的 Meerestille und glückliche Fahrt 1829 J. S. Bach 的 St. Matthew Passion 首演 1830 Berlioz 的 Symphonie fantastique Mendelssohn 的 Reformation 1832 Mendelssohn 的 The Hebrides 1833 Mendelssohn 的 Italian 音樂新雜誌 1834 Berlioz 的 Harold en Italie 1836 Mendelssohn 的 St. Paul 1837~1838 Liszt 的 Album d'un voyageur Liszt 的 Années de pèlerinage 第 1、2 冊 1839 Berlioz 的 Roméo et Juliette 1840 Mendelssohn 的 Lobgesang Schumann 歌曲之 年 1841 Schumann 的 Spring Schumann 交響樂 之年 1842 Mendelssohn 的 Scottish Schumann 室內樂 之年 紐約愛樂 維也納愛樂 1843 Berlioz 的管 絃樂技法 1846 Clara 與 Fanny 的 Piano Trio Mendelssohn 的 Elijah
  24. 1847 Mendelssohn 死亡 Fanny 死亡 1849 Chopin 死亡 1856 Schumann

    死亡 1869 Berlioz 死亡 1877~1882 Liszt 的 Années de pèlerinage 第 3 冊 1886 Liszt 死亡 1896 Clara 死亡
  25. 壹. 19 世紀前半葉歌劇 一. 特色 1. 歌劇院林立 2. 觀眾階層平民化 3.

    題材傾向英雄史詩或傳說故事 4. 常出現平民化的題材 . ① 關於在家庭或國家中,愛情與忠誠的平衡,ex:Meyerbeer 的新教徒(Les Huguenots)、Bellini 的諾瑪(Norma) . ② 女性的自主意識,ex:Rossini 的塞爾維亞理髮師(Il Barbiere di Siviglia) 、 Donizetti 的拉默默的露琪亞(Lucia di Lammermoor) . ③ 對自由的爭取,ex:Rossini 的威廉泰爾(Guillaume Tell)、Auber 的波荷蒂西的 啞女(La muette de Portici) . ④ 對邪惡事物的恐懼,ex:Weber 的魔彈射手(Der Freischütz) 二. 義大利歌劇 1. 特色 . ① Rossini、Donizetti、Bellini 創立新的義大利傳統並影響全歐洲與美國 2. 代表作曲家 . ① Gioachino Rossini A. 生平 a. 1792~1868 b. 中期後移居 Paris,成為義大利歌劇院的總監,並將一些作品改為法文 c. 1828 年後,因病而不再創作歌劇 d. 最後 10 年創作一些鋼琴與聲樂作品,影響了法國的新古典主義 B. 特色 a. 樂句短 b. 將傳統的 Opera buffa 與 Opera seria 結合浪漫元素而具有自己的風格 c. 美聲風格(Bel Canto Style) I. 即 beautiful singing 之義 II. 具有抒情的線條、看起來較容易的技巧、華麗的姿態 III. 「Voice」是最重要的元素 d. Aria I. 種類 i. Cantabile 甲. 較慢 乙. 抒情的 丙. 表現平靜的心情,例如憂鬱、悲傷、希望 ii. Cabaletta 甲. 較快 乙. 活潑的、明亮的 丙. 表現積極的情感,例如生氣、喜悅 II. 演出形式 i. 管絃樂序奏 ii. Scena:由管絃樂伴奏的 Recitative iii. Cantabile:較慢 iv. Tempo di mezzo:改變速度、轉調,可能使用重奏或合唱 v. Cabaletta:較快 C. 代表作品
  26. a. Comic Opera I. 阿爾及爾的義大利女郎(L'Italiana in Algeri, 1813) II. 塞爾維亞理髮師

    (Il Barbiere di Siviglia, 1816) i. 結合 opera buffa 與美聲風格的特色 ii. 最出名的 aria:我聽到一縷歌聲(Una voce poco fa) b. Serious Opera I. 奧泰羅(Otello, 1816) II. 摩西在埃及(Mosè in Egitto, 1818) III.威廉泰爾(Guillaume Tell, 1829) i. 為 Paris Opéra 所寫 ii. 使用法文 iii. 劇本來自席勒的 Wilhelm Tell iv. 描述一民間英雄帶領瑞士小鄉鎮的人反抗奧地利政府 v. 序曲相當出名,其可分為四個段落 甲. 慢的田園風格序曲 乙. 以音樂描述暴風雨 丙. 另一慢的段落,描述瑞士的牧牛人(ranz de vaches) 丁. 飛馳的快板 . ② Vincenzo Bellini A. 生平 a. 1801~1835 b. 最喜歡的劇作家為 Felice Romani B. 特色 a. 樂句長,具高度裝飾性與強烈情感 C. 代表作品 a. Serious Opera I. 夢遊女(La Sonnambula, 1831) II. 諾瑪(Norma, 1831) i. 最出名的 aria:聖潔的女神(Casta diva) III.清教徒(I Puritani, 1835) . ③ Gaetano Donizetti A. 生平 a. 1797~1848 B. 特色 a. 擅長利用戲劇、旋律來呈現人物、場景與情感 C. 代表作品 a. Serious Opera I. 拉默默的露琪亞(Lucia di Lammermoor, 1835) i. 劇中的露琪亞(Lucia)有一出名的「發瘋場景(mad scene)」 b. Opéra Comique I. 聯隊之花(La Fille du regiment, 1840) c. Buffo Opera I. 愛情靈藥(L'elisir d'amore, 1832) II. 巴斯瓜雷先生(Don Pasquale, 1843) 三. 法國歌劇 1. 特色 . ① 從 Lully 開創抒情悲劇後,Paris 就成為法國的音樂中心
  27. . ② 法國革命導致貴族失勢,平民亦可進入劇院欣賞歌劇 . ③ 拿破崙對歌劇院進行管制,只設立三種劇院,其餘劇院只演戲劇、喜劇、 Vaudeville、啞劇與芭蕾 A. Opéra:專演 Tragedy

    B. Opéra-Comique:指以對話取代朗誦調的歌劇,多為嚴肅性質 C. Théâtre Italien:專演義大利歌劇 2. 劇種 . ① 大歌劇(Grand Opera) A. 龐大的場景 B. 代表作品 a. Rossini 的威廉泰爾 b. Meyerbeer(1791~1864,為德裔猶太人)的魔鬼羅伯特(Robert le diable, 1831)與新教徒(Les Huguenots, 1836) C. 影響(多是受 Meyerbeer 影響) a. Verdi 的西西里的晚禱(Les Vêpres Siciliennes)、唐卡羅(Don Carlos) b. Wagner 的黎恩濟(Rienzi) c. Berlioz 的特洛伊人(Les Troyens):受 Lully、Rameau 與 Gluck 的影響 . ② Opéra Comique A. 對話取代朗誦調 四. 德國歌劇 1. 特色 . ① 根源於 Singspiel 的發展 . ② 吸收法國歌劇的浪漫元素 2. 代表作曲家 . ① Carl Maria von Weber A. 生平 a. 1786~1826 B. 特色 a. 使用簡單的民謠旋律 b. 劇情多來自中世紀歷史、傳說或是奇幻故事 c. 具有奇幻色彩 C. 代表作品 a. 魔彈射手(Der Freischütz, 1821) I. 使用鄉村場景,描繪鄉村故事 II. 內容具有「自然與超自然」、「善與惡」的精神 III. 其中最出名的「狼谷場景(Wolf's Glen Scene)」,具有 Melodrama 的 特質,結合對話與背景音樂 *Melodrama 自 1770 年流行於法國與德語區,由盧梭首創,貝多芬 在 Fidelio 中亦有使用 貳. 19 世紀後半葉歌劇 一. 特色 1. 帶有強烈民族意識 2. 作曲者生活改善 3. 管絃樂更龐大 4. 出現新劇種:「輕歌劇(法:Opera bouff,奧:Operetta)」 5. 出現寫實主義(Verismo) . ① 字義:真實(true)
  28. . ② 來源:原為文學上的詞彙,後引用到音樂上 . ③ 特色:描述日常生活、市井小民的生活 . ④ 代表作品 A.

    Mascagni(1863~1945)的鄉村騎士(Cavalleria rusticana, 1890) B. Leoncavallo(1858~1919)的小丑(I Pagliacci, 1892) 二. 代表作曲家 1. Giuseppe Verdi . ① 生平 A. 1813~1901 B. 義大利人 C. 被視為義大利的民族英雄,口號「Viva Verdi」即為「Viva Vittorio Emanuele Re d'Italia」的縮寫 . ② 特色 A. 常使用回憶動機(Reminiscence motive),帶有 Donizetti 的色彩 B. 在遊唱詩人與茶花女兩齣中,以短的前奏曲取代序曲,具有引導戲劇與主 題的功能 C. 中期受到法國大歌劇影響,尤其是 Meyerbeer D. 晚期作品多根植於莎士比亞的戲劇 . ③ 代表作品 A. 奧貝爾托(Oberto, 1839) B. 那布果(Nabucco, 1842) a. 帶有民族主義的色彩 C. 丑角(Rigoletto, 1851) D. 遊唱詩人(Il trovatore, 1853) E. 茶花女(La traviata, 1853) F. 西西里的晚禱(Les vêpres siciliennes, 1855) a. 受法國大歌劇影響 G. 假面舞會(Un ballo in maschera, 1859) a. 具有 opéra comique 的特色 H. 阿依達(Aida, 1871) a. 慶祝蘇伊士運河開通所作 b. 為埃及題材 I. 奧泰羅(Otello, 1887) a. 為悲劇 J. 法斯塔夫(Falstaff, 1893) a. 取自莎士比亞的快樂的新娘(The Merry Wives) 2. Giacomo Puccini . ① 生平 A. 1858~1924 B. 義大利人 . ② 特色 A. 結合 Verdi 的聲樂旋律與 Wagner 的循環旋律和主導動機 B. 帶有異國主義 . ③ 代表作品 A. 波希米亞人(La bohème, 1896) B. 托斯卡(Tosca, 1900) C. 蝴蝶夫人(Madama Butterfly, 1904)
  29. a. 使用日本素材 D. 杜蘭朵公主(Turandot, 1926) a. 使用中國素材 3. Richard Wagner

    . ① 生平 A. 1813~1883 B. 德國人 C. 強烈的反猶思想(Anti-Semitism) D. Bayreuth 歌劇院即為他而蓋 . ② 特色 A. 承繼 Weber 的德國浪漫歌劇並達到高峰 B. 對歌劇作了改革,首創樂劇(Musikdrama) C. 使用豐富的半音,逐漸脫離調性 *現代和聲三部曲:Wagner→Debussy→Schönberg D. 善於控制管絃樂的色彩 E. 認為「音樂的功能在服務於戲劇的情感」 F. 提出總體藝術作品(Gesamtkunstwerk)的概念 a. 戲劇與音樂為一體 b. 認為詩、佈景、舞台、動作、音樂皆為一個整體 c. 藉由管絃樂來表現戲劇的內在意涵,而歌唱則是表現歌詞的文字意義 d. 在此概念原則下,創出樂劇(Musikdrama) I. 使用主導動機(Leitmotiv) i. 因在 Opera 中,Recitative 與 Aria 的交替會導致音樂與戲劇的停 頓,而作此改革 ii. 使用大量的動機、主題來表達人、物、情感、想法,動機間互相 交織 II. 使用無終止旋律(Unendliche Melodie) i. 即沒有終止的旋律 . ③ 代表作品 A. 歌劇 a. 黎恩濟(Rienzi, 1840) I. 為五幕大歌劇 II. 受 Meyerbeer 的影響 b. 漂泊的荷蘭人(Der fliegende Holländer, 1843) I. 受 Weber 影響 c. 唐懷瑟(Tannhäuser, 1845) I. 使用德國傳說作為題材 d. 羅恩格林(Lohengrin, 1850) I. 使用中世紀傳說與德國民間傳說 B. 樂劇 a. 尼貝龍根的指環(Der Ring des Nibelungen, 1848~1852) I. 四首作品的系列 i. 萊茵河的黃金(Das Rheingold) ii. 女武神(Die Walküre) iii. 齊格飛(Siegfried) iv. 諸神的黃昏(Götterdämmerung)
  30. II. 有明顯的主導動機的使用 b. 崔斯坦與伊索德(Tristan und Isolde, 1857~1859) c. 紐倫堡的名歌手(Die Meistersinger

    von Nürnberg, 1862~1867) d. 帕西法(Parsifal, 1882) C. 著作 a. 未來的藝術作品(The Artwork of the Future, 1850) b. 歌劇與戲劇(Opera and Drama, 1851) . ④ 影響 A. 絕對音樂與標題音樂的辯證 B. 許多音樂家繼承他而成為 Wagnerians C. 影響許多非音樂領域的藝術家,包含詩人 Mallarmé、畫家 Klimt D. 被納粹(Nazi)推崇為德國文化的象徵 <附錄一>音聽摘要 1.Rossini:Una voce poco fa a.出自 Il barbiere di Siviglia 中的 aria b.結合 opera buffa 與美聲風格的特色 c.作於 1816 年 d.浪漫前期的義大利歌劇風格 e.樂句短 f.分為四段,第一段為 Quasi-recitative,第二段為 Patter song,第三段為 Cabaletta,第四段 為 Contrasting comic style 2.Field:Nocturne in A, no. 8 a.為愛爾蘭鋼琴家、作曲家 b.作於 1814 年 c.影響 Chopin 的夜曲 d.首先將夜曲作為鋼琴作品 3.Chopin:Nocturne in Eb, op. 9, no. 2 a.受 Field 影響 b.作於 1830~1831 年 c.迴旋曲式 d.有華彩樂段 e.具有 Rubato 4.Schumann:Eusebius a.出自 Carnaval b.被 Schumann 作為筆名,表現為沉思的幻想家 c.曲名原為一 4 世紀教皇的名字 5.Schumann:Florestan a.出自 Carnaval b.被 Schumann 作為筆名,表現為激動的革新者 c.曲名出自貝多芬 Fidelio 的英雄之名 6.Mendelssohn:Sym. Reformation, mov. 4
  31. a.作於 1830 年 b.使用馬丁路德的合唱曲「基督是我堅固磐石」為旋律 c.為慶祝新教改革而作 d.奏鳴曲式 7.Berlioz:Symphonie Fanrastique, mov. 5

    a.作於 1830 年 b.為標題音樂 c.此樂章標題為「女巫安息日的夢魘」 d.使用葛雷果中繼抒詠「末日經」作音樂的引證 e.使用固定樂思 f.此樂章在描寫 Berlioz 殺了 Smithson 後進入地獄的場景 8.Bellini:Casta Diva a.出自歌劇 Norma b.作於 1831 年 c.為一 aria d.這是 Norma 向月亮祈求和平時所唱的曲子 e.樂句長 9.Wagner:Prelude to Tristan und Isolde a.為 Wagner 的 Musikdrama b.作於 1857~1859 年 c.使用主導動機 d.在描述秘密的戀情,為一悲劇 e.使用豐富的半音進行 f.連續的七和絃不解決暗示悲劇 10.Verdi:La traviata, Act 3, Scena and Duet a.作於 1853 年 b.為浪漫後期的義大利歌劇 c.在描述一位鄉下女孩到巴黎淪落為風塵女子與其愛情故事 d.為一悲劇
  32. (時間:19 世紀後期) 壹. 浪漫後期的德奧 一. 特色 1. 出現許多作曲家的作品全集 2. 新音樂與舊音樂的對抗

    3. 標題音樂與絕對音樂的對抗 . ① 皆源自貝多芬的影響 . ② 標題音樂:Wagner . ③ 絕對音樂:Brahms 4. 民族主義與國際主義的對抗 5. 古典音樂與流行音樂的對抗 6. 出現輕歌劇(Operetta) . ① 專指由 Offenbach 所創的喜歌劇劇種 . ② 使用對話 . ③ 代表作曲家 A. Johann Strauss the Younger(1825~1899) a. 維也納人 b. 代表作品 I. 蝙蝠(Die Fledermaus, 1874) 二. 代表作曲家 1. 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 ① 生平 A. 1833~1897 B. 年輕時曾在餐館、酒店演出音樂,影響其作品中的民謠與流行風格 C. 與 Robert Schumann、Clara Schumann 熟識 D. 曾指揮「合唱學會(Singakademie)」與「愛樂協會(Gesellschaft der Musikfreunde)」 E. 參與許多已故作曲家的曲集編纂 . ② 特色 A. 浪漫時期的古典主義(Romantic-Classicist) B. 結合前人的音樂、後期古典以及民謠語彙而成為個人的特色 C. 擅長使用匈牙利、吉普賽的音樂 D. 具有抒情之美 . ③ 作品
  33. A. 交響曲 a. 特色 I. 皆為非標題的作品 II. 受 Beethoven 的影響

    III. 皆為四樂章的作品 b. 代表作品 I. 第一號交響曲(Symphony No. 1 in C minor, 1876) i. 深受 Beethoven 的影響 ii. 第三樂章非詼諧曲,而是抒情的間奏曲,或稱為性格小品 iii. 一開始為 C 小調,最後結束在 C 大調 iv. Hans von Bülow 稱其為「貝多芬的第十號交響曲」 II. 第三號交響曲(Symphony No. 3 in F major, 1883) i. 第一樂章有明顯的四度與二度音程動機 ii. 第四樂章有三對二的節奏音型 III.第四號交響曲(Symphony No. 4 in E minor, 1885) i. 第一樂章使用三度下行的動機 ii. 第二樂章使用 Phrygian 教會調式 iii. 第四樂章為夏康(Chaconne)舞曲,低音使用 Bach 的清唱劇為 動機 B. 藝術歌曲 a. 特色 I. 漂亮的旋律 II. 不難的技巧 III. 使用大量的半音進行 b. 代表作品 I. 搖籃曲(Wiegenlied, 1868) II. 如旋律般牽引著我(Wie Melodien zieht es mir, 1886) C. 合唱作品 a. 代表作品 I. 德文安魂曲(Ein deutsches Requiem, 1868) i. 為女高音、男中音、合唱與管絃樂團 ii. 使用德文而非拉丁文 iii. 內容出自舊約聖經、新約聖經與偽經 貳. 國民樂派(Nationalism)
  34. 一. 俄國 1. 特色 . ① 歌劇為最常使用的樂種 . ② 有強烈的俄國民族意識

    . ③ 主要是為沙皇軍權政府宣傳俄國民族主義 2. 兩大派別 . ① 以民族主義(Nationalist / Slavophile)為主 A. 代表作曲家 a. Mikhail Glinka(1804~1857) I. 代表作品 i. 為沙皇的一生(A Life for the Tsar, 1836) 甲. 為第一齣俄文歌劇 乙. 使用教會調式 丙. 使用民謠與民謠般的音樂語彙 丁. 劇本來自俄國文豪 Pushkin . ② 以國際主義(Internationalist / Westernizer)為主 A. 緣由 a. 沙皇亞歷山大二世進行俄國的現代化改革 B. 代表作曲家 a. Anton Rubinstein(1829~1894) I. 成就 i. 建立聖彼得堡音樂學院(St. Petersburg Conservatory) b. Nikolay Rubinstein(1835~1881) I. 成就 i. 建立莫斯科音樂學院(Moscow Conservatory) . ③ 兼容並蓄 A. 代表作曲家 a. Piotr Il’yich Tchaikovsky I. 生平 i. 1840~1893 ii. 為 Anton Rubinstein 的學生 iii. 受到梅克夫人(Madezhda von Meck)的贊助 II. 特色 i. 調和兩大派別的爭執,為一中間者
  35. ii. 音樂中使用俄國民謠與流行音樂 III. 代表作品 i. 歌劇 甲. 尤金‧奧涅金(Eugene Onegin, 1879)

    子. 劇本來自 Pushkin ii. 古典芭蕾 甲. 天鵝湖(Swan Lake, 1876) 乙. 睡美人(The Sleeping Beauty, 1889) 丙. .胡桃鉗(The Nutcracker, 1892) iii. 管絃樂 甲. 悲愴(Symphony No. 6 in B minor “Pathétique”, 1893) 3. 俄國五人組(Mighty Handful) . ① 特色 A. 使用俄國民謠與教會調式 . ② 成員 A. Mily Balakirev(1837~1910) a. 唯一受過專業音樂訓練 b. 在俄國五人組中處於領導地位 B. Aleksander Borodin(1833~1887) a. 亦是一位化學家 b. 代表作品 I. 歌劇 i. 伊果王子(Prince Igor, 1869~1887) 甲. 為四幕歌劇 乙. 受法國大歌劇影響 丙. 之後由 Rimsky-Korsakov 與 Glazunov 完成 II. 管絃樂 i. 中亞細亞草原(In Central Asia, 1880) C. César Cui(1835~1918) a. 作品以歌劇為主 D. Modest Musorgsky(1893~1881) a. 為俄國五人組中最具原創性的作曲家 b. 代表作品 I. 歌劇
  36. i. 波里斯‧郭德諾夫(Boris Godunov, 1868~1869) 甲. 為 Pushkin 的劇本 乙. 音樂中有模仿俄文的語韻

    II. 鋼琴作品 i. 展覽會之畫(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 1874) 甲. 為參觀其好友 Viktor Hartmann 的畫展後所作 乙. 使用俄國民謠、教會調式與俄國複音民謠 丙. 之後被 Ravel 改編為管絃樂版本 III. 管絃樂 i. 荒山之夜(Night on Bald Mountain, 1867) E. Nikolay Rimsky-Korsakov(1844~1908) a. 影響 Glazunov 與 Stravinsky b. 對俄國民謠進行編輯與整理 c. 音樂中常常使用自然音階與教會調式 d. 代表作品 I. 管絃樂 i. 西班牙隨想曲(Capriccio espagnol, 1887) ii. 天方夜譚(Sheherazade, 1888) iii. 復活節序曲(Russian Easter Overture, 1888) 二. 捷克 1. 背景 . ① 長期受奧地利統治 . ② 經常接觸德奧音樂 2. 代表作曲家 . ① Bedřich Smetana(1824~1884) A. 代表作品 a. 喜歌劇 I. 被出賣的新娘(The Bartered Bride, 1866) i. 使用捷克題材 ii. 受 Liszt 影響 iii. 民謠般的旋律 iv. 波卡(Polka)舞蹈的節奏 b. 交響詩 I. 我的祖國(Má vlast, 1872~1879)
  37. i. 最出名的為「莫爾道河(The Moldau)」 . ② Antonin Dvořák(1841~1904) A. 受 Meyerbeer

    與 Wagner 的影響 B. 代表作品 a. 管絃樂 I. 新世界(Symphony No. 9 in E minor “New World”, 1894~1895) i. 任教於紐約國立音樂學院時所作 ii. 受美國印地安文化影響 iii. 使用黑人靈歌作為動機 三. 挪威 1. 代表作曲家 . ① Edvard Grieg(1843~1907) A. 代表作品 a. 管絃樂 I. 皮爾金組曲(Peer Gynt Suite, 1875) i. 出自易卜生的劇本 II. Slåtter i. 使用鄉村提琴 四. 芬蘭 1. 代表作曲家 . ① Jean Sibelius(1865~1957) A. 代表作品 a. 交響詩 I. 芬蘭頌(Finlandia, 1897) i. 使用馬丁路德的「我靈鎮靜(Still, mein Wille)」 ii. 為極具代表性的芬蘭民族意識作品 五. 英國 1. 代表作曲家 . ① Edward Elgar(1857~1394) A. 特色 a. 和聲上受到 Brahms 與 Wagner 的影響 b. 使用 Wagner 的 Leitmotiv B. 代表作品 a. 神劇
  38. 壹. 新德意志樂派(New German School) 一. 時間:19 世紀後期 二. 地點:德奧 三.

    定義 1. 提出者:Franz Brendel 2. 提出時間:1859 3. 指稱:由 Wagner、Liszt、Berlioz 與其追隨者組成的一個音樂新時代 4. 原始典範:Beethoven(皆源自於其影響) 四. 兩種面向 1. 音樂應與其他藝術有所聯結→標題音樂 . ① 代表 A. Liszt B. Wagner 2. 音樂即為音樂本身→絕對音樂 . ① 代表 A. Brahms B. Hanslick 五. 代表作曲家 1. Franz Liszt(1811~1886) . ① 特色 A. 交響詩(Symphonic Poem) a. 時間:1848~1858 b. 特色 I. 為單樂章標題音樂:其中分為許多不同個性、速度的樂段,並利 用主題作發展、反覆、變奏等變化 II. 具有管絃樂般的聲響與份量 III. 帶有詩意 IV. 形式上帶有傳統曲式的影子:例如在單樂章中呈現 Sonata 四個樂 章的情緒、速度對比 V. 內容與形式受繪畫、雕刻、戲劇、詩、場景、個人特質等影響, 通常會呈現在其標題與樂曲提綱(Program) c. 代表作品 I. 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 1850~1855):靈感來自神話 II. 奧菲歐(Orpheus, 1853~1854):靈感來自 Gluck 的歌劇 Orfeo ed Euridice 與博物館中的花瓶繪畫 d. 如交響詩的交響曲:Liszt 稱其為 Symphony,但與 Symphonic Poem 有許多相似之處 I. 浮士德(Faust Symphony, 1854) II. 但丁(Dante Symphony, 1856) B. 主題的變形(Thematic Transformation) a. 目的:使樂曲兼具一致性與多樣性 b. 手法:將主題作合理的變形、變奏來發展 c. 代表作品 I. 交響詩「前奏曲(Les Préludes, 1854)」:靈感來自 Lamartine 的詩 . ② 唯一的奏鳴曲:Piano Sonata in B Minor(1853) . ③ 影響 A. 交響詩影響 R. Strauss 的音詩(Tone Poem)
  39. B. 交響詩的概念影響許多作曲家對管絃樂的使用 C. 半音的和聲進行影響 Wagner 在 1854 年之後的創作 D. 對俄國與法國的作曲家產生巨大的影響

    2. Anton Bruckner(1824~1896) . ① 特色 A. 受 Wagner 影響,試圖將其與古典形式作連結,也因其影響而寫作大規 模的作品 B. 將 Beethoven 的第九號交響曲視為典範,但從未在交響曲中使用人聲 C. 寫作大量教會音樂 D. 亦為一管風琴家 . ② 交響曲 A. 數量 a. 2 首無編號作品(早期) b. 9 首有編號作品 B. 特色 a. 每首交響曲都有多個版本(因其不停的改寫) b. 皆為四樂章 c. 為絕對音樂,沒有標題,僅第四號除外 C. 代表作品 a. 第四號交響曲(Fourth Symphony in E-flat Major, 1874~1880) I. 標題:浪漫(Romantic) II. 特色 i. 使用大量弦樂與顫音(tremolo)並作漸強 ii. 使用複複附點的節奏音型 . ③ 合唱作品 A. 特色 a. 受到潔西利雅運動(Cecilian Movement,19 世紀中葉天主教會的音樂 改革運動)的影響 b. 回歸十六世紀的無伴奏合唱風格,以帕勒斯替那為主要對象 3. Richard Strauss(1864~1949) . ① 身分 A. 指揮家 B. 作曲家 . ② 特色 A. 受 Liszt 的 Symphonic Poem 影響而寫作音詩(Tone Poem / Tone Dichtung),音詩比交響詩多了哲學的色彩,並較偏向於文學的應用 B. 汲取 Berlioz 與 Liszt 的優點,反映在其管絃樂色彩、主題的變奏與標題 上 . ③ 代表作品 A. 題材來自文學 a. 瑭璜(Don Juan, 1888~1889):來自 Nikolaus Lenau 的詩 b. 馬克白(Macbeth, 1888):來自 Shakespeare 的劇本 c.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Also sprach Zarathustra, 1896):來自 Nietzsche 的詩 d. 唐吉軻德(Don Quixote, 1897):來自 Miguel Cervantes 的小說 B. 題材來自生活經驗(如同 Berlioz 的幻想交響曲)
  40. a. 死與澄淨(Tod und Verklärung, 1888~1889):因其疾病所寫 b. 英雄的生涯(Ein Heldenleben, 1897~1898):為其個人的自傳 C.

    歌劇 a. 莎樂美(Salome, 1905):為一獨幕歌劇 D. 其他 a. 提爾的玩笑(Till Eulenspiegel, 1894~1895) 貳. 十九世紀末 一. 藝術上的發展 1. 象徵主義(Symbolism) . ① 特色 A. 具有強烈的意象與象徵 B. 使用破碎的語法來引起模糊的、不真實的情感 C. 具有對於情感與經驗的暗示 . ② 代表 A. 詩人:Mallarmé 2. 印象派(Impressionism) . ① 來源:Monet 的畫作「印象:日出(Impression: Sunrise, 1872)」 . ② 特色 A. 捕捉瞬間的光影與情感 B. 表現光線的不同變化 3. 立體派(Cubism) . ① 特色 A. 將三維空間表現在二維平面上 . ② 代表 A. 畫家 a. Picasso b. Braque 二. 音樂上的發展 1. 德奧地區 . ① Gustav Mahler A. 生平 a. 1860~1911 b. 以指揮家作為主要職業,在許多大型歌劇院指揮 c. 僅利用夏天的演出淡季作曲 B. 重要性 a. 承繼德奧古典與浪漫傳統 b. 影響新維也納樂派以及其它維也納作曲家 C. 作品 a. 種類 I. 9 首交響曲與一首未完成交響曲 II. 5 首管絃樂連篇歌曲 b. 特色 I. 將藝術歌曲置於交響曲中 i. 第一號使用流浪者之歌(Lieder eines fahrenden Gesellen) ii. 第二號、第三號、第四號分別使用他的少年魔號(Des Knaben Wunderhorn))連篇歌曲 II. 在交響曲中呈現自己的世界
  41. i. 個人特質 ii. 生活經驗 iii. 例如第一號的慢板序奏 III. 大量的演出者與聲響 i. 例如第八號又稱為「千人交響曲」

    IV. 帶有標題與提綱(Program) c. 代表作品 I. 管絃樂 i. 第四號(Fourth Symphony):G 大調開始,E 大調結束,為一 創舉 II. 管絃樂連篇歌曲 i. 悼兒之歌(Kindertotenlieder, 1901~1904) ii. 大地之歌(Das Lied von der Erde, 1908~1909) 甲. 為男高音、女低音與管絃樂團的連篇歌曲 乙. 使用中國唐詩入詞 2. 法國 . ① Claude Debussy A. 生平 a. 1862~1918 b. 因梅克夫人(Nadezhda von Meck)的關係而結識俄國五人組 c. 1884 年獲羅馬大獎 B. 特色 a. 受 Wagner 影響 b. 使用俄國題材(受俄國五人組影響) c. 使用中世紀的音樂,例如平行奧干農(Parallel Organum) d. 使用亞洲的音樂,例如爪哇的甘美朗(Gamelan),此為受到萬國博覽 會之影響 C. 風格 a. 被稱為印象派(Impressionism),但其自稱為象徵主義(Symbolism), 因其作品中充滿了對情感、氣氛、場景的暗示,仿如象徵主義的詩 一般 D. 影響 a. 法國作曲家:Ravel、Messiaen、Boulez b. 其他地方作曲家:Puccini、Janáĉek、Strauss、Scriabin、Ives、Falla 、Bartók、Stravinsky、Berg E. 作品 a. 鋼琴作品 I. 特色 i. 使用半音和聲:受 Wagner 與 Liszt 的影響 ii. 使用全音音階 II. 代表作品 i. 版畫(Estampes, 1903) ii. 映像(Images, 1901~1905 與 1907) b. 管絃樂作品 I. 特色 i. 增加配器的色彩
  42. II. 代表作品 i. 前奏曲「牧神的午後」(Prélude à “L'après-midi d'un faune”, 1891~1894):取材自象徵主義詩人 Mallarmé

    的詩 ii. 夜曲系列(Nocturnes, 1897~1899) 甲. 雲(Nuages) 乙. 節日(Fêtes) 丙. 人魚(Sirènes) iii. 海(La Mer, 1903~1905):副標題為「三個管絃樂的素描」 c. 歌劇 I. 代表作品 i. 貝利亞與梅莉桑(Pelléas et Mélisande, 1893~1902) 參. 二十世紀初期 一. Arnold Schönberg 1. 生平 . ① 1874~1951 . ② 維也納作曲家,具猶太血統 . ③ 作曲上受 Zemlinsky 的啟發 . ④ 組織「音樂作品發表協會(Society for Private Musical Performances)」 . ⑤ 1934 年受納粹壓迫移居美國 2. 重要性 . ① 為二十世紀音樂的革新者 . ② 與學生 Berg、Webern 合稱為「新維也納樂派(Second Viennese School)」 3. 創作分期 . ① 調性時期(1897~1907) A. 特色 a. 為後浪漫時期風格 b. 受 Wagner、Mahler 與 Strauss 影響 B. 創作手法 a. 不反覆(Nonrepetition) I. 樂曲不應該有重複的地方 II. 利用發展性變奏來達到不反覆的效果 b. 發展性變奏(Developing Variation) I. 建立在既有的動機、主題上 II. 利用不同的變奏手法將主題作發展 III. 以邏輯性的方式將和聲 、旋律與半音進行作變奏 C. 代表作品 a. 音詩「昇華之夜(Verklärte Nacht, 1899)」(為弦樂六重奏):受 Wagner 的崔斯坦與伊索德的影響 b. 交響詩「貝利亞與梅莉桑(Pelleas und Melisande, 1902~1903)」:受 Mahler 與 Strauss 的影響 c. 大型清唱劇「悍婦之歌(Gurrelieder, 1900~1901)」:受 Wagner 、 Mahler 與 Strauss 影響 . ② 無調性時期(1908~1921) A. 特色 a. 避免音樂產生調性的聯想 I. 大量的半音進行
  43. II. 大量的遠系轉調 b. 對不協和音的解放 c. 具有表現主義的精神 d. 仍然使用發展性變奏 e. 對音樂進行邏輯性的設計

    B. 代表作品 a. 三首鋼琴曲(Three Piano Pieces, Op.11, 1909) b. 五首管絃樂曲(Five Orchestral Pieces, Op.16, 1909) c. 歌劇「期待(Erwartung, Op.17, 1909)」:僅有女高音一個角色 d. 連篇歌曲 I. 空中花園之篇(The Book of the Hanging Gardens, 1908~1909):詞 出自象徵主義詩人 Stefan George 的詩 II. 月光小丑(Pierrot lunaire, 1912) i. 詞出自比利時象徵主義詩人 Albert Giraud ii. 使用道白體(Sprechstimme),即唸唱法 . ③ 十二音列時期(1924~1951) A. 特色 a. 使用十二音列作曲法 I. 十二個半音具有相同的地位 II. 以倒影(Inversion)、逆行(Retrograde)、逆行的倒影(Retrograde Inversion)來將原型(Prime)音列作邏輯性的發展 B. 代表作品 a. 鋼琴組曲(Piano Suite, Op.25, 1921):以 Bach 的鋼琴組曲作為典範 b. 管絃樂變奏曲(Variations for Orchestra, Op.31, 1928) . ④ (調性回歸時期(1930~1940)) 二. Alban Berg(1885~1935) 1. 代表作品 . ① 歌劇「伍采克(Wozzeck, 1922)」 三. Anton Webern(1883~1945) 四. Igor Stravinsky(1882~1971) 1. 特色 . ① 新古典主義(Neoclassicism) A. 恢復浪漫以前的音樂,特別是 18 世紀的音樂 B. 以巴洛克、古典作為依歸 . ② 音列音樂(Serial Music) A. 受 Schönberg 影響 <附錄一 貝多芬對浪漫音樂的影響> 1.絕對音樂 a.來源:交響曲 1.2.4.7.8 b.後繼:Brahms、Bruckner 2.標題音樂 a.來源:交響曲 3.5.6.9 b.後繼:Wagner、Liszt、Berlioz c.發展:Liszt 的 Symphonic Poem→R. Strauss 的 Tone Poem
  44. <附錄二 CD 樂曲重點整理> 一、Dvorák:Sym. no.9, mov. 1, E Minor 1.作於

    1894~1895 年 2.標題為「新世界(New World)」 3.在紐約所作 4.受美國印地安文化影響 5.使用黑人靈歌「Swing Low, Sweet Chariot」作為動機 6.使用五聲音階旋律、切分節奏 二、Smetana:Die Moldau 1.出自「我的祖國(Má vlast)」 2.為六首連環交響詩的第二首 3.作於 1872~1879 年 4.使用音畫的手法描繪河流的交會與流動 5.帶有捷克民族意識 6.使用捷克民謠於音樂中 三、Brahms:Sym. No.1, mov. 4, C Major 1.C 小調結束 2.被 Hans von Bülow 稱為貝多芬的第十號交響曲 3.作於 1876 年 4.深受貝多芬影響 5.第三樂章為抒情間奏曲 6.有慢板導奏 7.具有讚歌般的旋律,暗示貝多芬第九號的合唱旋律 8.絕對音樂 9.帶有古典色彩 四、Brahms:Sym. No.4, mov. 2, E Major 1.作於 1885 年 2.使用 Phrygian 教會調式 3.第一樂章有三度下行動機 4.共四樂章 5.第四樂章為夏康舞曲,低音使用 Bach 的清唱劇為動機 6.絕對音樂 7.帶有古典色彩 五、Bruckner:Sym. No.4, mov. 1, E-flat Major 1.標題為浪漫(Romantic) 2.弦樂使用大量的顫音 3.大量的漸強表達內心的情感 4.作於 1874~1880 年 5.使用複複附點音型 6.喜用兩拍與三連音交替的音型 7.中提琴有一模仿鳥叫之旋律 8.類似奏鳴曲的形式 六、Tchaikovsky:Romeo and Julia 1.作於 1869 年 2.靈感來自莎士比亞 3.為一管絃樂作品
  45. 4.具有交響詩之設計理念 5.曲式接近奏鳴曲式 6.在莫斯科音樂學院首演,由 N. Rubinstein 指揮 7.受巴拉基雷夫的鼓勵而創作完成 七、Debussy:Prélude à L'après-midi

    d'un faune 1.管絃樂作品 2.作於 1891~1894 年 3.靈感來自 Mallarmé 的詩 4.擴張了管絃樂的音色變化 5.使用半音的和聲 6.使用全音音階 7.描寫牧神作夢的場景,帶有曖昧的色彩 八、Sibelius:Finlandia 1.作於 1897 年 2.為一交響詩 3.使用馬丁路德的「我靈鎮靜(Still, Mein Wille)」 4.帶有強烈芬蘭民族意識 5.為反抗俄國政權所作 6.整曲雖為激動的情緒,但最後卻以平靜作為結束 九、Mahler:Sym. No.1, mov. 3, D Minor 1.作於 1884~1888 年,分別在 1893~1896 與 1906 年修訂過 2.共四個樂章 3.頭尾兩樂章的旋律來自他的「流浪者之歌」 4.使用奧地利民謠與舞曲融入樂曲中 5.需要大量的演出者 6.Mahler 有寫樂曲提綱,但是未為此曲命標題 7.開頭旋律為法國民謠「Frère Jacques(即台灣童謠「兩隻老虎」)」的變奏 十、Schönberg:Variation for Orchestra, Op. 31 1.作於 1928 年 2.使用十二音列作曲法創作 3.可分為序奏、主題與九個變奏、終曲三部分 4.序奏具有表現主義的色彩 5.九個變奏是對主題邏輯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