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grade to Pro — share decks privately, control downloads, hide ads and more …

議題包_傳統食物文化與環境變遷

yanyiyi
December 13, 2021

 議題包_傳統食物文化與環境變遷

議題包_傳統食物文化與環境變遷

yanyiyi

December 13, 2021
Tweet

More Decks by yanyiyi

Other Decks in Education

Transcript

  1. 國家文化記憶 – 跨領域教學課程設計議題包 傳統食物文化與環境變遷 - 1 - #多元文化 ! 關於

    國家文化記憶庫議題包 文化部推動國家文化記憶庫計畫是一個走入日常生活 ,尋找臺灣故事及原生 文化的行動,透過汲取源自不同世代、族群的多元價值,一起挖掘地方,收集充 滿溫度的故事,同時以數位科技導入創新,以打造文化銀行為目標,建構具備豐 富創作素材的文化記憶網站,展示多采多姿的臺灣印象,逐步累積並開放彰顯臺 灣特色的文化內容,紮根歷史,開展未來。 不僅只是記憶的保存,國家文化記憶庫更希望能夠透過教育推廣,讓文化記 憶重新回到土地,帶領臺灣的下一代看見家鄉、看見自己的特色。爰此,國家文 化記憶庫結合 108 新課綱綱領提出之 19 項重點議題,以國家文化記憶庫作為議 題探索的資料庫,從當代議題切入教育思維,擇選議題方向整理成議題包,系統 性將記憶庫素材轉譯整理成教學應用教材,成為教師在教案設計上的知識夥伴, 透過議題融入課程的方式,協助教師以議題為核心,深度轉化成具備跨領域、跨 環境之教案,翻轉教學與適性學習等多元學習模式,增添課程內容深度與厚度, 積累以在地文化知識為主體的教案內容,持續為臺灣文化教育扎根。
  2. 國家文化記憶 – 跨領域教學課程設計議題包 傳統食物文化與環境變遷 - 2 - #多元文化 ! 目錄

    一、 前言 ----------------------------------------------------------------------------------------------------- - 6 - 二、 議題架構 ----------------------------------------------------------------------------------------------- - 8 - 三、 議題內容與探討 -------------------------------------------------------------------------------------- - 9 - 三之一、溪流食物文化與環境變遷—以臺東射馬干部落卑南族漁撈飲食文化為例 ------------- - 9 - (一) 臺東 KASAVAKAN(射馬干)部落傳統飲食環境變遷 ---------------------------------------- - 9 - (二) 逐漸消失在餐桌上的食物文化記憶—臺東 KASAVAKAN(射馬干)部落漁撈飲食記憶 - 18 - (三) 傳統飲食智慧再現與紀錄 --------------------------------------------------------------------- - 39 - 三之二、山林食物文化與環境變遷—以臺東巴喜告部落布農族族山林飲食文化為例 --------- - 44 - (一) 臺東 PASIKAU(巴喜告)部落傳統飲食環境變遷 -------------------------------------------- - 44 - (二) 逐漸消失在餐桌上的食物文化記憶—臺東 PASIKAU (巴喜告)部落山林飲食記憶 -- - 51 - (三) 傳統飲食智慧再現與紀錄 --------------------------------------------------------------------- - 61 - 四、 參考資料 ---------------------------------------------------------------------------------------------- - 67 - (一) 圖片/影片來源 --------------------------------------------------------------------------------- - 67 - (二) 延伸閱讀 ------------------------------------------------------------------------------------------ - 70 - (三) 實地參訪場域 ------------------------------------------------------------------------------------ - 71 -
  3. 國家文化記憶 – 跨領域教學課程設計議題包 傳統食物文化與環境變遷 - 3 - #多元文化 ! 圖目錄

    圖 1 傳統食物文化與環境變遷議題架構 ................................................ - 8 - 圖 2 1950-1980 年代 Kasavakan 部落食材記憶地圖 ............................. - 9 - 圖 3 西元 1950-1980 年代 Kasavakan 部落溪流區環境地圖 .............- 11 - 圖 4 西元 1950-1980 年代 Kasavakan 部落海岸區環境地圖 .............- 12 - 圖 5 Kasavakan 部落食材原地_知本溪_傳統地名 dinanuman i ’eving - 13 - 圖 6 Kasavakan(射馬干)部落早期魚藤栽植區_傳統地名 Dilis..........- 14 - 圖 7 Kasavakan 部落食材原地_漁撈區_傳統地名 Kanaluvang ..........- 15 - 圖 8 Kasavakan 部落傳統飲食記憶_刺蔥溪魚湯 siyaw a pinuwayan de tana’na cuk ..........................................................................................- 18 - 圖 9 採集魚藤 ...........................................................................................- 19 - 圖 10 擋水改水道.....................................................................................- 20 - 圖 11 下游架網圍魚 ................................................................................- 20 - 圖 12 上游敲打魚藤 ................................................................................- 20 - 圖 13 撿魚 .................................................................................................- 21 - 圖 14 收網檢視漁獲 ................................................................................- 21 - 圖 15 漁獲 ..................................................................................................- 21 - 圖 16 Kasavakan 部落傳統漁撈植物運用_臺灣魚藤 ...........................- 22 - 圖 17 Kasavakan 早期漁具_玻璃水鏡 pa’alruwangan ..........................- 24 - 圖 18 Kasavakan 部落傳統漁具_魚叉 tatusuk (1) .................................- 25 - 圖 19 Kasavakan 早期漁具_魚叉 tatusuk (2) .........................................- 25 - 圖 20 Kasavakan 部落傳統漁具_蝦簍 surunung ...................................- 26 - 圖 21 Kasavakan 部落傳統飲食相關祭儀_祈雨祭 ...............................- 27 - 圖 22 Kasavakan 部落傳統飲食相關祭儀_ semasap ............................- 28 - 圖 23 Kasavakan 部落傳統飲食相關祭儀_祭山水神 ...........................- 29 - 圖 24 Kasavakan 部落傳統飲食記憶_浪花蟹 visvis ............................- 30 - 圖 25 以小捲為誘餌 ................................................................................- 31 - 圖 26 將誘餌插入沙灘中 ........................................................................- 31 - 圖 27 以腥臭味吸引浪花蟹 ....................................................................- 32 - 圖 28 浪退後以鐵籠挖取誘餌周圍沙堆 ...............................................- 32 - 圖 29 淘洗沙子 .........................................................................................- 33 - 圖 30 抓取籠中的浪花蟹 ........................................................................- 33 - 圖 31 誘捕到的浪花蟹 ............................................................................- 34 -
  4. 國家文化記憶 – 跨領域教學課程設計議題包 傳統食物文化與環境變遷 - 4 - #多元文化 ! 圖

    32 Kasavakan 部落海岸空間傳說_祖先發祥地「Ruvuwa’an」(1) - 35 - 圖 33 Kasavakan 部落海岸空間傳說_祖先發祥地「Ruvuwa’an」(2) - 35 - 圖 34 阻絕儀式 .........................................................................................- 36 - 圖 35 祭品 .................................................................................................- 37 - 圖 36 樂舞娛靈 .........................................................................................- 37 - 圖 37 傳統漁撈活動 1 ..............................................................................- 39 - 圖 38 傳統漁撈活動 2 ..............................................................................- 39 - 圖 39 傳統漁撈活動 3 ..............................................................................- 40 - 圖 40 傳統漁撈活動 4 ..............................................................................- 40 - 圖 41 捕捉浪花蟹的活動 1 .....................................................................- 41 - 圖 42 捕捉浪花蟹的活動 2 ......................................................................- 41 - 圖 43 捕捉浪花蟹的活動 3 ......................................................................- 41 - 圖 44 捕捉浪花蟹的活動 4 ......................................................................- 42 - 圖 45 Pasikau 部落食物記憶遷徙地圖 ...................................................- 44 - 圖 46 Pasikau 巴喜告部落 1940-1970 年代食物地圖 ..........................- 46 - 圖 47 Pasikau 部落食材原地_aluazhulpih(鬼鼠) ...................................- 47 - 圖 48 Pasikau 部落食材原地_inisul(小米田) .........................................- 48 - 圖 49 Pasikau 部落傳統飲食記憶_燻肉 mapaklang .............................- 51 - 圖 50 Pasikau 部落傳統飲食記憶_老鼠湯 aluaz tu vuus .....................- 52 - 圖 51 Pasikau 部落布農族傳統狩獵與分享倫理 ..................................- 53 - 圖 52 Pasikau 部落布農族的狩獵文化與禁忌 ......................................- 55 - 圖 53 Pasikau 部落布農族的傳統陷阱_吊頸陷阱器(ahu mushut) ......- 57 - 圖 54 吊足陷阱器(ahu Bantas) ...............................................................- 57 - 圖 55 石板陷阱(hatub) .............................................................................- 57 - 圖 56 Pasikau 部落原味記憶練習式_內本鹿古道巡禮 ........................- 61 - 圖 57 烹煮中的玉米飯 ............................................................................- 62 - 圖 58 耆老分享玉米飯的記憶 ................................................................- 62 - 圖 59 耆老示範舂玉米粒 ........................................................................- 63 - 圖 60 林班便當體驗活動 ........................................................................- 64 - 圖 61 林班便當 .........................................................................................- 65 -
  5. 國家文化記憶 – 跨領域教學課程設計議題包 傳統食物文化與環境變遷 - 5 - #多元文化 ! 表目錄

    表 1「傳統食物文化與環境的變遷」議題包學習內涵 ........................ - 7 - 表 2 延伸思考議題 1 ................................................................................- 16 - 表 3 延伸思考議題 2 ................................................................................- 38 - 表 4 延伸思考議題 3 ................................................................................- 42 - 表 5 延伸思考議題 4 ................................................................................- 49 - 表 6 延伸思考議題 4 ................................................................................- 59 - 表 7 延伸思考議題 4 ................................................................................- 65 - 表 8 圖片/資料來源表 .............................................................................- 67 - 表 9 實地參訪場域表 ..............................................................................- 71 -
  6. 國家文化記憶 – 跨領域教學課程設計議題包 傳統食物文化與環境變遷 - 6 - #多元文化 ! 一、

    前言 擁有多元族群及豐富地理環境的臺灣 ,自古展現出各族群為順應環境取用的 食物文化多樣性,然隨殖民歷史、當代全球化及各種開發的影響,原生飲食文化 與環境生態的多樣性卻逐漸減少,甚至瀕臨消失的危機。然而在臺灣農村或原住 民部落等各族群的耆老們身上,仍然留存著師法自然,具有地域、語言特殊性的 傳統飲食智慧與生活文化,需要透過紀錄、保存、學習及反思,繼之探討保存與 回復在地文化與環境多樣性實踐的可能。 對於長期關注東台灣人文發展研究的我們而言 ,探究族群食物文化記憶是一 條通往重新認識與反省歷史、族群文化、土地環境變遷的重要通道。在此議題包 上,將以臺東原住民部落的傳統食物文化及環境為主要探討範圍。其所在地區仍 存有相對原始多樣的動植物生態,以及依著歲時祭儀生活的採集、漁獵、種植等 生產傳統與工藝智慧 。 一直以來臨山傍海的環境十分直接地與原住民生活慣習密 不可分,且由於二次移民東部的歷史因素,在飲食文化上更是有別於西部環境樣 態的族群互動與交融。為此,針對臺東主要流域的特定族群聚落進行傳統食物文 化的調查與認識,除了記錄與了解長輩們飲食記憶背後的時代生命故事外,也探 究每道記憶中的傳統料理與族群生活的連結,包括語言命名、傳統食材的看待、 食材原地地景的改變,理解其隨歷史及環境變遷的改變與瀕危,並藉由與部落社 區的合作與行動,探討如何保存、回復延續與土地關係和諧的傳統飲食智慧的各 種可能。 本議題設計,對應多元文化、原住民、環境教育多議題學習目標的融入,依 據相關學習內涵,以個別部落傳統飲食文化探究中的主要環境命題來作設定;首 先認識該部落族群涉及特定環境議題的傳統飲食文化內涵,再提出事例探討,並 延伸相關問題與思考。主題簡列如下:
  7. 國家文化記憶 – 跨領域教學課程設計議題包 傳統食物文化與環境變遷 - 7 - #多元文化 ! 表

    1「傳統食物文化與環境的變遷」議題包學習內涵 學習內涵 議題主題 案例 1. 以原住民族知識為基底,包括族群傳統 文化、歷史進程以及當前處境的知識。 2. 文化差異與理解:願意理解與接受不同 的文化 , 體認人我及不同文化間的異同 , 尊重並肯定社會的文化多樣性。 3. 認識與理解人類生存與發展所面對的環 境危機與挑戰。 4. 執行綠色、簡樸與永續的生活行動。 溪流食物文化與 環境變遷 臺東 Kasavakan(射 馬干)部落卑南族 漁撈飲食文化 山林食物文化與 環境變遷 臺東 Pasikau(巴喜 告)部落布農族山 林飲食文化
  8. 國家文化記憶 – 跨領域教學課程設計議題包 傳統食物文化與環境變遷 - 8 - #多元文化 ! 二、

    議題架構 以「傳統食物文化與環境變遷」之主要議題概念下,淺談溪流、山林環境變 遷與族群飲食文化的關係,分別以 「臺東射馬干部落卑南族漁撈飲食文化」 和 「臺 東巴喜告部落布農族山林飲食文化」 二者為例,第一部份介紹其早期傳統飲食環 境與變遷;第二部份介紹逐漸消失在餐桌上的傳統食物文化記憶;第三部份說明 面對即將消逝的傳統飲食智慧所進行的記錄與再現行動。 圖 1 傳統食物文化與環境變遷議題架構 筆者自行整理
  9. 國家文化記憶 – 跨領域教學課程設計議題包 傳統食物文化與環境變遷 - 9 - #多元文化 ! 三、

    議題內容與探討 三之一 、 溪流食物文化與環境變遷—以臺東射馬干部落卑南族漁撈飲食文化為例 (一) 臺東 Kasavakan(射馬干)部落傳統飲食環境變遷 介紹部落卑南族人記憶中早期的生活聚落空間與食物環境的樣貌 ,最早 溯及 1950 年代 ,至 1980 年代以後部落食物地景因經濟開發而有較大的環境 改變。再者說明部落族人以漁撈生活為主相關的今昔環境,概分為溪流區及 海岸區,其早期漁撈生活樣貌,以及傳統食物原地的今日樣貌。 其中作為 Katratripulr(卡大地布)部落與 Kasavakan(射馬干)部落的傳統 生活領域的知本溪流域,自日治及戰後歷經溫泉開發、飯店興設,至 1980 年 代其出海口溼地成為捷地爾綜合遊樂區開發案,後於 2006 年作為開發光電 預定地。各項開發,帶來一段經濟繁榮的時光,但同時也改變了在地居民與 溪流之間的生活與關係。 1. 1950-1980 年代 Kasavakan(射馬干) 生活聚落空間與食物環境分布 圖 2 1950-1980 年代 Kasavakan 部落食材記憶地圖 創作者:莊詠婷@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NC 3.0 TW+
  10. 國家文化記憶 – 跨領域教學課程設計議題包 傳統食物文化與環境變遷 - 10 - #多元文化 ! Kasavakan(射馬干)部落位於今臺東市建和里,多數居民以卑南族

    人為主,其他則多為早期西部移民。居民原以種稻、植蔗為主,約 1980 年代因政府推廣轉作釋迦、香蕉,今多種釋迦、香蕉及菊花。 Kasavakan 部落的舊社「建東」 ,又稱「原藤」 、或「蘿藤會社」 , 起因昭和 10 年(西元 1935 年)間,在日本南進政策下,東部地區成為熱 帶性栽植業的重要實驗地,開始栽種毒魚藤、菸草,推廣樹薯種植。當 時在此區設立南臺灣蒂利斯農場,以栽種毒魚藤為主。其用法為將藤 根部搗碎,放入水中毒魚。西元 1950、1960 年代出生的一輩,多數還 記得早期部落使用魚藤捕魚的傳統,然而現已中斷 30 多年。 Kasavakan 族人遷離舊社後,有西部移民進駐,今建東居民多卑南 族人及外省籍的退役軍人,另有雲林、彰化來的福佬人和聚集在公路 旁另成一區的新竹客家人。在卑南族的民族食用植物中,除了常見的 小米、陸稻外,像是小萊豆、胡麻、臺灣胡椒、海州常山等都曾是卑南 族重要的山野食材,並以煮燙、燉稀飯等方式食用。 Kasavaka 部落食材記憶地圖呈現了西元 1950 至 1980 年代聚落、 山田河海之整體地理空間,及各區可取得之代表性食材;11 道料理的 呈現順序從聚落出發,往外擴及平原區、淺山區、深山區、溪流區、海 岸區等生活區域。這些來自山田河海的豐富食材,訴說著人們與大自 然的親密關係,食光、時光,回首族人的生命經驗,甦醒記憶中的味 道,每一道料理交織著風土人情,每一口食物飽含了動人滋味,變遷 的環境地景與食物風景,酸甜苦辣盡在心頭。 本段文字 撰寫者:莊詠婷@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 3.0 TW+
  11. 國家文化記憶 – 跨領域教學課程設計議題包 傳統食物文化與環境變遷 - 11 - #多元文化 ! 2.

    早期漁撈生活樣貌—溪流區和海岸區 (1) 西元 1950-1980 年代 Kasavakan 部落族人溪流環境記憶 圖 3 西元 1950-1980 年代 Kasavakan 部落溪流區環境地圖 創作者:莊詠婷@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NC 3.0 TW+ 早期以農為本的時代,知本溪是部落重要的灌溉來源,而這條河 流也承載著 Kasavakan 族人跨世代的回憶。族人回憶過去,每當春雷 一響,即昭告著毛蟹肥美的季節到來;雨季來臨前總會有家族性的漁 撈行動,男人在上游搥打魚藤,女人和小孩便在下游撿拾漁獲。每到 夏天,跳進冰涼澈骨的溪水,一解盛夏的酷熱與黏膩。到了冬天,河床 上汨汨流淌的野溪溫泉對族人而言是最溫暖的懷抱,過去老人家還會 在青山環峙的溪畔,搭蓋茅草屋度過嚴冬。今日族人也感嘆,只是過 去緊密相伴的關係,隨著環境遭受破壞,已難復返。 本段文字 撰寫者:卓幸君、林慧珍@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 3.0 TW+
  12. 國家文化記憶 – 跨領域教學課程設計議題包 傳統食物文化與環境變遷 - 12 - #多元文化 ! (2)

    西元 1950-1980 年代 Kasavakan 部落族人溪流環境記憶 圖 4 西元 1950-1980 年代 Kasavakan 部落海岸區環境地圖 創作者:莊詠婷@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NC 3.0 TW+ 建和卑南語「Kanaluvang」 ,意指迎接日出之地,是海岸線上生機 盎然、哺育無數生命的豐饒綠洲。而受知本溪和射馬干溪挹注而成的 「Muvuneng」,族人們口中的夢幻湖,其肥沃水土滋養著藏身的魚蝦 蟹,四周草澤環繞且水草豐美,曾經是放牧牛羊的天然牧場;那裡高 低錯落的綠野樹叢,為環頸雉、小彎嘴畫眉等鳥兒提供安全棲息。而 海邊寬廣的沙灘是孵育海龜的溫暖住所,俗稱倒退嚕的浪花蟹就居住 在潔淨沙岸的海裡。 此地豐富生態是野生動物的一方庇護,這裡也是昔日族人游泳嬉 戲的海水浴場,漁撈拿取食物的超級市場,唯自西元 1980 年代的捷地 爾綜合遊樂區開發案,到近年的大型光電建設案,面對經濟發展大旗, 知本濕地的亮麗容顏蒙上幾許哀愁。 本段文字 撰寫者:卓幸君@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 3.0 TW+
  13. 國家文化記憶 – 跨領域教學課程設計議題包 傳統食物文化與環境變遷 - 13 - #多元文化 ! 3.

    漁撈飲食相關傳統食物原地的今日樣貌 (1) Kasavakan 部落食材原地_知本溪_傳統地名 dinanuman i ’eving 圖 5 Kasavakan 部落食材原地_知本溪_傳統地名 dinanuman i ’eving 創作者:卓幸君@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NC 3.0 TW+ 此處為過去 Kasavakan 族人進行漁撈、游泳戲水、泡野溪溫泉之 處,位於知本溫泉飯店區上游,地名建和卑南語稱為 dinanuman i ’eving。 部落耆老表示,從前的知本溪長年水量穩定,總是散發著旺盛的 生命力,豐富的生態環境哺育無數生命,也為族人提供了多元的食物 來源。毛蟹、過山蝦、石賓、日本禿頭鯊、苦花、爬岩鰍等,溪流裡的 精靈奔放活躍,依著大自然的時序輪番登場,族人則嚴謹遵循著老祖 先留下的智慧,奉守抓大放小的原則擷取所需。 西元 1990 年代後,天災與人禍改變了知本溪的面貌,溪流生態歷 經浩劫,魚蝦回不了家,曾經生機盎然的溪流變得奄奄一息,也因而 慢慢切斷族人與溪流的親密關係。 本段文字 撰寫者:卓幸君@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 3.0 TW+
  14. 國家文化記憶 – 跨領域教學課程設計議題包 傳統食物文化與環境變遷 - 14 - #多元文化 ! (2)

    Kasavakan(射馬干)部落早期魚藤栽植區_傳統地名 Dilis 圖 6 Kasavakan(射馬干)部落早期魚藤栽植區_傳統地名 Dilis 創作者:卓幸君@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NC 3.0 TW+ 此處為 Kasavakan 部落建東聚落,位於臺九線兩側區域,傳統地 名以建和卑南語稱為 Dilis,為過去的舊部落及耕地,目前除少數卑南 族人居住外,以閩客族群為主。 據《臺灣地名辭書卷三:臺東縣》記載: 「建東又稱原藤或蘿藤會 社。昭和 10 年間,在南進政策下,東部地區成為熱帶性栽植業的重要 實驗地,開始栽種毒魚藤、菸草,推廣樹薯種植。當時在此地區設立了 南臺灣蒂利斯農場,以栽種毒魚藤為主。」 關於蘿藤會社工作情形,據《臺東大知本地區發展史》記載; 「魚 藤用扦插法繁殖,在育苗後再移植到田裡,要經常注意灌溉、除草,約 一年後即可收穫,只取頭莖與鬚根部位,曬乾後分開包裝裝袋,即由 日本人收購帶走,未明其真正用途為何。」 本段文字 撰寫者:卓幸君@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 3.0 TW+
  15. 國家文化記憶 – 跨領域教學課程設計議題包 傳統食物文化與環境變遷 - 15 - #多元文化 ! (3)

    Kasavakan 部落食材原地_漁撈區_傳統地名 Kanaluvang 圖 7 Kasavakan 部落食材原地_漁撈區_傳統地名 Kanaluvang 創作者:卓幸君@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NC 3.0 TW+ 此處為 Kasavakan 族人的活動範圍,地名以建和卑南語稱為 Kanaluvang,位於 Kasavakan 部落東邊,泛指知本溪北岸下游出海口附 近區域,沿線海岸是過去族人的主要漁撈區。 在族人的記憶裡,以前的沙灘比現在寬闊的多,總要走上一大段 路才能下水游泳,如今海岸線大幅退縮,地形地貌全然變樣。 緊臨海岸的知本濕地,族人暱稱「夢幻湖」,傳統地名為 「Muvuneng」,意指水流匯集的積水處,係由知本溪和射馬干溪匯聚 而成的草澤濕地,這片濕地水草豐美,曾是族人放牧牛羊的場域。在 部落耆老的記憶中,夢幻湖的肥沃水土滋養著藏身的魚蝦,湖的樣貌 總是隨著水流挹注多寡而忽大忽小,每次颱風過後,湖面擴大且湧入 大量魚蝦和螃蟹,徒手抓取就能有滿滿收穫。 本段文字 撰寫者:卓幸君@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 3.0 TW+ u 延伸思考 面對傳統飲食環境的改變,思考重點主要著重在環境改變的正當性,以 及當環境改變時,對當地生態、地方文史、在地居民生活記憶的影響、甚至 存在與否的重要性。
  16. 國家文化記憶 – 跨領域教學課程設計議題包 傳統食物文化與環境變遷 - 16 - #多元文化 ! 表

    2 延伸思考議題 1 Q1. 知本溪中下游段的溫泉設施開發與溪流上游建防砂壩體 、 下游建水 泥堤防有密切關連。溪流整治為保全人類特定利益及安全,但同時 也可能影響魚蝦蟹類等生態,應如何評估與權衡? Q2. 知本溪下游近出海口處今所形成的溼地,傳統地名「Muvuneng」 , 為過去當地卑南族人的傳統生活領域 , 受限下游水泥堤防後加速溼 地與新生地的形成,成為土地開發的對象。歷經「遊樂園」、「棒 壘球場」、到今日「光電」的大型開發案,對於此地生態環境及在 地居民的生活環境有何影響? Q3. 知本溪流域的開發帶來當地經濟繁榮,同時也改變了地方生態地 景,以及在地居民與溪流的生活關係。當地卑南族人的傳統飲食環 境的變遷,在大環境利益下,是否為不得不的妥協?或者其權益也 應被重視? 【參考資料】 Ÿ 經濟部水利署,「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第一階段實施計畫縣 管河川知本溪水系規劃。 https://www.wrap.gov.tw/Admin/manasystem/plans/files/plans/980107 0909231_%E7%9F%A5%E6%9C%AC%E6%BA%AA%E6%B0%B4 %E7%B3%BB%E6%B2%BB%E7%90%86%E8%A6%8F%E5%8A% 83.pdf Ÿ 朱惟君,從野溪整治到生態工程的思維檢視,環境資訊中心, 2002/3/5。 https://e-info.org.tw/node/9890 Ÿ 生態友善優先! 「生態檢核機制」 開啟工程與自然的對話 , 農傳媒 , 2020/7/26 https://www.agriharvest.tw/archives/42286 Ÿ 公視我們的島,野溪整治議題匯集 https://ourisland.pts.org.tw/%E9%97%9C%E9%8D%B5%E5%AD%9 7/%E9%87%8E%E6%BA%AA%E6%95%B4%E6%B2%BB Ÿ 黃瀚嶢、蘇雅婷,〈傳統領域當荒地 知本濕地「活化」記〉,環境 資訊中心,2017/2/14。 https://e-info.org.tw/node/202699 Ÿ 我們的島第 932 集—「知本濕地有危機」,2017/11/27。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DaVMkwmbq4
  17. 國家文化記憶 – 跨領域教學課程設計議題包 傳統食物文化與環境變遷 - 17 - #多元文化 ! Ÿ

    知本溼地議題資料集錦,環境資訊中心 https://e-info.org.tw/taxonomy/term/42918 Ÿ 林金德編著,2016,《心知地名:Katratripulr 卡大地布部落文史紀 錄》,臺東市:臺東縣原住民主體文化發展協會、臺東縣卡大地布 文化發展協會。 Ÿ 我們的島第 147 集—「溫泉的記憶」,2002/3/11。 https://ourisland.pts.org.tw/content/1866 Ÿ 郭書吟, 《臺東百年溫泉物語》 日治時期四大名泉之一的知本溫泉, 見證臺灣溫泉史,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2016/3/19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38439 Ÿ 趙川明主編,2001,《知本溪流域》,臺東市:臺東縣政府。
  18. 國家文化記憶 – 跨領域教學課程設計議題包 傳統食物文化與環境變遷 - 18 - #多元文化 ! (二)

    逐漸消失在餐桌上的食物文化記憶—臺東 Kasavakan(射馬干)部落漁撈飲 食記憶 與 Kasavakan(射馬干)部落傳統飲食生活息息相關的知本溪流域自西元 1980 年代面臨較為顯著的經濟開發後,自中上游至下游出海口出現生態地 貌以及部落族人生活環境記憶的改變之餘 ,連帶也影響了部落的漁撈飲食文 化。消失的,不僅僅是餐桌上的食物,更包括了對於原生魚種的認識、理解 溪流特性的季節性捕撈及漁法,及其背後敬天畏地尊重祖靈的信仰祭儀,及 種種族語命名等文化。以下介紹溪流及海岸相關傳統飲食、漁法、祭儀及傳 說。 1. 溪流漁撈飲食、傳統漁法及相關祭儀 (1) Kasavakan 部落傳統飲食記憶_刺蔥溪魚湯 siyaw a pinuwayan de tana’na cuk 圖 8 Kasavakan 部落傳統飲食記憶_刺蔥溪魚湯 siyaw a pinuwayan de tana’na cuk 創作者:卓幸君@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NC 3.0 TW+ 刺蔥溪魚湯,建和卑南語為 siyaw a pinuwayan de tana’na cuk。早 期族人食用的溪魚主要來自知本溪,再現這道料理的 ama1 Kingcing 1 ama,建和卑南語,對卑南族叔舅輩的敬稱。
  19. 國家文化記憶 – 跨領域教學課程設計議題包 傳統食物文化與環境變遷 - 19 - #多元文化 ! Kadangilran

    古金全,兒時曾多次跟隨家族長輩前往知本溪捕魚,集體 漁撈與料理的記憶深深烙印在腦海裡。 從前在雨季來臨前,部落族人總會進行集體漁撈行動,藉由傳統 漁法抓到的魚,不刮鱗也不去除內臟,加上隨手採摘的野菜,放點鹽 巴調味,就是一道忠實呈現食物原味、略帶苦味的鮮魚湯。部落裡的 老人家最愛這種苦甘的味道,不是只有苦,是香而且會回甘的滋味。 這道讓老人家懸念不已、苦味消逝前會回甘的溪魚湯,隨著族人 不再到溪裡捕魚,慢慢停格在記憶裡。一碗魚湯,讓人回味的不只是 獨有的鮮美,還讓人忍不住追憶那一去不復返的純淨溪流,及集體捕 魚、互助合作的美好時光。 本段文字 撰寫者:卓幸君@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 3.0 TW+ (2) Kasavakan 部落再現傳統漁法紀實_padawak(魚藤捕魚) 圖 9 採集魚藤 創作者:卓幸君@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NC 3.0 TW+
  20. 國家文化記憶 – 跨領域教學課程設計議題包 傳統食物文化與環境變遷 - 20 - #多元文化 ! 圖

    10 擋水改水道 創作者:卓幸君@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NC 3.0 TW+ 圖 11 下游架網圍魚 創作者:卓幸君@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NC 3.0 TW+ 圖 12 上游敲打魚藤 創作者:卓幸君@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NC 3.0 TW+
  21. 國家文化記憶 – 跨領域教學課程設計議題包 傳統食物文化與環境變遷 - 21 - #多元文化 ! 圖

    13 撿魚 創作者:卓幸君@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NC 3.0 TW+ 圖 14 收網檢視漁獲 創作者:卓幸君@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NC 3.0 TW+ 圖 15 漁獲 創作者:卓幸君@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NC 3.0 TW+
  22. 國家文化記憶 – 跨領域教學課程設計議題包 傳統食物文化與環境變遷 - 22 - #多元文化 ! padawak,建和卑南語魚藤之意。魚藤是射馬干族人過去用來圍網

    捕魚的主要工具,利用其根部具備的短暫毒性來迷昏河流裡的魚蝦蟹, 讓族人得以輕鬆捕撈漁獲。而除了用來抓魚之外,魚藤的汁液也可以 用來殺頭蝨,將稀釋後的魚藤汁液均勻抹在頭髮上,用毛巾包覆一段 時間後,再用清水沖洗,能夠有效殺死寄生在頭髮裡的頭蝨。 魚藤具有毒性的部位在於根部,前往部落後山以鋤頭挖掘後轉往 知本溪。一到河岸,首先觀察水流狀況,擇定最佳的截流改道處,接著 將大大小小的石頭堆疊起來改變河道,為了達到最佳擋水效果,石縫 處還要以姑婆芋、月桃等葉子塞滿。魚藤若在急水區使用會被馬上沖 走而毫無效果,因而必須擋水、改水道。分水完畢後,在下游架設三角 網準備攔截漁獲,接著再到上游的截水處搥打魚藤使其汁液流入水中 迷昏魚蝦,一段時間後再沿溪撿拾陷入昏迷的魚蝦。 本段文字 撰寫者:卓幸君@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 3.0 TW+ (3) Kasavakan 部落傳統漁撈植物運用_臺灣魚藤 圖 16 Kasavakan 部落傳統漁撈植物運用_臺灣魚藤 創作者:卓幸君@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NC 3.0 TW+ 臺灣魚藤是溪流魚類的迷魂藥,根部具有毒性,搗爛後將汁液流 到溪裡,會讓魚蝦蟹陷入行動遲緩乃至昏迷狀態,伸手即可捕撈。過 去傳統族人利用臺灣魚藤進行捕魚,既可輕鬆抓到魚,也不會對溪流 環境造成永久性傷害。且臺灣魚藤僅具輕微且短暫毒性,因此,漁獲 清洗後即可煮食,食用後並不會對人體產生傷害。
  23. 國家文化記憶 – 跨領域教學課程設計議題包 傳統食物文化與環境變遷 - 23 - #多元文化 ! 以魚藤捕魚的傳統生活智慧,在今日仍值得效法,除此之外,將

    其根部搗出的汁液抹在頭髮上,再用毛巾包覆起來,亦是過去族人用 來殺死頭蝨的方法。 本段文字 撰寫者:卓幸君@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 3.0 TW+
  24. 國家文化記憶 – 跨領域教學課程設計議題包 傳統食物文化與環境變遷 - 24 - #多元文化 ! (4)

    Kasavakan 早期漁具_玻璃水鏡 pa’alruwangan 圖 17 Kasavakan 早期漁具_玻璃水鏡 pa’alruwangan 創作者:卓幸君@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NC 3.0 TW+ 玻璃水鏡,建和卑南語 pa’alruwangan,將木頭削成鏡框,加上玻 璃鏡片組合而成的水鏡,據傳是始於日治時期的作法,隨著玻璃物品 的傳入才開始自製水鏡用於漁獵。此由部落耆老古金全、古金木所製。 當陽光照射在波光粼粼的溪流,要把水面下的魚兒位置給看清楚 著實有點吃力,這時就要依靠漁撈利器-水鏡的協助。將玻璃水鏡平放 在水面上,就能把底下的魚兒動靜給看的清清楚楚,大幅提高射魚的 精準度。 玻璃水鏡一體多用,不只能幫助族人觀察水中生物,還可以把撈 起來的漁獲直接放進凹槽裡,是過去漁撈的必備工具。 本段文字 撰寫者:卓幸君@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 3.0 TW+
  25. 國家文化記憶 – 跨領域教學課程設計議題包 傳統食物文化與環境變遷 - 25 - #多元文化 ! (5)

    Kasavakan 早期漁具_魚叉 tatusuk 圖 18 Kasavakan 部落傳統漁具_魚叉 tatusuk (1) 創作者:卓幸君@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NC 3.0 TW+ 圖 19 Kasavakan 早期漁具_魚叉 tatusuk (2) 創作者:卓幸君@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NC 3.0 TW+ 魚叉,建和卑南語 tatusuk,通常由數支鋒利的鐵製箭頭組成,這 樣的設計可以增加刺中魚身的範圍。
  26. 國家文化記憶 – 跨領域教學課程設計議題包 傳統食物文化與環境變遷 - 26 - #多元文化 ! 在水深較深、無法徒手撈取漁獲之處,通常要仰賴魚叉刺捕捕撈

    對象。漁獵技巧熟練者透過玻璃水鏡鎖定目標,出手快狠準,立馬就 能精準的叉到魚,若技術不到位,就會在折射光線影響下,一而再地 和魚兒擦身而過。經驗豐富的族人說,下叉時要比看到魚的實際距離 稍微近一點、深一點,才能精準的刺到。而除了使用魚叉來射魚之外, 族人也會使用一種貌似剪刀的大型長夾來夾取漁獲。 本段文字 撰寫者:卓幸君@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 3.0 TW+ (6) Kasavakan 早期漁具_蝦簍 surunung 圖 20 Kasavakan 部落傳統漁具_蝦簍 surunung 創作者:卓幸君@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NC 3.0 TW+ 蝦簍,建和卑南語 surunung,傳統蝦簍以竹子削製而成,開口處 施以竹籤倒插內縮,讓蝦兵蟹將進的去、出不來。耆老表示,主要以米 糠、地瓜為餌料,用香氣來引誘蝦蟹上門。 蝦簍通常在傍晚放置,隔天一早沿溪上溯收回。有關放置的地點 判斷,溪流湍急處不適合放置,水流平緩且靠近岸邊處才是上選,挑 好放置地點後,還必須在蝦簍周圍堆疊石頭加以固定防止漂走。 耆老表示, 「捕大放小」是先人流傳下來的捕撈智慧,若捕獲未成 熟的幼蝦,通常將其自動放生,以保持溪流的生態平衡,不致因過度 捕撈而導致物種滅絕。 本段文字 撰寫者:卓幸君@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 3.0 TW+
  27. 國家文化記憶 – 跨領域教學課程設計議題包 傳統食物文化與環境變遷 - 27 - #多元文化 ! (7)

    Kasavakan 部落傳統飲食相關祭儀_祈雨祭 圖 21 Kasavakan 部落傳統飲食相關祭儀_祈雨祭 創作者:卓幸君@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NC 3.0 TW+ 昔日,小米播種後若氣候乾旱都不下雨,頭目會和部落裡專門負 責祈雨的家族-高家商量舉辦祈雨儀式。 雨水的多寡攸關作物生長與族人生存,因而幾乎所有族人都會參 加,先到 Ruvua’an(祖先發祥地)稟告祖先,再到各溪流的溪口祭祀,包 括:華源溪、知本溪、大南溪、豐源溪等處,透過祭司帶領祝禱祈求天 降甘霖。耆老說,祈雨儀式會在溪中抓螃蟹,用姑婆芋的葉子包起來, 帶回家放在水缸旁;螃蟹的嘴巴會冒泡,就像會出水一樣,希望能為 族人帶來更多雨水。 本段文字 撰寫者:卓幸君@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 3.0 TW+
  28. 國家文化記憶 – 跨領域教學課程設計議題包 傳統食物文化與環境變遷 - 28 - #多元文化 ! (8)

    Kasavakan 部落傳統飲食相關祭儀_ semasap 圖 22 Kasavakan 部落傳統飲食相關祭儀_ semasap 創作者:卓幸君@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NC 3.0 TW+ 按傳統習俗,喪禮後的第三天要到河邊進行 semapsap 儀式。巫師 祝禱後以芒草沾水進行潔淨,幫喪家去除穢氣與厄運,接著穿越以芒 草搭建而成的拱門,意謂著就此陰陽兩隔,阻斷生者與亡靈除了思念 以外的牽連,避免亡靈誤入空間。 以前在河邊進行 semapsap,有的喪家會丟棄戴孝時的衣服,有人 甚至剪頭髮、剪指甲,把一切不好的都放水流,而巫師用過的物品也 都會丟到河裡。 semapsap,用水除掉的意思,把不好的都帶走,也意謂著 「別靈」 , 做完這個儀式就要開始新的生活。 本段文字 撰寫者:卓幸君@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 3.0 TW+
  29. 國家文化記憶 – 跨領域教學課程設計議題包 傳統食物文化與環境變遷 - 29 - #多元文化 ! (9)

    Kasavakan 部落傳統飲食相關祭儀_祭山水神 圖 23 Kasavakan 部落傳統飲食相關祭儀_祭山水神 創作者:卓幸君@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NC 3.0 TW+ 西元 1973 年 10 月 9 日,強颱娜拉帶來的豪大雨導致溪水暴漲, 滾滾洪水直衝部落,居民紛紛撤離避難,即將採收的農作物全都付諸 流水,成為建和社區有史以來的重大災難。隔年,在社區信仰中心— 敬山宮太陽星君的指示下,於部落後山的兩棵大茄苳樹下設立「忠收 私發」石碑,派遣神兵神鎮守,自此,每年的農曆 8 月 23 日不分卑南 或閩客族群,居住在建和的居民都會備妥祭品到此舉行祭拜山神水神 的儀式,禮敬天地諸神,祈求合境平安,洪水侵襲家園的惡夢不再重 演。 本段文字 撰寫者:卓幸君@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 3.0 TW+
  30. 國家文化記憶 – 跨領域教學課程設計議題包 傳統食物文化與環境變遷 - 30 - #多元文化 ! 2.

    海岸漁撈飲食、傳統漁法及相關祭儀與傳說 (1) Kasavakan 部落傳統飲食記憶_浪花蟹 visvis 圖 24 Kasavakan 部落傳統飲食記憶_浪花蟹 visvis 創作者:卓幸君@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NC 3.0 TW+ 浪花蟹 , 建和卑南語為 visvis , 在早期與海洋有著親密互動的年代 , 為族人從太平洋這座大冰箱拿取的食材之一。 海岸線,是游泳嬉戲的海水浴場,也是漁撈拿取食物的超級市場。 浪花蟹全年都有,但通常在每年的 4 月到 10 月期間才吃得到這道菜, 對族人來說是季節限定版美食。因為 10 月過後東北季風開始增強,從 事海域活動相對危險,所以不會去海邊玩耍。 俗稱「倒退嚕」的浪花蟹,是部落 5 年級生的共同回憶。再現這 道料理的 ama2 謝宏春說,小時候到了夏天都會呼朋引伴一起從部落走 到海邊游泳、釣魚,順便抓浪花蟹回家給媽媽加菜。簡單的拌炒蔥蒜 再放點鹽巴,咔嗞咔嗞的香酥口感,就像快樂的童年時光般令人回味。 本段文字 撰寫者:卓幸君@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 3.0 TW+ 2 ama,建和卑南語,對卑南族叔舅輩的敬稱。
  31. 國家文化記憶 – 跨領域教學課程設計議題包 傳統食物文化與環境變遷 - 31 - #多元文化 ! (2)

    部落食材捕撈紀實_浪花蟹 visvis 圖 25 以小捲為誘餌 創作者:卓幸君@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NC 3.0 TW+ 圖 26 將誘餌插入沙灘中 創作者:卓幸君@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NC 3.0 TW+
  32. 國家文化記憶 – 跨領域教學課程設計議題包 傳統食物文化與環境變遷 - 32 - #多元文化 ! 圖

    27 以腥臭味吸引浪花蟹 創作者:卓幸君@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NC 3.0 TW+ 圖 28 浪退後以鐵籠挖取誘餌周圍沙堆 創作者:卓幸君@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NC 3.0 TW+
  33. 國家文化記憶 – 跨領域教學課程設計議題包 傳統食物文化與環境變遷 - 33 - #多元文化 ! 圖

    29 淘洗沙子 創作者:卓幸君@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NC 3.0 TW+ 圖 30 抓取籠中的浪花蟹 創作者:卓幸君@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NC 3.0 TW+
  34. 國家文化記憶 – 跨領域教學課程設計議題包 傳統食物文化與環境變遷 - 34 - #多元文化 ! 圖

    31 誘捕到的浪花蟹 創作者:卓幸君@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NC 3.0 TW+ 此為 Kasavakan 部落族人謝宏春運用鐵絲及誘餌等簡易工具,誘 捕浪花蟹的方式與過程紀實。 有著石頭般紋路保護色的浪花蟹,棲息在潔淨沙岸的海中,總是 隨著浪花上岸覓食。謝宏春說,浪花蟹特別喜愛腐臭腥味,因此就投 其所好以小捲為誘餌。將小捲逐一串上鐵絲後,就成了誘捕浪花蟹的 陷阱。接著觀察海浪漲落點,沿著浪潮線放置陷阱,潮起潮落。等到幾 個浪花的時間過後,手持鐵籠去鏟起陷阱周圍的沙堆,接著拿到海裡 讓海水淘去沙土後再仔細檢視。由於浪花蟹的外表非常像石頭,這時 得眼明手快,快狠準地找出藏身在小石頭堆裡的浪花蟹,否則一不小 心就會被牠給偷溜走了。 本段文字 撰寫者:卓幸君@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 3.0 TW+
  35. 國家文化記憶 – 跨領域教學課程設計議題包 傳統食物文化與環境變遷 - 35 - #多元文化 ! (3)

    Kasavakan 部落海岸空間傳說_祖先發祥地「Ruvuwa’an」 圖 32 Kasavakan 部落海岸空間傳說_祖先發祥地「Ruvuwa’an」(1) 創作者:卓幸君@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NC 3.0 TW+ 圖 33 Kasavakan 部落海岸空間傳說_祖先發祥地「Ruvuwa’an」(2) 創作者:卓幸君@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NC 3.0 TW+ 此處為 Kasavakan 部落祖先發祥地,位於臺九線上,今臺東縣太 麻里鄉三和村附近,傳統地名以建和卑南語稱為 Ruvuwa’an。
  36. 國家文化記憶 – 跨領域教學課程設計議題包 傳統食物文化與環境變遷 - 36 - #多元文化 ! 根據口傳,射馬干部落的祖先在

    Ruvuwa’an 登陸上岸,之後隨著 環境變遷、人口增加而展開移動,往土地更肥沃、獵物更豐饒之處遷 徙,而無論遷往何方,族人始終將祖先最初上岸居住的地方視為聖地。 當年祖先使用的船槳是青竹,傳說中,祖先將船槳插在 Ruvuwa’an, 而後開枝散葉形成大片竹林。對族人而言這片竹林是相當神聖的,若 對它不敬而隨意砍伐或移植,必定會遭到祖靈的懲罰。 據說當年南迴鐵路行經路線就在 Ruvuwa’an 竹林處,只是在整地 期間只要一碰觸到竹林,怪手就會莫名故障,最後不得不更改鐵路路 線。 本段文字 撰寫者:卓幸君@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 3.0 TW+ (4) Kasavakan 部落傳統飲食相關祭儀_發祥地祭祖 圖 34 阻絕儀式 創作者:卓幸君@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NC 3.0 TW+
  37. 國家文化記憶 – 跨領域教學課程設計議題包 傳統食物文化與環境變遷 - 37 - #多元文化 ! 圖

    35 祭品 創作者:卓幸君@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NC 3.0 TW+ 圖 36 樂舞娛靈 創作者:卓幸君@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NC 3.0 TW+ 飲水思源 , 每年農曆 3 月 3 日 , 是射馬干族人集體到 Ruvuwa’an(祖 先發祥地)進行祭祖的重要節日。一早,由頭目和巫師在部落外圍及發 祥地南北兩端進行阻絕儀式,設置屏障阻隔邪靈,祈求儀式平安順利。
  38. 國家文化記憶 – 跨領域教學課程設計議題包 傳統食物文化與環境變遷 - 38 - #多元文化 ! 族人們穿著傳統服裝,獻上過去祖先常吃的食物-地瓜、芋頭、血

    桐粿、糯米飯等作為祭品,以示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在頭目與巫師帶 領族人持香祭拜後,族人依序向祖先敬酒,接著焚燒紙錢,以傳統樂 舞娛靈,之後大家再一起聚餐共食。 耆老說,以前祭祀活動會持續一整天,完成祭祀後就在前面的海 灘唱歌跳舞。如今大多簡化為半天,為求方便,改在發祥地同側空地 搭設棚子讓大家一起分享食物。 本段文字 撰寫者:卓幸君@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 3.0 TW+ u 延伸思考 伴隨傳統飲食環境的改變,擁有在地族群獨特的食物文化記憶也隨之變 遷,更在現代化的生活與飲食習慣的持續改變下,傳統飲食及其文化面臨消 逝的狀態,促使人與環境的脫離,失去取用、師法自然的傳統智慧的可能。 這裡思考的重點是,在傳統飲食文化概念下,看待自然的知識、語言的重要 性。 表 3 延伸思考議題 2 Q1. 以 Kasavakan(射馬干)部落族人的漁撈飲食生活為例,背後是對自 然界溪流生命的感知與各種環境知識的看待 。 在自己的家鄉中是否 也有這樣一條溪流 , 有過去老一輩的飲食記憶及應對環境的智慧存 在?不同生活或世代背景的族群飲食及看待環境的知識可如何被 彼此尊重與理解? Q2. 傳統漁撈飲食及其漁撈文化所面臨逐漸消逝的狀態 , 是否為必然趨 勢?地方族群性的傳統漁法是否有其保存的必要性?臺灣其他縣市 地區或海外不同的族群國家是否也有類似的趨勢?或有反例? 【參考資料】 Ÿ 公視我們的島,傳統漁法議題匯集 https://ourisland.pts.org.tw/%E9%97%9C%E9%8D%B5%E5%AD%9 7/%E5%82%B3%E7%B5%B1%E6%BC%81%E6%B3%95
  39. 國家文化記憶 – 跨領域教學課程設計議題包 傳統食物文化與環境變遷 - 39 - #多元文化 ! (三)

    傳統飲食智慧再現與紀錄 對於消失的或即將消失的漁撈飲食文化,原只留存於部落耆老的記憶中。 我們試著與 Kasavakan(射馬干)部落青年文化協會合作,辦理重現傳統漁撈 的活動,讓耆老再次將中斷 30 多年的傳統漁法,重現傳承給部落的壯青代。 並在接續的一年兩年裡,傳統漁撈活動儼然成為其青年會進行文化傳承活動, 也成為部落文化成長班讓小學生學習的課程之一。 1. Kasavakan 部落飲食文化記憶田野工作坊_傳統漁撈活動 圖 37 傳統漁撈活動 1 創作者:卓幸君@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NC 3.0 TW+ 圖 38 傳統漁撈活動 2 創作者:卓幸君@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NC 3.0 TW+
  40. 國家文化記憶 – 跨領域教學課程設計議題包 傳統食物文化與環境變遷 - 40 - #多元文化 ! 圖

    39 傳統漁撈活動 3 創作者:卓幸君@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NC 3.0 TW+ 圖 40 傳統漁撈活動 4 創作者:卓幸君@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NC 3.0 TW+ 開發的腳步迫使河流環境劇變,逐日拉遠族人與它的距離,從昔 日的親密熟悉漸漸走向陌生隔閡,為銜接斷裂的世代記憶與技藝,透 過辦理田野工作坊,由耆老講述與知本溪有關的神話故事、生命經驗, 並帶領年輕輩的族人實際操作傳統魚撈,延續屬於這片土地的記憶與 技藝。 在部落耆老古金全的帶領下,族人動員參與漁撈活動,從上山採 集魚藤,到下水疊石改變河道、上游敲打魚藤、下游撿拾漁獲,再到學 習使用水鏡等漁撈工具、認識各式水中生物等,深刻體認部落獨有的 傳統漁撈文化。 本段文字 撰寫者:卓幸君@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 3.0 TW+
  41. 國家文化記憶 – 跨領域教學課程設計議題包 傳統食物文化與環境變遷 - 41 - #多元文化 ! 2.

    Kasavakan 部落原味記憶練習式_浪花蟹 圖 41 捕捉浪花蟹的活動 1 創作者:卓幸君@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NC 3.0 TW+ 圖 42 捕捉浪花蟹的活動 2 創作者:卓幸君@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NC 3.0 TW+ 圖 43 捕捉浪花蟹的活動 3 創作者:卓幸君@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NC 3.0 TW+
  42. 國家文化記憶 – 跨領域教學課程設計議題包 傳統食物文化與環境變遷 - 42 - #多元文化 ! 圖

    44 捕捉浪花蟹的活動 4 創作者:卓幸君@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NC 3.0 TW+ 綠蠵龜爬上寬闊沙灘產卵,成群牛羊放牧在寬闊原野上,大水過 後夢幻湖裡三天三夜也抓不完的魚蝦蟹…。耆老的往事回憶聽在年輕 孩子的耳裡,就如同遙不可及的天方夜譚般難以想像,因為生活型態 早已改變,族人與知本濕地的關係不再緊密,前人走過的足跡已然模 糊。 為此,透過在炎炎夏日舉辦捕捉浪花蟹的活動,帶領部落的孩子 們做中學、學中做,從認識陷阱、製做陷阱、放置陷阱到親手捕捉浪花 蟹,學習捕撈知識與技巧,並藉此認識海岸線及濕地與族人的關係, 為空白的環境互動填上新頁。 本段文字 撰寫者:卓幸君@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 3.0 TW+ u 延伸思考 對於傳統(漁撈)飲食文化不斷在現代進程中面臨消逝的可能,若它有被 重視被保存的必要性,那麼這裡思考的重點是它的未來,如何在再現與紀錄 保存之餘,能回到日常生活中延續應用。 表 4 延伸思考議題 3 Q1. 保存與延續傳統漁撈飲食文化不僅在維繫族群特有文化 , 也對溪流 及至海岸生態起到保育 、 維護的作用 。 針對溪流與海岸的環境教育 , 可如何從認識及回復在地飲食文化的教育實踐面向來切入?
  43. 國家文化記憶 – 跨領域教學課程設計議題包 傳統食物文化與環境變遷 - 43 - #多元文化 ! Q2.

    傳統飲食知識與文化教養,和周遭生活環境息息相關,除了透過一 次性的文化體驗課程 , 如何在今日的學校教育中有機會納入學科教 育的一環進行探討?地方傳統知識與現代學科知識如何對接? Q3. 承上,又如何回到現代家庭生活之中,又或,長輩的飲食與環境知 識如何傳承?在有文化復振意識的原住民部落會透過既有組織或祭 典的恢復進行相關的飲食文化傳承活動,若在其他族群如閩南、客 家、平埔或新住民的生活中,能如何進行,或有相關案例?
  44. 國家文化記憶 – 跨領域教學課程設計議題包 傳統食物文化與環境變遷 - 44 - #多元文化 ! 三之二

    、 山林食物文化與環境變遷—以臺東巴喜告部落布農族族山林飲食文化為 例 (一) 臺東 Pasikau(巴喜告)部落傳統飲食環境變遷 介紹部落布農族人早期的傳統飲食記憶,最早溯及 1940 年代,尚在未 被日本政府集團移住前的內本鹿地區的聚落記憶 ,以及移住居住的村落再度 因適應關係而遷徙,並受時代影響而融合改變的飲食記憶。再者說明部落族 人以山林生活為主相關的今昔環境,概分為傳統聚落區域及今聚落區,其早 期山林生活樣貌,以及傳統食物原地的今日樣貌。 1. 1950-1980 年代 Kasavakan(射馬干) 生活聚落空間與食物環境分布 (1) Pasikau 巴喜告食物記憶遷徙地圖 圖 45 Pasikau 部落食物記憶遷徙地圖 創作者:莊詠婷@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NC 3.0 TW+ 此為 Pasikau 部落食物記憶遷徙地圖 , 描述食物記憶隨著內本鹿地 區布農族的歷史性的迫遷,及不同國籍或族群的婦女遠嫁至此,而適 應融合根著當地。
  45. 國家文化記憶 – 跨領域教學課程設計議題包 傳統食物文化與環境變遷 - 45 - #多元文化 ! 日治中期以來,內本鹿布農族人因為日本政府的集團移住政策,

    自海拔 1,000 多公尺高的鹿野溪上游移住至海拔 400 多公尺處,所形 成今日的 pasikau 部落(今桃源村),已近 80 年。不僅改變了既有傳統 的聚落型態、住屋形式,也使得生活習慣、教育文化、風俗信仰以及農 耕技術接受影響。而今所在部落的布農族耆老(今多二戰前後或西元 1950 年代出生者)及其下一代,則經歷地理空間及自然環境的生存適應, 以及不同統治政權下經濟產業的更迭,包括戰後農田水利的興設、西 元 1960-1970 年代的伐木、造林政策,迫使習慣在中海拔地區居住移 動的布農族人悖離既有的生活方式,也改變了食物生產的地景。今日 生活在 pasikau 部落(桃源村)的布農族人,仍存有老一輩流傳的種植、 狩獵採集等飲食生活方式的傳統。然又因現代飲食消費模式進入、當 代政治或經濟市場在部落的開發建設,以及不同族群或不同國籍的婚 姻移入,皆影響著各種生產生活方式的變遷與交融,形成逐漸多元的 飲食風貌。 部落食物記憶遷徙地圖,說著曾經隨聚落遷徙移動的長輩或因婚 姻關係來到這裡的婦女,帶著承襲祖先的和過去自己的飲食記憶、食 物空間記憶,與食物空間互動的身體記憶,來到新的地方,根著且融 合變化產生新的記憶。地圖中 10 道傳統滋味的記憶路徑,說著走過的 路、身體的動、生命的禁忌,以及氣味和味覺的故事。 本段文字 撰寫者:林慧珍、陳宥融@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 3.0 TW+
  46. 國家文化記憶 – 跨領域教學課程設計議題包 傳統食物文化與環境變遷 - 46 - #多元文化 ! (2)

    Pasikau 巴喜告部落西元 1940-1970 年代食物地圖 圖 46 Pasikau 巴喜告部落 1940-1970 年代食物地圖 創作者:莊詠婷@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NC 3.0 TW+ 此為 Pasikau 部落 1940 至 1970 年代的食物分布地圖。描述過去 布農族人在集團移住前的內本鹿區域聚落及移住後的村落區域的食物 生產分布。 Pasikau 部落(今桃源村)部落布農族原居於鹿野溪中上游集水區, 稱作「laipunuk(內本鹿)」,日治後期,因著集團移住政策的施行, 將此地原本的卑南族初鹿社遷到溪南,而布農族人從 laipunuk 內本鹿 遷移至此,成為日治時期官方理番政策下所形成的新聚落。 過去在鹿野溪上游的山林及舊聚落區域,即內本鹿傳統領域,如 今尚存少數家屋及耕地的遺跡,也殘留著日本統治時期鋪設的警備道 古路與駐在所遺址,訴說著那段漸被遺忘的事件歷史與生活樣貌。在 耆老們曾經居住的舊聚落生活空間裡,小米傳統上一直以來是布農族 重要的穀物糧食,布農族的歲時、歲事、歲祭幾乎都是繞著小米歲曆 為核心來進行著,其家屋空間的設置,亦隨穀物的處理、存放、煮食而 有特定的設計。中海拔地區的山林環境也與布農族人的信仰、倫理、
  47. 國家文化記憶 – 跨領域教學課程設計議題包 傳統食物文化與環境變遷 - 47 - #多元文化 ! 生活觀、狩獵與採集文化息息相關,包括儀式與禁忌、狩獵倫理、獸肉

    處理及保存分享,以及各種山林動植物採集知識。 移住後的聚落區域,直至西元 1950-60 年代,多以旱作為主,有小 米、陸稻、玉米、高粱、甘蔗等,其中不乏受當時日資會社產業開發的 影響,如甘蔗、鳳梨,也有興設埤圳開發水稻等計畫,以及戰後水利興 修、農業輔導經濟作物如水蜜桃、梅子等。現今的 pasikau 部落居民則 多以原住民保留地務農為生,從事農業或相關產業者居多數,主要作 物包括玉米、小米、水稻、鳳梨、高麗菜等。而舊聚落區域,以日治清 水駐在所為例,於戰後開發為國家延平事業區第 19 林班地,在西元 1970 年代前持續著山林資源的開發,當時的布農族人也在那個時代, 成為伐木、造林、造路的主要勞力,傳統山林生活與飲食文化漸漸有 了些改變。 本段文字 撰寫者:林慧珍、陳宥融@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 3.0 TW+ 2. 山林飲食相關傳統食物原地的今日樣貌 (1) Pasikau 部落食材原地_aluazhulpih(鬼鼠) 圖 47 Pasikau 部落食材原地_aluazhulpih(鬼鼠) 創作者:陳宥融@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NC 3.0 TW+ 圖為延平鄉武陵村一處廢耕之荒地。為再現傳統飲食老鼠湯之取 得地點,稍早是種植芒草的田區,因此可見仍留有部分芒草於其間。
  48. 國家文化記憶 – 跨領域教學課程設計議題包 傳統食物文化與環境變遷 - 48 - #多元文化 ! Pasikau

    部落耆老口中所說的 aluaztuza,布農族語 tuza,為 「真的」 意思,aluaztuza 則直譯作「真的老鼠」,得知過去在內本鹿區域的生 活環境中高山白腹鼠是共生環境的一部分。高山白腹鼠為臺灣特有種, 日治時代又稱為阿里山鼠,是活躍於全臺高山地帶的中型鼠,偏好森 林環境,主要分布於 2,000 公尺以上的山區,棲息地類型廣泛,包括箭 竹草原、針葉林、混生林、闊葉林、草生地、荒廢地等;常與臺灣森鼠 共域並存。 此次料理使用之食材為 aluazhulpih(鬼鼠),生活在較低海拔的聚落 附近較少人為干擾及破壞的野地, 也曾是 Pasikau 部落族人遷徙後生活 在相對低海拔所能捕獲的鼠種之一,今因環境變遷,aluazhulpih(鬼鼠) 已十分少見。此次捕獲地點為延平鄉武陵村3一處廢耕之荒地。cina Ibu 說,她曾經就在延平林道 gangnavang(意指人工連根挖除)芒草時,遇到 一窩老鼠,是 gangnavang 時的意外收穫。 本段文字 撰寫者:林慧珍、陳宥融@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 3.0 TW+ (2) Pasikau 部落食材原地_inisul(小米田) 圖 48 Pasikau 部落食材原地_inisul(小米田) 創作者:陳宥融@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NC 3.0 TW+ 3 武陵村 buklavu,昔稱博庫拉布(buklavu),取自布農族語 taki-bukzav 的諧音,意為寬廣平坦的 原野 。 日治後期被規劃為內本鹿 、 加拿水社等布農族人集團移住的示範部落 。 民國 35 年(1946) 更名武陵。
  49. 國家文化記憶 – 跨領域教學課程設計議題包 傳統食物文化與環境變遷 - 49 - #多元文化 ! 圖為延平鄉桃源村(Pasikau

    部落)一處個人種植之小米田。植株正 在結穗狀態,約莫要再一個半月始能採收。 過去傳統在內本鹿區域 takinavas 聚落,小米原為布農族家家戶戶 自給自足的主食雜糧作物。日治時期因集團移住政策遷居於今桃源村 後,除了政府指導栽種水稻、甘蔗,以及農園所推廣油桐、尤加利等林 木栽種外,大部分的族人仍習慣於居住所在地嘗試種植小米、豆類等 雜糧作物,盡量自給自足生產生活。戰後及至西元 1960 年代雜糧、經 濟作物市場化漸趨成熟,包括西元 1966 年因市場需求大量種植花生、 西元 1973 年鄉公所推廣大規模鳳梨種植,以及白米飲食的影響,自家 種植小米或其他雜糧作物者逐漸減少,改以市場需求為主的農業生產 為多。 現今在延平鄉 Pasikau 部落仍有少數自家種植的小米田 , 較具規模 種植者為武陵部落以斯馬哈散農莊,由 ismahasan 家族所經營,秉持傳 統作物文化傳承的理念,持續復育油芒、小米等傳統穀物。今部落食 用的小米多產自於以斯馬哈散農莊。 關於小米田與傳統種植方式,一般而言,小米一年一收,5、6 月 才會收成。傳統上會在田裡間作地瓜、芋頭、紅藜、油芒、小萊豆,在 田邊疊石旁種植 tamuli (品種非今日的黃瓜),用以防止小米歉收時造 成的糧食短缺,甚至能分散鳥害‧避免鳥類吃光小米。今在部落仍可 見布農族傳統種植形式的延續,除了小米或其他作為主食的雜糧作物 居於田中,田區四周種植玉米、香蕉、木瓜、刺蔥、樹豆等屬於田間 mapunngadah(放進去/衍伸有混作之意)的作物,以及自然生長的野菜, 包括山萵苣、山茼蒿、過山蕨、龍葵等,展現布農族耕地作物之多元 性。 u 延伸思考 從 Pasikau 部落傳統飲食環境改變的議題切入,思考重點主要著重在歷 史政權移轉與政策影響原住民生活型態的正當性 ,以及如何理解及尊重這些 被移住改變的原住民聚落在當代的生產生活樣貌。 表 5 延伸思考議題 4
  50. 國家文化記憶 – 跨領域教學課程設計議題包 傳統食物文化與環境變遷 - 50 - #多元文化 ! Q1.

    住民傳統社會進入現代化進程中 , 被迫脫離土地而改變其生活生產 及飲食居住型態,是否為應然的趨勢,還是不正義的結果?其他國 家的相近案例為何,又如何面對這歷史因素形成的問題? Q2. 持續至今 , 多半被移住改變的原住民聚落因脫離既有的土地環境與 傳統生產模式,仍然有的成為現代文明社會眼中的經濟弱勢,或有 不被理解的飲食生活慣習 。 我們如何透過教育學習這段歷史並學會 尊重當代原住民都市及原鄉的聚落生活型態? Q3. 共管議題:今如內本鹿布農族傳統領域多與國家政府機關林務局管 轄範圍重疊 , 在國家森林資源管理與現代原住民在傳統領域的生活 利用之間,如何合作共管取得平衡,甚或是共同發展森林經濟?其 國內外相關案例? 【參考資料】 Ÿ 維基百科,內本鹿越嶺古道。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5%A7%E6%9C%AC%E9%B9 %BF%E8%B6%8A%E5%B6%BA%E5%8F%A4%E9%81%93 Ÿ 風傳媒,你知道「內本鹿事件」嗎? https://www.storm.mg/lifestyle/257600 Ÿ 劉曼儀 , 《Kulumah ‧ 內本鹿 : 尋根踏水回家路》 , 遠足文化 , 2017/1/25 。 Ÿ 葉高華,分而治之:日本時代原住民的集團移住,臺灣學系列講座 https://www.ntl.edu.tw/public/Attachment/75181618728.pdf Ÿ 從食育出發的環境教育(上)/鄭漢文,荒野保護協會臺東分會, 2012/8/31 http://sowtt.sow.org.tw/2012/08/blog-post_2335.html Ÿ 從食育出發的環境教育(下)/鄭漢文,荒野保護協會臺東分會, 2012/9/9 http://sowtt.sow.org.tw/2012/09/chocoholicsugar-addict-claude- levi.html Ÿ 「山胡椒學習基地揭牌 推布農文化、永續山林理念」,IPCF-TITV 原文會 原視新聞,2019-12-1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c-70NhgrGU Ÿ 「布農族人回歸內本鹿家屋 山胡椒基地傳承山林智慧」蘋果日報, 2020/1/27 https://tw.appledaily.com/life/20200127/GBHES4QMKXPVIGE7C2J CVJMU7A/
  51. 國家文化記憶 – 跨領域教學課程設計議題包 傳統食物文化與環境變遷 - 51 - #多元文化 ! (二)

    逐漸消失在餐桌上的食物文化記憶—臺東 Pasikau (巴喜告)部落山林飲食 記憶 與 Pasikau(巴喜告)部落傳統飲食生活息息相關的鹿野溪流域上游的山 林,自 1940 年代後的平地移住及戰後的土地經濟開發,布農族人脫離其既 有的山林生活場域,以及傳統領域與耕種狩獵行為在國家政策規範下,逐漸 形成部落族人生活環境記憶的改變,同時也影響部落的山林飲食文化。改變 的,不僅是布農族自古以來的飲食習慣,也包括了布農族觀念中對山林動植 物的理解與看待,與其生命共生共存的方法,及其背後敬天畏地尊重祖靈的 信仰祭儀 、 禁忌及種種族語命名等文化 。 以下針對山林相關布農族傳統飲食 、 狩獵文化與禁忌作介紹。 1. Pasikau 部落傳統飲食記憶_燻肉 mapaklang 圖 49 Pasikau 部落傳統飲食記憶_燻肉 mapaklang 創作者:陳宥融@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NC 3.0 TW+ 燻肉,郡社布農語 mapaklang。布農族傳統生活環境中習慣將狩獵 取得的山肉藉由火烤煙燻予以保存,並成為上山工作時方便攜帶隨時 補充熱量及營養的基本食物。 mapaklang(火烤煙燻)是便於保存與攜帶肉品的處理方式。而肉類 的分切處理則是每個布農族男子養成教育的基本能力。選柴也是日常 訓練的項目之一;柴選得好,燻出來的肉是香又甜,若沒有注意柴枝
  52. 國家文化記憶 – 跨領域教學課程設計議題包 傳統食物文化與環境變遷 - 52 - #多元文化 ! 的良莠,則會燻出帶苦辣甚至是酸味。即便到了現代瓦斯爐成為家戶

    的基本配備,部落家族聚餐還是會習慣使用柴火燒烤,那柴火交織出 的布農味覺仍舊在每個家庭中傳承著。 本段文字 撰寫者:陳宥融@國家文化記憶庫, CC BY 3.0 TW+ 2. Pasikau 部落傳統飲食記憶_老鼠湯 aluaz tu vuus 圖 50 Pasikau 部落傳統飲食記憶_老鼠湯 aluaz tu vuus 創作者:陳宥融@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NC 3.0 TW+ 老鼠湯,郡社布農語為 aluaz tu vuus,為布農族傳統生活環境中常 見飲食,但作為生態重要指標之一的鼠種,隨環境變遷多樣性逐漸消 失。 老鼠為部落孩子學習獵捕最初的對象之一,使用 hatub(傳統石板 陷阱)就能夠為家人取得肉類,經由簡單的烹調,搭配上田間野菜如光 果龍葵煮成老鼠湯,就能讓一家人享用肉食。布農族對肉類料理的處 理方式相當單純,一般除了以火燻烤外,便是搭配生薑水煮,Pasikau 部落耆老余素娥表示在山區工作後能喝到一碗加了生薑的暖湯,人熱 起來也就不覺得累了。 老鼠湯也是以往田間換工時答謝幫工的料理之一,可說是部落文 化相互照護的一個展現。臺東縣延平鄉桃源國小校長鄭漢文的田野調
  53. 國家文化記憶 – 跨領域教學課程設計議題包 傳統食物文化與環境變遷 - 53 - #多元文化 ! 查中提到關於布農族對鼠的看待:由於布農族大約每三、四年會進行

    土地的輪作,需要大量人力協助。通常在開墾與收穫的時節,由各家 出人力到各個耕地以工換工,輪流至換工成員家中協力耕作。工作期 間則由主人準備中餐晚餐給工作者使用,並在工作告一段落後殺豬酬 謝。而家境較拮据無法飼養豬隻者,則會在工作前到田裡設陷阱捕捉 毛色像山羊的 tansidiaz(月鼠),做為收工時的分享餐食。布農語說 minsupah ishusil tu cici,只要有這種老鼠,無論幫工的人有多少,主人 家似乎有分配不完的肉。 本段文字 撰寫者:陳宥融@國家文化記憶庫, CC BY 3.0 TW+ 3. Pasikau 部落布農族傳統狩獵與分享倫理 圖 51 Pasikau 部落布農族傳統狩獵與分享倫理 創作者:陳宥融@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NC 3.0 TW+ 圖為西元 2019 年 4 月初 Pasikau 部落 Takishusungan 家族舉辦的 malahtangia (射耳祭)於祭典結束後進行殺豬與分肉的畫面。射耳祭主 要依循小米傳統歲時祭儀,祈祝穀物獵物豐收平安;射耳(manahtangia) 的主要意義即在傳承狩獵的技藝與文化。 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 一般,獵者出發前先祈求祖靈庇佑平安,也有祭槍、祈求順利打 到動物的儀式,差別在於群體狩獵的儀式是由 lavian(領導)帶領所有獵 人一起進行,過程較慎重且繁複,目前在 takishusung 家族射耳祭以及
  54. 國家文化記憶 – 跨領域教學課程設計議題包 傳統食物文化與環境變遷 - 54 - #多元文化 ! 回家行動還保存這樣的傳統。個人狩獵的祈福儀式較簡潔,但還是要

    心存虔敬。此外,無論是誰(自己、同行者或家人)都不能在還沒打到獵 物前就誇口說要打到什麼或多少獵物,因為獵物是天和祖靈賜予。 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係 布農族的人觀使他們發展出一種人生觀::在有生之年,每個人必 須盡力尋找機會發揮個人的能力,以便對群體有所貢。所以能力較強 者必須照顧能力較弱者,使群體所有的人都能共享大家努力的成果, 而達到大家都滿意的境界。如布農諺語: 「As tu mahazaszas sadus Bunun i, nanin a Dihanin masauhan masaiv mas naishazaszas(對人要慷慨,否則 天神不會再賜可慷慨的東西)。」4 群體一起狩獵得到的獵物,獵到的人有優先權,獸首是歸屬於他 (通常是山豬),耆老會被分配尾椎處,除了那是動物身上口感最柔軟的 肉,適合老人家食用外,也有一種象徵意義,由長輩們的承接才有我 們的生命,如同動物的尾椎支撐了整個身體的重量,也只有老人家的 生命經驗所積累的知惠得以承擔整個家族的榮衰。 若是家人自己狩獵,家中有老人家,會將柔軟的內臟留給老人家 食用,小朋友是不能吃的,他可以吃肉,但是心臟、肝這些才是老人家 咬得動的食物,肝也象徵著生命,一次一次地透過生命滋養彼此。骨 頭不能燒的原因是在以往,那是可以重複煮湯的材料,不能浪費,要 煮到第二次第三次完全沒有味道了才會捨棄,希望獵物的每一個部分 都能充分地被利用。 本段文字 撰寫者:陳宥融@國家文化記憶庫, CC BY 3.0 TW+ 4 Savi Takisvilainan 蘇美琅,《成為 Bunun:布農族的童年及養育》,(花蓮卓溪鄉:一串小米族 語工作室,2014),頁 216。
  55. 國家文化記憶 – 跨領域教學課程設計議題包 傳統食物文化與環境變遷 - 55 - #多元文化 ! 4.

    Pasikau 部落布農族的狩獵文化與禁忌 圖 52 Pasikau 部落布農族的狩獵文化與禁忌 創作者:陳宥融@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NC 3.0 TW+ 圖 為 Pasikau 部 落 飲 食 文 化 記 憶 田 野 工 作 坊 課 程 中 Kin Takishusungan 胡文華與 Dahu Takishusungan 胡榮茂以解剖山羌為例, 分享 Takishusungan 家族狩獵記憶、禁忌與倫理。 禁忌是敬畏天地的表現 布農族的 samu (禁忌)源於建置穩定社會生活的規範,粗略可分作 生活禁忌、祭典禁忌、狩獵禁忌、婚姻禁忌,是布農族社會倫理及社會 秩序最內化於個人的約定俗成。 可以觀察出布農族人善於應用日常中 的隱喻、象徵,比方出發前放屁,對應到在看不見的世界中那些對人 行為的干擾;以及整體空間感知的文化看待,比方在家中的人也需要 為了狩獵過程的順利而謹守禁忌。 狩獵的 samu(禁忌) 狩獵祭儀應遵守的禁忌有:出發前不能放屁、不能打噴嚏,途中 不能遇見蛇、鼠,在未到達第一個 taukul(山口)不能抽菸和大小便,否 則會打不中獵物。家人更必須遵守屬於狩獵的 Samu。例如:住屋不能 掃地,這樣會讓所有的獵物像垃圾一樣的掃出屋外:不能織布,這樣 會讓獵人被山藤拌倒 (因麻線如山藤);不能到耕地工作,因翻土會散
  56. 國家文化記憶 – 跨領域教學課程設計議題包 傳統食物文化與環境變遷 - 56 - #多元文化 ! 發泥中腐物的臭味,這樣會導致獸肉容易腐爛,無法食用;不能吃大

    蒜、辣椒等的食物,因為食物的辛辣味會讓動物聞風而逃;不能借槍 給別人;不能洗衣服,因為這樣的行為會導致獵人射不中獵物。狩獵 期間,若家中有人死亡,最為忌諱,必須立即派人將参加狩獵的家人 叫回,否則該人亦會在山上發生意外;見到路人時,獵物先送右前腿 或右後腿但忌送臀部。男人出外狩獵期間,家人為了避免觸犯禁忌, 居家的婦女、孩童都不會與人相互來往5。 本段文字 撰寫者:陳宥融@國家文化記憶庫, CC BY 3.0 TW+ 5 洪健榮等撰述;洪健榮,田天賜主編, 《延平鄉志》 ,(臺東縣延平鄉:東縣延平鄉公所,2004), 頁 429~431。
  57. 國家文化記憶 – 跨領域教學課程設計議題包 傳統食物文化與環境變遷 - 57 - #多元文化 ! 5.

    Pasikau 部落布農族的三種傳統陷阱 圖 53 Pasikau 部落布農族的傳統陷阱_吊頸陷阱器(ahu mushut) 創作者:莊詠婷@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NC 3.0 TW+ 圖 54 吊足陷阱器(ahu Bantas) 創作者:莊詠婷@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NC 3.0 TW+ 圖 55 石板陷阱(hatub) 創作者:莊詠婷@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NC 3.0 TW+ Ahu(陷阱獵) 為布農族人傳統狩獵方式之一,一般會將麻繩以活 結作成圓圈似的套環,將該套環置放於獵物經常走動的獸徑上,套環 尾端綁於堅固之樹幹,獵物的頭部或足部穿過套環後,套環圈住肩膀、 足部,經過野獸本身的拉力,套環的活結立即套住野獸的頸部、足部,野
  58. 國家文化記憶 – 跨領域教學課程設計議題包 傳統食物文化與環境變遷 - 58 - #多元文化 ! 獸越掙扎套環越緊。而陷阱獵又以陷阱器圈住獵物不同部位分為三

    種: 吊頸陷阱器(ahu mushut) 、 吊足陷阱器(ahu Bantas) 、 石板陷阱(hatub) 。 吊頸陷阱器(ahu mushut) 吊頸陷阱器是將繩索圈成活結完畢之後,套環尾端綁於堅固之樹 幹,陷阱器的活結其圓圈大小以獵捕野獸之頭部直徑相符,並將該套環 垂直並固定於置放於野獸逃跑的獸徑,套環離地垂掛,高度約與獵物行 進時頭部的高度。野獸的頭、頸穿入陷阱時,即被套環緊緊圈住。吊頸 陷阱器通常是針對山鹿、山豬、山羊、山羌等中小型動物使用的。 吊足陷阱器(ahu Bantas) 吊足陷阱器是將繩索圈成活結完畢之後,尾端綁於堅固之樹幹, 陷阱器的活結埋伏在動物必經的獸路上,先挖大小適中的坑洞,將陷阱 器的套環埋入其中,坑洞表面再用當地的枯葉加以偽裝,儘量恢復最初 的樣子。因為獵物的警覺性相當高,當野獸的足部踏入地底的陷阱器時, 即被圈住而不得脫身,吊足陷阱器通常是針對山鹿、山豬、山羊等大 型動物使用。 石板陷阱(hatub) 石板陷阱是依所要捕獲的目標物,挑選合適的石板,調整誘餌架 的敏感度,以提高獵獲的機率。石頭陷阱一般多用以獵取鳥類、老鼠 等動物為主。布農族人通常六、七歲即學會這樣的獵獸技術,多半是 父執輩藉機向小孩說明,陷阱的製作技術與獵獸經驗,並讓小孩自行 練習放陷阱的技巧。 u 延伸思考 布農族的山林傳統飲食文化,以 Pasikau(巴喜告)部落為例,少數長輩仍 維持既有的農耕與狩獵採集習慣 ,但也隨脫離原有傳統飲食環境而持續變遷 中。而其生產飲食活動背後的觀念、倫理、禁忌、祭儀、傳說、技法等文化,
  59. 國家文化記憶 – 跨領域教學課程設計議題包 傳統食物文化與環境變遷 - 59 - #多元文化 ! 更是在現代社會狩獵採集資源受限規範和內涵不被重視的情形下,持續流失。

    這裡思考的重點是,布農族傳統社會飲食生產活動中的山林智慧、動植物生 命倫理所泛成的生活文化,應如何被重視和理解,減少異文化的歧視誤解與 衝突。 表 6 延伸思考議題 4 Q1. 以燻肉、老鼠湯為例,此並非是單個民族特有的飲食慣習,大多是 山的民族生活在那樣的環境 , 藉傳承下來的生活智慧所取得及保存 的食物資源,作法各有不同,也有其禁忌。其他國家對於這樣的傳 統飲食有何異同? Q2. 承上,我們可能會對異國此類傳統飲食存有異國風情的想像,然在 自己的國家中 , 對於狩獵或吃鼠肉的原住民卻往往有不文明的刻版 印象。在我們的田野訪談中,可食用的鼠類有十多種,皆各有其布 農名與特性,也在布農族傳統農耕社會中扮演維繫關係的特定作 用,然今因環境變遷,食用鼠的種類也越來越少。如何讓學生認識 學習,理解並尊重不同族群的傳統飲食習慣與文化? Q3. 從布農族傳統飲食文化的角度切入 , 如何看待王光祿打獵釋憲案? Q4. 原住民傳統狩獵在地知識與自然生態保育的關係? Q5. 從原住民傳統社會的狩獵活動演變為現今禁止的商業型捕獵的歷 史及社會成因為何? 【參考資料】 Ÿ Serafina Yang, 〈【山林與原民】山肉吃不吃?野生動物到餐桌之間 的文化漫談〉,健行筆記,2018/3/22。 Ÿ 「原民狩獵權爭議 王光祿釋憲案大事紀」,自由時報,2021/5/7」 https://news.ltn.com.tw/news/society/breakingnews/3524568 Ÿ 「王光祿狩獵釋憲案出爐,大法官:原住民仍只能採用 「自製獵槍」 且不得狩獵保育類動物」,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2021/5/7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50660 Ÿ 「原住民狩獵釋憲案僅部分違憲 王光祿仍需入獄服刑」,2021/5/7 公視晚間新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vaYfDAV_K4 Ÿ 「死之前都會狩獵,那就是我們的文化」專訪卑南族獵人潘志強, 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蕭紫菡報導,2021/5/25 https://e-info.org.tw/node/231259
  60. 國家文化記憶 – 跨領域教學課程設計議題包 傳統食物文化與環境變遷 - 60 - #多元文化 ! Ÿ

    邦卡兒‧海放南,「原住民族的生態智慧:以布農族為例」,環境 資訊中心,2008/8/27 https://e-info.org.tw/node/37011 Ÿ 林業試驗所林業經濟組研究員兼組長‧吳俊賢,〈原住民傳統生態 知 識 之 應 用 〉 , 林 業 研 究 專 訊 第 90 期 98 年 8 月 https://www.coa.gov.tw/ws.php?id=2507801 Ÿ 《臺灣原住民族環境智慧》,臺北市: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15/1 https://epb2.tnepb.gov.tw/tnepb_edu/upload/Case120141205094541.p df Ÿ 盧道杰,第十三章 在地知識與生態傳統知識,生物多樣性社經法規 篇,國立臺灣大學,2006 http://seed.agron.ntu.edu.tw/cbdcourse/13%20%20%A6b%A6a%AA %BE%C3%D1%BBP%A5%CD%BAA%B6%C7%B2%CE%AA%B E%C3%D1.pdf Ÿ 戴興盛、莊武龍和林祥偉, 〈國家野生動物保育體制、社經變遷與 原住民狩獵:制度互動之太魯閣族實證分析〉 , 《臺灣政治學刊》 , 第 15 卷, 第 2 期, 第 3-66 頁, 2011 年十二月 。 https://d1gsbux2n4qa31.cloudfront.net/tpsr.tw/s3fs-public/papers/15-2- 4.pdf Ÿ 拓拔斯‧塔瑪匹瑪,《最後的獵人》,晨星出版社,2012/10/12 Ÿ 盧道杰、吳雯菁,第十四章 文化多樣性與生物多樣性的互動與對話 — 原住民族傳統狩獵,生物多樣性社經法規篇,國立臺灣大學, 2006 http://seed.agron.ntu.edu.tw/cbdcourse/14%20%20%A4%E5%A4%C6 %A6h%BC%CB%A9%CA%BBP%A5%CD%AA%AB%A6h%BC% CB%A9%CA%AA%BA%A4%AC%B0%CA%BBP%B9%EF%B8% DC.pdf
  61. 國家文化記憶 – 跨領域教學課程設計議題包 傳統食物文化與環境變遷 - 61 - #多元文化 ! (三)

    傳統飲食智慧再現與紀錄 Pasikau 部落布農族山林傳統智慧與飲食文化,隨著一代代脫離原有山 林聚落生活的居住環境下,逐漸流失。然在這近 20 年的舊部落尋根及回家 重建運動,以及內本鹿 pasnanavan 十多年來的山林教育推動,讓內本鹿後裔 族人持續不間斷重回傳統領域長時間生活 ,透過生活實踐身體力行找回在山 林墾地生活的傳統智慧與文化。針對傳統飲食文化記憶的部份,我們也試著 與內本鹿人文工作室合作 , 除了透過訪問及記錄耆老再現記憶中處理保存食 物的方式、語言及對食物環境的看待之外,也藉由走進山林飲食活動課程的 設計,於 Mamahav 山胡椒學習基地(舊聚落)這樣的歷史空間場域,嘗試讓在 地學校及外界透過身體練習學習內本鹿歷史,及山林生活與傳統飲食文化。 1. Pasikau 部落原味記憶練習式_內本鹿古道巡禮 圖 56 Pasikau 部落原味記憶練習式_內本鹿古道巡禮 創作者:陳宥融@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NC 3.0 TW+ 圖為巴喜告部落族人 Dahu Takishusungan 胡榮茂帶領參與者在 mamahav 聚落講述在地視角的歷史經驗,藉由深入歷史現場讓參與者 跨進布農族的遷徙與內本鹿區域所積累的文化涵養中;用當地史觀來 認識環境的變遷-從殖民統治、事件與移住,來了解生活環境斷然的 崩解後,一代一代改變的味覺。以及面對所處環境,如何再嵌入植物 有靈、動物有靈,這種看待生命與價值的方式,那些早已存在於布農 傳承、存在於歲時、禁忌、倫理觀所建構的價值體系。 日常生活實際上牽動許多應用的能力,不同時代的飲食與生存記 憶的經歷,可以讓經驗有更多元的可能性。這次的活動透過部落族人
  62. 國家文化記憶 – 跨領域教學課程設計議題包 傳統食物文化與環境變遷 - 62 - #多元文化 ! 與長輩的帶領,更是能夠觀察到一個民族長期身體經驗所累積的人文

    記憶 , 這也是 Pasikau 部落原味記憶練習式試圖想要找回的一種基本能 力。 本段文字 撰寫者:陳宥融@國家文化記憶庫, CC BY 3.0 TW+ 2. Pasikau 部落原味記憶練習式_tipultangtang 玉米飯 圖 57 烹煮中的玉米飯 創作者:陳宥融@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NC 3.0 TW+ 圖 58 耆老分享玉米飯的記憶 創作者:陳宥融@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NC 3.0 TW+
  63. 國家文化記憶 – 跨領域教學課程設計議題包 傳統食物文化與環境變遷 - 63 - #多元文化 ! 圖

    59 耆老示範舂玉米粒 創作者:陳宥融@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NC 3.0 TW+ 原味記憶練習式活動為 Pasikau 部落進行以 tipultangtang 玉米飯為 主題的兩天一夜居山日常練習。 圖為巴喜告部落耆老 Kin Takishusungan Istanda 胡文華為參與者 講述自身關於玉米飯這道料理的記憶。並親自示範舂玉米、篩玉米、 吹皮膜、區別粉末顆粒等等曾經是日常現在卻是久違的身體記憶。 什麼是 tipultangtang? 這道料理是以前部落族人在小米短缺時,作為替代的主食之一, 稱玉米粒飯及玉米粉飯兩種。 當成熟的玉米全株莖葉已至乾枯後才進行採收,有的會整穗玉米 剝去苞葉曬乾儲存,也有人會保留苞葉反摺在尾端打結,懸吊於灶房 處燻乾保存。乾燥的玉米粒經由搗碎,區分出玉米粉與玉米角;玉米 粉煮出玉米粉飯、玉米角煮出玉米粒飯。吃法是各式各樣的,也會在 不同的時節去食用。有時候搭配碎花生一起煮,有時候搭配生豬肉一 起煮,或是跟野菜,比方光果龍葵或山萵苣等庭園會有的野生葉菜, 一起煮。煮的方式是將食材全部攪拌在一起,也由於經過一定時間的
  64. 國家文化記憶 – 跨領域教學課程設計議題包 傳統食物文化與環境變遷 - 64 - #多元文化 ! 攪拌,那融合在一起的味道是很和諧、卻也很獨特的,類似雜炊的吃

    法,不會另外配湯。 回復身體記憶中的 tipultangtang 日常飲食,實際上牽動許多生活的能力;在 tipultangtang 的記憶回 溯中,隨著長輩細膩的操作,每一個看似平凡的動作,包括轉動篩子、 推動穀物、吹去皮膜都有很多機巧在其中,若我們沒有經過選別分辨 的手法,直接去吹,我們要留下來的粉末就會被吹走。 tipultangtang 不是一個靜態的料理名詞,而是一個為了保留食物的 完整及原味而持續調整的動態過程,更是長期身體經驗所累積的人文 記憶。 本段文字 撰寫者:陳宥融@國家文化記憶庫, CC BY 3.0 TW+ 3. Pasikau 部落原味記憶練習式_林班便當 圖 60 林班便當體驗活動 創作者:陳宥融@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NC 3.0 TW+
  65. 國家文化記憶 – 跨領域教學課程設計議題包 傳統食物文化與環境變遷 - 65 - #多元文化 ! 圖

    61 林班便當 創作者:陳宥融@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NC 3.0 TW+ 圖為 Pasikau 部落原味記憶練習式活動中林班便當這項體驗 , 為了 再現林班時期一天工資最低 300 吃的便當只有飯和醬菜(或野菜)等 等時代變遷下空間與味覺記憶的走訪,再次於腦海銘刻著對每個時代 的認識,於感官領受著對前輩們生命經驗的感觸。工作團隊邀請了巴 喜告部落耆老 Ali Takisvilainan 邱青春來再現林班工作的伙食;為了讓 參與者更直觀地了解布農世界觀中與自然共處的情感連結,盛具與餐 具是部落族人 Dahu Takishusungan 胡榮茂利用當地素材,同時也是他 記憶中小時候裝水的竹筒來製作。 本段文字 撰寫者:陳宥融@國家文化記憶庫, CC BY 3.0 TW+ u 延伸思考 目前內本鹿 pasnanavan 及內本鹿人文工作室持續推動布農族山林文化 教育,也將傳統飲食文化納入課程,試著透過較長時間不間斷的上山生活實 踐文化內涵。然面對一代代習於現代飲食消費習慣,傳統飲食文化如何能回 到現代聚落的家庭日常生活中延續或納入部落學校長期教育養成 ,仍是主要 思考的重點。 表 7 延伸思考議題 4 Q1. 保存與延續山林傳統飲食文化不僅在維繫所在族群特有文化 , 也對 山林生態保育與傳統智慧利用起到平衡正向的作用 。 針對部落所在
  66. 國家文化記憶 – 跨領域教學課程設計議題包 傳統食物文化與環境變遷 - 66 - #多元文化 ! 的山林環境教育

    , 可如何從落實在地飲食文化的教育實踐面向來切 入? Q2. 山林傳統飲食文化所涉及的歷史、山林動植物、環境地形氣候、族 語地名等在地知識及觀念,是否可能對接學科知識教育? Q3. 如何讓家中長輩的飲食文化記憶為年輕一代所重視,並傳承? 【參考資料】 Ÿ 內本鹿 PASNANAVAN 網站 http://laipunuk.blogspot.com/ Ÿ 鄭漢文、胡金勝、胡琢偉,2016, 《布農族植物文化: 解開布農族植 物密碼》,臺東縣:臺東縣延平鄉桃源國民小學。 Ÿ 鄭漢文、胡金聖、胡琢偉、楊貽雯,2016,《布農族鳥類文化:解 開布農族鳥類的密碼》,臺東縣:臺東縣延平鄉桃源國民小學。 Ÿ 鄭漢文作 ,2019,《布農族的天象學: 天象、自然與布農 》,臺東 縣:臺東縣延平鄉桃源國民小學。
  67. 國家文化記憶 – 跨領域教學課程設計議題包 傳統食物文化與環境變遷 - 67 - #多元文化 ! 四、

    參考資料 (一) 圖片/影片來源 表 8 圖片/資料來源表 名稱 資料來源 1950-1980 年代 Kasavakan 部落食材記 憶地圖 /CC BY-NC 3.0 TW+/莊詠婷/ https://cmsdb.culture.tw/place/d628b0db-186e-4c5d-82aa- b6e4c145b6f3 1950-1980 年代 Kasavakan 部落溪流區 環境地圖 CC BY-NC 3.0 TW+/莊詠婷 https://cmsdb.culture.tw/place/d127d0f8-772e-4a1c-8b0f- c6cfa092a28f 1950-1980 年代 Kasavakan 部落海岸區 環境地圖 /CC BY-NC 3.0 TW+/莊詠婷 https://cmsdb.culture.tw/place/0de29714-9a4e-42bf-abc1- 77ddfe8715d1 Kasavakan 部落食材原 地_知本溪_傳統地名 dinanuman i ’eving /CC BY-NC 3.0 TW+/卓幸君/ https://cmsdb.culture.tw/place/0c6e7e9d-dd76-4937-92e7- eaae40419db0 Kasavakan(射馬干)部 落早期魚藤栽植區_傳 統地名 Dilis /CC BY-NC 3.0 TW+/卓幸君/ https://cmsdb.culture.tw/place/a1fdcb2e-b42d-4759-981b- 32fb5fce35e4 Kasavakan 部落食材原 地_漁撈區_傳統地名 Kanaluvang /CC BY-NC 3.0 TW+/卓幸君/ https://cmsdb.culture.tw/place/786456f5-8540-4e0d-8b08- ea60b8e86de9 Kasavakan 部落傳統飲 食記憶_刺蔥溪魚湯 siyaw a pinuwayan de tana’na cuk /CC BY-NC 3.0 TW+/卓幸君/ https://cmsdb.culture.tw/object/a47355c4-7955-4946-96d2- 2ae0344086ac Kasavakan 部落再現傳 統漁法紀實 _padawak(魚藤捕魚) /CC BY-NC 3.0 TW+/卓幸君/ https://cmsdb.culture.tw/event/e707fa14-6dc0-464d-bab3- 93ec03ed5ab2 Kasavakan 部落傳統漁 撈植物運用_臺灣魚藤 /CC BY-NC 3.0 TW+/卓幸君/ https://cmsdb.culture.tw/invisible/a20ee635-cf43-4a5f-9876- 17364502880a
  68. 國家文化記憶 – 跨領域教學課程設計議題包 傳統食物文化與環境變遷 - 68 - #多元文化 ! Kasavakan

    早期漁具_ 玻璃水鏡 pa’alruwangan /CC BY-NC 3.0 TW+/卓幸君/ https://cmsdb.culture.tw/object/3dd46125-2858-4322-86a8- bb64564a7b64 kasavakan 部落傳統漁 具_魚叉 tatusuk /CC BY-NC 3.0 TW+/卓幸君/ https://cmsdb.culture.tw/object/c1bbfc8e-a514-453e-823c- 920a23ba454b Kasavakan 部落傳統漁 具_蝦簍 surunung /CC BY-NC 3.0 TW+/卓幸君/ https://cmsdb.culture.tw/object/eb216c93-bc11-40df-86d4- f31d3d096f65 Kasavakan 部落傳統飲 食相關祭儀_祈雨祭 /CC BY-NC 3.0 TW+/卓幸君/ https://cmsdb.culture.tw/invisible/08558e3e-3956-4ad8-935d- 073cf151ca96 Kasavakan 部落傳統飲 食相關祭儀_semasap /CC BY-NC 3.0 TW+/卓幸君/ https://cmsdb.culture.tw/invisible/c0d861d0-1b67-4014-9885- 685130636331 Kasavakan 部落傳統飲 食相關祭儀_祭山水神 /CC BY-NC 3.0 TW+/卓幸君/ https://cmsdb.culture.tw/invisible/226f4e89-b940-400a-aff1- fef684b1a605 Kasavakan 部落傳統飲 食記憶_浪花蟹 visvis /CC BY-NC 3.0 TW+/卓幸君/ https://cmsdb.culture.tw/object/60dbe2aa-bc7f-40a2-b7e1- aad0edc5b1ef Kasavakan 部落食材捕 撈紀實_浪花蟹 visvis /CC BY-NC 3.0 TW+/卓幸君/ https://cmsdb.culture.tw/event/18d82a0a-2348-4b9e-8e3a- 56b497561a2d Kasavakan 部落海岸空 間傳說_祖先發祥地 「Ruvuwa’an」 /CC BY-NC 3.0 TW+/卓幸君/ https://cmsdb.culture.tw/place/b7fab18a-e6c9-4c94-9ba9- e7ae1076f46e Kasavakan 部落傳統飲 食相關祭儀_發祥地祭 祖 /CC BY-NC 3.0 TW+/卓幸君/ https://cmsdb.culture.tw/invisible/aeff2b34-fabb-4714-8443- c8549b563dd5 Kasavakan 部落飲食文 化記憶田野工作坊_傳 統漁撈活動 /CC BY-NC 3.0 TW+/卓幸君/ https://cmsdb.culture.tw/event/d9acdce0-3c7c-4248-8a13- 7ddbc41174d4
  69. 國家文化記憶 – 跨領域教學課程設計議題包 傳統食物文化與環境變遷 - 69 - #多元文化 ! Kasavakan

    部落原味記 憶練習式_浪花蟹 /CC BY-NC 3.0 TW+/卓幸君/ https://cmsdb.culture.tw/event/23efc48d-d3fe-42e5-b705- 6263b73996be Pasikau 巴喜告食物記 憶遷徙地圖 /CC BY-NC 3.0 TW+/莊詠婷/ https://cmsdb.culture.tw/place/3c66fce2-90e1-4aed-aaa5- 6c51f2517f52 Pasikau 巴喜告部落 1940-1970 年代食物地 圖 /CC BY-NC 3.0 TW+/莊詠婷/ https://cmsdb.culture.tw/place/f162251d-15bd-46ae-93b9- efe600971869 Pasikau 部落食材原地 _aluazhulpih(鬼鼠) /CC BY-NC 3.0 TW+/陳宥融/ https://cmsdb.culture.tw/place/f409f236-c1fa-4227-9b6c- 4f66cc39ffda Pasikau 部落食材原地 _inisul(小米田) /CC BY-NC 3.0 TW+/陳宥融/ https://cmsdb.culture.tw/place/92af1d28-b19a-44e7-b400- 2e7fe8672a2d Pasikau 部落傳統飲食 記憶_燻肉 mapaklang /CC BY-NC 3.0 TW+/陳宥融/ https://cmsdb.culture.tw/object/0d5cb427-3759-4d6b-a574- 7326eaae8f24 Pasikau 部落傳統飲食 記憶_老鼠湯 aluaz tu vuus /CC BY-NC 3.0 TW+/陳宥融/ https://cmsdb.culture.tw/object/60f238e0-f555-4c42-8447- c31f85b302f1 Pasikau 部落布農族傳 統狩獵與分享倫理 /CC BY-NC 3.0 TW+/陳宥融/ https://cmsdb.culture.tw/invisible/e72d3368-ddf3-4a43-b579- 6b53a5a7bd70 Pasikau 部落布農族的 狩獵文化與禁忌 /CC BY-NC 3.0 TW+/陳宥融/ https://cmsdb.culture.tw/invisible/ae073cb5-199b-4b23-a930- 34a52ce96ead Pasikau 部落布農族的 傳統陷阱_石板陷阱 (hatub) /CC BY-NC 3.0 TW+/莊詠婷/ https://cmsdb.culture.tw/invisible/20bd348a-4926-4bc8-a588- 54ceec3bd88f Pasikau 部落布農族的 傳統陷阱 _吊頸陷阱 器(ahu mushut) /CC BY-NC 3.0 TW+/莊詠婷/ https://cmsdb.culture.tw/invisible/4b1c97b0-3743-4f2f-809f- 334fb2f1caf2
  70. 國家文化記憶 – 跨領域教學課程設計議題包 傳統食物文化與環境變遷 - 70 - #多元文化 ! Pasikau

    部落布農族的 傳統陷阱_吊足陷阱器 (ahu Bantas) /CC BY-NC 3.0 TW+/莊詠婷/ https://cmsdb.culture.tw/invisible/ede47350-7a8c-47d5-bb61- 80d0faacc943 Pasikau 部落原味記憶 練習式_內本鹿古道巡 禮 /CC BY-NC 3.0 TW+/陳宥融/ https://cmsdb.culture.tw/event/44405b31-316b-4c05-9650- d1e36754a13d Pasikau 部落原味記憶 練習式_tipultangtang 玉米飯 /CC BY-NC 3.0 TW+/陳宥融/ https://cmsdb.culture.tw/event/757e116b-db9e-4eae-9e16- 2bc424b5d942 Pasikau 部落原味記憶 練習式_林班便當 /CC BY-NC 3.0 TW+/陳宥融/ https://cmsdb.culture.tw/event/5b193d25-3761-4ec5-b61c- f221566647c3 (二) 延伸閱讀 1. 趙川明主編,2001,《知本溪流域》,臺東市:臺東縣政府。 2. 林金德編著,2016, 《心知地名:Katratripulr 卡大地布部落文史紀錄》 , 臺東市:臺東縣原住民主體文化發展協會、臺東縣卡大地布文化發展協 會。 3. 劉曼儀, 《Kulumah‧內本鹿:尋根踏水回家路》 ,遠足文化,2017/1/25。 4. 作者:青木說三,譯者:張勝雄,《遙想當年臺灣:生活在先住民社會的一 個日本人警察官的紀錄》,財團法人東台灣研究會文化藝術基金會, 2020/5/8。 5. 《臺灣原住民族環境智慧》,臺北市: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15/1 6. 拓拔斯‧塔瑪匹瑪,《最後的獵人》,晨星出版社,2012/10/12 7. 鄭漢文、胡金勝、胡琢偉,2016,《布農族植物文化: 解開布農族植物密 碼》,臺東縣:臺東縣延平鄉桃源國民小學。 8. 鄭漢文、胡金聖、胡琢偉、楊貽雯,2016,《布農族鳥類文化:解開布 農族鳥類的密碼》,臺東縣:臺東縣延平鄉桃源國民小學。 9. 鄭漢文作 ,2019,《布農族的天象學: 天象、自然與布農 》,臺東縣: 臺東縣延平鄉桃源國民小學。
  71. 國家文化記憶 – 跨領域教學課程設計議題包 傳統食物文化與環境變遷 - 71 - #多元文化 ! (三)

    實地參訪場域 表 9 實地參訪場域表 場域名稱 場域資訊 知本溼地議題導覽 荒野保護協會臺東分會知本溼地小組 電話 (089)219-020 電郵 [email protected] 地址 (950)台東市長安街 46 號 服務時間 週一、三、四 09:00-17: 00 / 週二、五 13:30-21:00 Mamahav 山胡椒學習 基地 內本鹿人文工作室 台東縣延平鄉桃源村 11 鄰 182 號 FB: https://www.facebook.com/laipunuk/
  72. 國家文化記憶 – 跨領域教學課程設計議題包 傳統食物文化與環境變遷 - 72 - #多元文化 ! 國家文化記憶庫-跨領域教學課程設計議題包系列

    《傳統食物文化與環境變遷》 著 作 人 | 林慧珍 發 行 人 | 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出 版 年 月 | 中華民國 110 年 7 月初版 除另有標示及註記者外,本議題包之內容採 CC BY-NC 3.0 TW+ (CC 授權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3.0 臺灣及其後版本)授權釋出。 ※ 本 書 同 時 登 載 於 文 化 部 國 家 文 化 記 憶 庫 網 站 ※ 國 家 文 化 記 憶 庫 入 口 網 站 | https://memory.culture.tw/ 國家文化記憶庫 FB 粉絲團 | 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CulturalMemoryBa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