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grade to Pro — share decks privately, control downloads, hide ads and more …

議題包_從漢生病看醫療人權

yanyiyi
August 18, 2021

 議題包_從漢生病看醫療人權

議題包_從漢生病看醫療人權

yanyiyi

August 18, 2021
Tweet

More Decks by yanyiyi

Other Decks in Education

Transcript

  1. 國家文化記憶 – 跨領域教學課程設計議題包 從漢生病看醫療人權 - 1 - #人權教育! 關於 國家文化記憶庫議題包

    文化部推動國家文化記憶庫計畫是一個走入日常生活 ,尋找臺灣故事及原生 文化的行動,透過汲取源自不同世代、族群的多元價值,一起挖掘地方,收集充 滿溫度的故事,同時以數位科技導入創新,以打造文化銀行為目標,建構具備豐 富創作素材的文化記憶網站,展示多采多姿的臺灣印象,逐步累積並開放彰顯臺 灣特色的文化內容,紮根歷史,開展未來。 不僅只是記憶的保存,國家文化記憶庫更希望能夠透過教育推廣,讓文化記 憶重新回到土地,帶領臺灣的下一代看見家鄉、看見自己的特色。爰此,國家文 化記憶庫結合 108 新課綱綱領提出之 19 項重點議題,以國家文化記憶庫作為議 題探索的資料庫,從當代議題切入教育思維,擇選議題方向整理成議題包,系統 性將記憶庫素材轉譯整理成教學應用教材,成為教師在教案設計上的知識夥伴, 透過議題融入課程的方式,協助教師以議題為核心,深度轉化成具備跨領域、跨 環境之教案,翻轉教學與適性學習等多元學習模式,增添課程內容深度與厚度, 積累以在地文化知識為主體的教案內容,持續為臺灣文化教育扎根。
  2. 國家文化記憶 – 跨領域教學課程設計議題包 從漢生病看醫療人權 - 2 - #人權教育! 目錄 一、

    前言 ----------------------------------------------------------------------------------------------------- - 5 - 二、 議題架構 ----------------------------------------------------------------------------------------------- - 9 - 三、 議題內容與探討 ------------------------------------------------------------------------------------- - 11 - (一) 臺灣漢生病 --------------------------------------------------------------------------------------- - 11 - (二) 當代議題 ------------------------------------------------------------------------------------------ - 13 - 四、 參考資料 ---------------------------------------------------------------------------------------------- - 28 - (一) 圖片/影片來源 --------------------------------------------------------------------------------- - 28 - (二) 延伸閱讀 ------------------------------------------------------------------------------------------ - 29 - (三) 實地參訪場域 ------------------------------------------------------------------------------------ - 30 -
  3. 國家文化記憶 – 跨領域教學課程設計議題包 從漢生病看醫療人權 - 3 - #人權教育! 圖目錄 圖

    1 多年來,許多患者來樂生入院,在此落地生根。圖為七星舍花園- 5 - 圖 2 樂生院坐落於桃園、新莊交界,舊地名為「頂坡角」,位於縱貫 道路旁 ................................................................................................... - 6 - 圖 3 西元 1936 年 6 月的漢生病患大收容,從南端的屏東開始,沿著 鐵路收容臺灣西半部患者,共計 104 位患者被送入樂生院。 ... - 7 - 圖 4 漢生病醫療人權議題架構圖...........................................................- 10 - 圖 5 樂生是我們的家 ...............................................................................- 16 - 圖 7 孫理蓮宣教士籌建聖光兒童舍 ......................................................- 19 - 圖 8 孫理蓮宣教士成立教會工藝所 ......................................................- 19 - 圖 9 樂山園的戴仁壽醫師與馬嘉麗護理長紀念碑 .............................- 20 - 圖 10 樂生療養院孫雅各紀念館,二樓紀念戴仁壽醫生,兩位女性都 不見了 .................................................................................................- 20 - 圖 11 臺灣困苦病人的母親 1 ..................................................................- 21 - 圖 12 臺灣困苦病人的母親(右 2)2 .........................................................- 21 - 圖 13 孫理蓮宣教士為樂生院籌劃興建的院舍圖 ...............................- 23 - 圖 14 改建為平屋頂的兩層建築經生一舍 ............................................- 24 - 圖 15 專供軍人養病使用的房舍 .............................................................- 24 - 圖 16 女希望之家 ......................................................................................- 26 -
  4. 國家文化記憶 – 跨領域教學課程設計議題包 從漢生病看醫療人權 - 4 - #人權教育! 表目錄 表

    1 延伸思考議題 1 ................................................................................- 13 - 表 2 延伸思考議題 2 ................................................................................- 15 - 表 3 延伸思考議題 3 ................................................................................- 15 - 表 4 延伸思考議題 4 ................................................................................- 16 - 表 5 延伸思考議題 5 ................................................................................- 18 - 表 6 延伸思考議題 6 ................................................................................- 20 - 表 7 延伸思考議題 7 ................................................................................- 22 - 表 8 延伸思考議題 8 ................................................................................- 22 - 表 9 延伸思考議題 9 ................................................................................- 25 - 表 10 延伸思考議題 10 ............................................................................- 26 - 表 11 延伸思考議題 11 ............................................................................- 27 - 表 12 圖片/資料來源表 ...........................................................................- 28 - 表 13 實地參訪場域表 ............................................................................- 30 -
  5. 國家文化記憶 – 跨領域教學課程設計議題包 從漢生病看醫療人權 - 5 - #人權教育! 一、 前言

    翻看樂生療養院的歷史,可以看到當流行疾病在臺灣發生時,不同的信仰、 醫療研究、公共衛生政策、性別種族階級,與不同國家殖民角力的競合表演。而 這些議題,在現今全球化的醫病人權裡,仍然不斷出現,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 影響我們的生活。 建置於日據時期的樂生療養院,是臺灣早期收容漢生病患的機構。走進舊院 區,美麗雅緻的建築群落,安然矗立在綠意盎然的樹叢中,花影搖曳,大院溫和 沈默。 圖 1 多年來,許多患者來樂生入院,在此落地生根。圖為七星舍花園 本圖與圖說著作人採合理使用另行公益性轉載自樂生訪調小組 時光拉到西元 1930 年,「臺灣總督府癩病療養所樂生院」在新莊頂坡角落 成營運(現在的迴龍地區,新北市新莊區與桃園市龜山區交界之處)。雖然當時 漢生病的醫療方向爭議不斷 , 但由日本九州療養所轉派至臺灣管理樂生院的上川 豐,卻決定依照西元 1931 年日本公布的「癩預防法」,針對漢生病患實施絕對 的隔離政策:病患必須完成身份紀錄、入院時完全消毒、由指導員分配住處、只 許進不許出等等。
  6. 國家文化記憶 – 跨領域教學課程設計議題包 從漢生病看醫療人權 - 6 - #人權教育! 圖 2

    樂生院坐落於桃園、新莊交界,舊地名為「頂坡角」,位於縱貫道路旁 本圖與圖說著作人採合理使用另行公益性轉載自樂生訪調小組 為了滿足院民生活所需,園區內配有醫生、護理師、指導員,並有醫院、宿 舍、菜園、禮堂、神社、禮拜堂等空間。西元 1939 年,住院人數高達 680 人的 樂生院,既是診療疾病的醫院,安靜休養的療養中心,控管嚴密的隔離監獄,也 是以公權力強迫病患與外界斷絕聯繫的孤島社區,院民無奈地以院為家,與社會 永久隔離。 西元 1945 年國民政府接手樂生院,更名為「臺灣省立樂生療養院」,但仍 延續日據時期強制隔離的政策。然而,戰後政權轉移,不僅使療養院物資、醫藥 均顯匱乏,也在鬆散的管制下給了無法得到照顧與治療的病患脫逃的機會。西元 1949 年院務漸漸穩定,臺灣省痲瘋病預防規則於二月頒布,重申強制收容的政 策:地區警力變開始四處搜尋脫逃的病患,並依據戶籍調查,查訪收容新病患。 西元 1949-1952 年間,政府對漢生病患進行大搜捕。這個時期的火車總有一節貼 著紅紙的「癩病專車」,車廂裡都是漢生病患,火車到站再轉專車,運送車輛到 達樂生院必須進行全面消毒。每個在樂生院落腳的病患,都會拿到六塊床板、一 張草蓆、一條棉被、一頂蚊帳、兩個碗公、一雙筷子;東西拿齊了進宿舍,慢慢 學會放下家人、朋友、工作、與對未來的期望。
  7. 國家文化記憶 – 跨領域教學課程設計議題包 從漢生病看醫療人權 - 7 - #人權教育! 圖 3

    西元 1936 年 6 月的漢生病患大收容,從南端的屏東開始,沿著鐵路收容臺灣西半部患 者,共計 104 位患者被送入樂生院。 本圖與圖說著作人採合理使用另行公益性轉載自樂生訪調小組 西元 1953 年,特效藥 Dapsone (DDS)問世,漢生病有了解方。為了協助國 際社會理解臺灣漢生病患的生活狀況,孫理蓮師母寫了「愛在樂生」 (Loving the Lepers)一書,這本書可說是非常早期的漢生病患真實生活的狀況與醫療公衛的 紀錄,同時也說明了政府政策對於疾病預防與處理的影響,當時漢生病患既要面 對身體的不適與殘缺,也要面對惡劣的醫療環境與社會歧視。 由於美援衛生計畫與國際研究介入,臺灣對於漢生病患態度改變:西元 1962 年漢生病由強制隔離轉變爲門診治療。醫療政策的改變,使樂生院的漢生病患重 獲自由,可以返家或外出工作,但政府並沒有任何政策協助居民回歸舊日生活。 顏面、肢體的傷痕與殘缺,家人、鄉里的恐懼與歧視,時空、社會的空白與陌生, 使得許多院民選擇留在最熟悉的院區裡「以院作家」,彼此照顧、慢慢終老。 時移事往,西元 2002 年臺北捷運機廠選址迴龍,預計拆除樂生院。漢生病 患年輕時為了 「公共衛生」 強制隔離,年長時又為了 「國家建設」 歷經強迫拆遷。 2004 年,樂生院與院民再次從歷史底層探身而出,走上街頭抗爭,訴說醫療政 策、人權空間的複雜關係。
  8. 國家文化記憶 – 跨領域教學課程設計議題包 從漢生病看醫療人權 - 8 - #人權教育! 重新審視臺灣的漢生病患的處境與樂生院的規劃與興建,我們會發現,當醫 療政策的核心是保障公衛時,單一病患的絕對隔離,嚴格控制,遠比身而為人的

    權利更為重要。在醫療政策演變中匍匐前進的漢生病患,用生命見證了罹病、約 束、迫遷的窘境,提醒我們面對各種疾病時必須更加審慎關注於人權議題:生命 何價,如何評估? 當院民已然老去,是否能夠就地安養,實踐居住正義與長照安養?而作為疾 病隔離園區,樂生院的起造、維修與拆遷,不只是醫療政策的需求,也是面向全 球的文化宣告,用禁制約束展現了空間與政治結合的權力。我們是否可以拆解: 醫療,在醫治中隱含著信仰救贖與政治角力;療養,扣連凝視、管理與控制;而 樂生院的空間意義也在數位時代中,從被動收容、積極互助,轉化為與日韓病友 網路聯結,富含人權意義的醫療園區,甚至是普世人民共有的文化財產。 西元 2020 年迄今,全球都受到 COVID-19 的影響:城鎮封鎖、社交限制、 全面篩檢、國境關閉,甚至在自己國家內進行實名登記、疫苗施打排序等等。世 界衛生組織與世界各國不僅對於 COVID 的傳染途徑有所分歧,對於如何預防疾 病也有不同的想法 (比如英國的佛系抗疫,臺灣的 21 天隔離政策) 。這個狀況, 與當年各國對漢生病的原因與處置持不同意見非常相似 ,究竟要強制隔離還是只 要積極防治?對於病患我們願意理解體諒,或是肉搜獵巫?甚至在疫苗出現之後, 在家裡照顧年長者的外籍勞動者 ,在工廠 、馬路、 建設工地裡揮汗聚集的勞動者, 是否能夠優先施打疫苗? 期待「樂生療養院」相關的醫療人權問題,能夠在數位跨域的世代中,深化 我們對於疾病人權的思考,拓展未來的應對能力。
  9. 國家文化記憶 – 跨領域教學課程設計議題包 從漢生病看醫療人權 - 9 - #人權教育! 二、 議題架構

    本議題將以「臺灣的漢生病」漢生病患的醫療人權作為探討主題,並將此主 題區分為「認識臺灣的漢生病」以及「延伸思考」兩個面向。其中,「認識臺灣 的漢生病」再區分為「樂生療養院」與「樂生療養院居民」兩個分項,作為課綱 架構重點。 樂生療養院:藉著樂生療養院的規劃、興建、維修,與拆遷等歷史,帶出傳 染病有效治療的方式之一「疾病隔離」,醫療人員與醫療空間所展現的「空間權 利/權力」;並討論醫療,管制,人身資料,搜捕,戴口罩,打疫苗,公共衛生利 益與個人自由意志選擇。 樂生院居民 : 藉著樂生院居民的生命歷程 , 詢問生命價值計算的 「人權補償」 、 與長照 2.0 相關的 「安養權」 、以及年輕世代大聲疾呼的 「居住正義」等子議題。 當我們可以理解漢生病在臺灣所展現的各項議題之後 ,將可看見國際社會面 對漢生病的不同政策,與患病者在臺灣社會的困頓處境,同時具備「全球思考」 與「在地行動」的雙面故事。當他們與我們的生命連結,課程將可帶出更廣袤的 延伸思考,包括 「跨域的流行病研究與處理」 、 「數位時代的患病分享與培力」 、 「社區發展與古蹟再活化的競合」、「疾病的性別種族與階級」、甚至是關乎全 人發展與傷慟處理的「生老病死安然面對的生命教育」等延伸議題。 如此,擁有歷史多重面向的漢生病,將與全球新冠疫情相互對照擴充,讓我 們更加理解疾病、醫療、人權,所面對的困難議題,與更好的可能發展。
  10. 國家文化記憶 – 跨領域教學課程設計議題包 從漢生病看醫療人權 - 11 - #人權教育! 三、 議題內容與探討

    (一) 臺灣漢生病 受到不同公共衛生政策的影響,漢生病的醫療方向也有極大的變化:起 初為絕對隔離政策 , 病患一旦進入樂生院 ,就再也無法離開。 然而 ,西元 1953 年特效藥問世後,政策則轉變為居民可返家與外出工作。 1. 樂生療養院 西元 1930 年,「 臺灣總督府癩病療養所樂生院」在新莊頂坡角 落成營運 (現在的迴龍地區 , 新北市新莊區與桃園市龜山區交界之處) 。 (1) 疾病隔離 日本九州療養所轉派至臺灣管理樂生院的上川豐,決定依照西元 1931 年日本公布的「癩預防法」,對漢生病患實施絕對的隔離政策: 病患必須完成身份紀錄、入院時完全消毒、由指導員分配住處、只許 進不許出等等。為了滿足院民生活所需,園區內配有醫生、護理師、指 導員,並有醫院,宿舍,菜園,禮堂,神社,禮拜堂等空間。1939 年, 住院人數高達 680 人的樂生院,既是診療疾病的醫院,安靜休養的療 養中心,也是控管嚴密的隔離監獄。 (2) 空間權力/權利 西元 1945 年國民政府接手樂生院,更名為「臺灣省立樂生療養 院」 ,但仍延續日據時期強制隔離的政策。然而,戰後政權轉移,不僅 使療養院物資、醫藥均顯匱乏,也在鬆散的權力管制下,使病患有脫 逃的機會 。 1949 年院務漸漸穩定 , 臺灣省痲瘋病預防規則於二月頒布 , 重申強制收容的政策:地區警力變開始四處搜尋脫逃的病患,並依據 戶籍調查,查訪收容新病患。1949-1952 年間,政府對漢生病患進行大 搜捕,載運漢生病患的火車貼著「癩病專車」 ,火車到站再轉專車,運 送車輛到達樂生院必須進行全面消毒。搜捕,運送,火車的空間分隔 與管制,每個步驟都是空間權力的展現。
  11. 國家文化記憶 – 跨領域教學課程設計議題包 從漢生病看醫療人權 - 12 - #人權教育! 西元 1962

    年漢生病由強制隔離轉變爲門診治療,醫療政策的改變, 使樂生院的漢生病患重獲返家與工作的自由,但顏面、肢體的傷痕與 殘缺,卻引來恐懼與歧視,使得許多院民只能留在最熟悉的院區,順 服在空間裡「以院作家」,彼此照顧、慢慢終老。 2. 樂生療養院 不論是在西元 1931 年經由家人安排與地方舉報,或者是 1949- 1952 年由國民政府進行大搜捕而入院的病患,一旦入院,公權力就強 迫居民與外界斷絕聯繫。在孤島社區裡,樂生院民無奈地以院為家, 與社會永久隔離。 (1) 人權補償 失去的這段自由與生命,能夠用什麼紀念或補償?西元 2005 年, 「樂生保留自救會」 與 「臺灣人權促進會」等組成【漢生人權立法推動 聯盟】,推動「臺灣漢生人權保障條例草案」之立法。2008 年 7 月 18 日,立法院三讀通過《漢生人權保障及補償條例》 ,不僅承認政府政策 對漢生病患所造成的影響與傷害,也公開道歉,並制定補償辦法。 (2) 居住正義與安養權 西元 2002 年臺北捷運機廠選址迴龍,預計拆除樂生院。漢生病患 年輕時為了「公共衛生」強制隔離,年長時又為了「國家建設」歷經強 迫拆遷,這讓他們情何以堪?2020 年,為了興建「人權園區」,衛福 部與樂生院方要求居民離開,以便封閉舊院區房舍。強配拆遷的公告, 使終其一生居住於此的漢生病患/園區居民感到恐懼,不僅無法達到在 地安養,也遑論居住正義。
  12. 國家文化記憶 – 跨領域教學課程設計議題包 從漢生病看醫療人權 - 13 - #人權教育! (二) 當代議題

    了解臺灣過去處理漢生病與樂生療養院的興建歷史之後 ,我們將透過實 際參與,田野調查等經驗分享,觸發大家對於醫療人權議題的思考。 當代全球化與數位化的情境中,各國政治交鋒中,流行病傳播途徑與病 人獨立自主意識,國家治理工具的延伸與管制,染病與治病是否具有性別、 種族、階級的不平等性,以及最終,國家與全民是否具備安然面對生死的生 命教育與政策輔助? 1. 跨域的流行病研究與處理 (1) 跨域研究、專家建議、各國發展 西元 1923 年的在法國舉辦的第三次國際癩病會議,主要討論癩病 應如何治療。會議決議多元:包括,癩病隔離是有效的做法,但應該考 量人道;隔離場所的選擇應視病程、環境,與國家決定,同時考量家 庭,診療所,療養院等地的隔離;癩病與病患環境與衛生間相關,所以 要注重人民衛生教育,營養充分,生活改善。遺憾的是,最終日本政府 採取嚴格的隔離政策,不僅使得臺灣癩病患者失去個人認同,失去家 庭,甚至失去人權過著被監禁的一生;整體社會也缺乏了從周邊環境 改善,人民的衛生教育也無法提升,使整體進步的一大契機。犧牲一 小群人,並沒有使更多人得到益處,反而因為讓疾病待在陰暗的角落, 而錯失了全體進步的機會。 表 1 延伸思考議題 1 Q1. 在 COVID-19 全球傳播疫情嚴峻的時刻,WHO 也有跟臺灣截然 不同的建議,請問全球化年代中,當我們可以掌握各種不同訊息 時,不同國家因應相同疾病所採用的應對模式,可能會對我們的 社會與民眾產生哪些可能的影響?疾病得到控制,整體社會的公 共衛生政策卻因為沒有挑戰,是否可能停滯不前,錯失進步機 會?遇到這種狀況,我們可以如何跨域參考其他國家的政策進行 調整?
  13. 國家文化記憶 – 跨領域教學課程設計議題包 從漢生病看醫療人權 - 14 - #人權教育! 【參考資料】 Ÿ

    新冠疫情:如何判斷哪些國家的應對措施做得更好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science-54433688 Ÿ 遠距教學的未來想像:減少上課時間、增加自主學習與運動時間, 是否對學生更有益?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52587 (2) 國家公權與病患人權 西元 1860 年 , Gerhard H. Armauer Hansen 進入 Lungegaard Hospital 研究,懷疑癩病是由微生物造成的傳染性疾病,當時癩病在夏威夷擴 散,造成歐美國家關切,並於 1897 年於柏林舉行癩病會議,30 多位國 家代表取得初步共識,同意 Hansen 認為癩病為桿菌造成,並依其建議 進行患者個人資料之強制登記、癩病混合隔離1等措施,以控制癩病。 西元 1931 年,日本公布的「癩預防法」,也要求對漢生病患實施絕對 的隔離政策:病患必須登記完整的身份紀錄。1949-1952 年,國民政府 亦根據病患求診與住院治療之紀錄,進行大搜捕而找到更多病患、強 迫入院2。 西元 2020 年,全球受到 COVID-19 的影響,WHO 召開國際會議 , 建議國際自行處理。臺灣政府決定封城,針對來臺旅客進行強制登記, 自主隔離,有症狀者則必須強制檢疫隔離,並由政府補助隔離金。2021 年 5 月臺灣疫情爆發 , 政府更在不同媒體中公佈疫情調查與染病足跡 ; 甚至在 5 月底開始實施「實聯制」,也就是必須將個人出入各種場所 的資料上傳到指揮中心。 1 指義務(強制),授權(許可)兩種隔離模式,以當時挪威的狀況,公立收容所僅收容流浪病患,以及 重症,或貧困無法就醫者。其餘病患可依照不同並行,早期診斷與治療,並且設置兒童之家照顧未感染兒 童,在家隔離。若不經檢驗,全部強制隔離,就是監禁本位,將病人當成犯人,實不可取(青木大勇, 1924) 2 根據范燕秋(2008):從樂生院的運作方式,確實可見全控機構的許多特點。首先,患者入院經過 核准 過程(admission procedures),這至少包括消毒、指導規定、分派住所,以及 個人身分紀錄如近身照相、戶 口或身家紀錄等,57 目的在使新入院者「修整」為 符合機構行政及例行運作的「客體」,並藉此削減個 人先前的多種自我身分,使 其可能轉變成為院內新的分類成員。
  14. 國家文化記憶 – 跨領域教學課程設計議題包 從漢生病看醫療人權 - 15 - #人權教育! 表 2

    延伸思考議題 2 Q1. 請問,以強制登記隔離、實聯制等方式處理流行病的時候,是否 與人權相互衝突?國家可以介入到哪個階段,個人又可以主張到 什麼程度?為什麼? 【參考資料】 Ÿ 古老的疾病,文明的隱喻:樂生療養院「以院作家」的癩病人生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20504/3832085 Ÿ 戰後大搜捕:搭上「癩病專車」那一天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20504/3856587 Ÿ 兼顧個資保護與疫調需求,指揮中心公布「實聯制措施指引」 https://www.cdc.gov.tw/Bulletin/Detail/h4JHDHTxkceidB1NzV9EKA ?typeid=9 2. 數位時代的患病分享與培力 (1) 以院為家 樂生療養院門口的石碑寫著「以院作家,大德曰生」3,其中「以 院作家」的這個家,是病患因為疾病被原生家庭送來,一生被隔離的 處所。是沒有辦法有子女與自己共享生活的,是生活空間與環境受限 又有規訓與管制的,院區內要點名,外出要申請,生病的身體變成犯 罪的身體。而這些獨特的經驗也透過志工的努力,翻譯並拍攝影片放 於網路空間中,讓更多人聽到他們的聲音。靜默無聲轉換為遍地發聲, 常常是數位時代的能量來源。 表 3 延伸思考議題 3 Q1. 請問「以院作家」的這個「家」,在臺灣樂生療養院中,是透過 什麼經驗(患者共同照顧彼此,協助,分工合作中活下來),成 為病患居民不願意/無法離開的「家」?而這份經驗又可以如何與 我們自身的家庭經驗或是其他地方的病患經驗連結,展現更多元 的面向? 3 1947 年,吳文龍題碑「以院作家 大德曰生」,意指:天地最大的美德是孕育生命,期待院區聚落,生 生不息。參見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107000023421&IndexCode=MOCCOLLECTIONS
  15. 國家文化記憶 – 跨領域教學課程設計議題包 從漢生病看醫療人權 - 16 - #人權教育! 【參考資料】 Ÿ

    被遺忘的角落-樂生院 走出院外是否陽光普照?《消失的祕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K_ZghtNCpA Ÿ 日本漢生病患家屬「隔離政策」國賠勝訴,安倍:國家不會再上 訴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21823 Ÿ 吳文龍題樂生院碑拓本 http://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107000023421&IndexCode =MOCCOLLECTIONS 圖 5 樂生是我們的家 創作者: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NC 3.0 TW+ (2) 數位聯繫與培力 西元 2020 年,臺灣衛生福利部與師範大學合辦「樂生 90 週年紀 念國際工作坊」,網路連線日本漢生病資料館西浦直子分享「開啟/展 示-邁向無法預見康復者的世代而仍承受漢生病問題的時代」,讓我們 更多體會到漢生病患從入院到現在的生命感受,也在下午由律師久保 井攝分享如何透過網路聯繫,協助韓國小鹿島、臺灣樂生院民赴日求 償的經驗。 表 4 延伸思考議題 4 Q1. 數位時代中,網際網路串連起病患,使得跨域、跨時代的生命經 驗與社會抗爭得以可能。我們應該如何使用數位資源,豐富並充 沛我們生命的力量,聯繫轉化面對的問題? 【參考資料】
  16. 國家文化記憶 – 跨領域教學課程設計議題包 從漢生病看醫療人權 - 17 - #人權教育! Ÿ 樂生

    90 週年 學者盼省思醫療人權及防疫恐懼 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010230127.aspx Ÿ 漢生病患人權國際交流座談會 https://hansen.culture.tw/home/zh-tw/documentary/649837 Ÿ 樂生.IDEA.Taiwan-Go to India-2008 國際理想,世界漢生大會 報告 https://hre.pro.edu.tw/society/3615 3. 社區發展與古蹟再活化的競合 (1) 社區的歷史意義 宮崎駿導演曾在西元 2016 年「痲瘋病的歷史 人類的遺產」國際 研討會上發表演講,提到他長期以來與漢生病康復者的交流,以及這 些生命經驗對他拍攝 「魔法公主」 的影響4。許多人知道, 「魔法公主」 與「神隱少女」,皆有部分場景取自位於日本的國立療養所多摩全生 園漢生病院。多摩全生園,是日本強制收容漢生病患的地點,由於絕 大多數病人入院後終身無法離開,所以別名為「山的監獄」 。 「魔法公 主」的阿席達卡,與邪神作戰後被刻上永恆的印記,纏著繃帶在冶煉 廠勞動,隱喻漢生病患在苦難中頑強生存的象徵;而 「神隱少女」的千 尋受到行動限制沒有自由,在人群之外的湯屋裡隔離,失去本名,無 法擁有在社會生存的權利,這也都是當時漢生病患在日本所受的對待 5。 西元 2001 年,日本政府確認對漢生病患進行國家賠償,原本受到 隔離的病患爭取到「在園保障」的承諾。目前,在東村山市的支持下, 全生園入居者自治會的齊心努力,入院療養者在廣闊的土地上栽種大 片的樹林,希望讓人們在園區內茂盛美麗的櫻花道與綠地上盡情沈思 人權相關的問題。相對於此,臺灣漢生院卻因為捷運開通而部分拆除, 讓我們失去了某些觀看歷史的可能位置。 4 參見宮崎駿(2014)全生園的燈火 http://happylosheng.blogspot.com/2013/07/blog-post_26.html 5 參見宮崎駿(2016),「不能馬馬虎虎地活著—來自痲瘋病康復者的啟示」 https://www.nippon.com/hk/features/c00723/?pnum=4
  17. 國家文化記憶 – 跨領域教學課程設計議題包 從漢生病看醫療人權 - 18 - #人權教育! 表 5

    延伸思考議題 5 Q1. 「樂生院或是捷運新莊線」?「古蹟保存或是都市發展」?過去 我們經常這樣思考環境保存與都市發展的問題,彷彿古蹟與開發 是兩個無法共榮的對立面。然而古蹟往往具體而微地訴說歷史, 並展現特殊的文化意義。我們可以如何展現/打造歷史建築與空間 的意義,使他們不僅富國樂民,更成為世界的寶藏? Q2 樂生院中充滿著各種饒富興味的建築群落,比如王字型醫療大 樓、平安舍、蓬萊舍、嘉義舍、玉山舍、天主堂、精舍、貞德 舍、經生一舍等等不同的空間配置。請問從這些命名,能夠讀到 什麼歷史掌故或是空間的權利嗎?若我們希望以樂生院的空間敘 說某一段歷史,我們可以怎麼進行? Q3 當公園與博物館不只是休憩地點與文物展現的場所,而更是生命 與歷史交會的場景時,我們應該如何進行設計,以帶出不同族群 的生命、記憶、歷史、並讓我們重新思考社區的意義與歷史的價 值? 【參考資料】 Ÿ 歷史建築和都市發展能夠並存嗎? https://storystudio.tw/article/gushi/antwerp-cultural-assets-preservation/ Ÿ 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 https://twh.boch.gov.tw/taiwan/intro.aspx?id=14&lang=zh_tw Ÿ 新世紀中的孤獨身影──當文資保存遇上都市更新 https://link.medium.com/0odr7Vj2uhb 4. 疾病的性別種族與階級 (1) 醫療中的性別忽視 在 臺 灣 漢 生 病 的 歷 史 中 總 會 提 到 戴 仁 壽 醫 師 ( Dr. George Gushue Taylor,痲瘋病之父),卻未必會提到與他同樣重要的兩位女 性:馬嘉麗(Margery Miller Taylor)與孫理蓮(Lillian R.Dickson 痲瘋 病人之母)。 馬嘉麗與孫理蓮兩位都是終身奉獻給臺灣的基督徒,她們以穩定 的信仰與堅強的人格,協助臺灣苦難患病的眾人:馬嘉麗護理長與戴 仁壽醫生不僅在樂生院治療漢生病患,並創建協助病患融入社會的樂 山園;孫理蓮宣教士則創立臺灣第一間立案的社福機構「基督教芥菜
  18. 國家文化記憶 – 跨領域教學課程設計議題包 從漢生病看醫療人權 - 19 - #人權教育! 種會」,不僅為樂生院中兒時染疫的孩子設立「聖光兒童舍」,亦於 1953

    年返美募款建立樂生院的「職業治療室」(Occupational Therapy Room),以職能治療的概念,提供男女病患雕刻紡織等工作。 圖 6 孫理蓮宣教士籌建聖光兒童舍 創作者: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NC 3.0 TW+ 圖 7 孫理蓮宣教士成立教會工藝所 創作者: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NC 3.0 TW+ 馬嘉麗與孫理蓮兩位女士,不僅醫治院民的身體疾患,也舒緩院 民的痛苦情緒。然而,醫療歷史中穩定守護著病患的這兩位女性卻消 失得無影無蹤:瑪嘉麗護理長是臺灣困苦人的母親,但與先生戴仁壽 醫師共同的墓碑上只淡淡刻著「誌念故醫學博士戴仁壽暨夫人」,諾 大的石碑上連完整的名字都沒有,相反的,每年 4 月 23 日卻是戴仁
  19. 國家文化記憶 – 跨領域教學課程設計議題包 從漢生病看醫療人權 - 20 - #人權教育! 壽醫生紀念日;此外,一生奉獻給漢生病患的孫理蓮宣教士,雖被暱 稱為

    「漢生病患的媽媽」 ,並在樂生院中規劃籌建許多院舍,但也不像 她的先生孫雅各醫師一般,在園區中擁有一幢紀念館。 圖 8 樂山園的戴仁壽醫師與馬嘉麗護理長紀念碑 創作者: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NC 3.0 TW+ 圖 9 樂生療養院孫雅各紀念館,二樓紀念戴仁壽醫生,兩位女性都不見了 創作者: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NC 3.0 TW+ 表 6 延伸思考議題 6 Q1. 如果我們希望重新建立屬於女性的樂生歷史,我們可以怎麼做?
  20. 國家文化記憶 – 跨領域教學課程設計議題包 從漢生病看醫療人權 - 21 - #人權教育! 【參考資料】 Ÿ

    臺灣困苦病人的母親 ——瑪嘉麗(Margery Miller Taylor)宣教士 https://www.nsocws.tw/%E7%91%AA%E5%98%89%E9%BA%97/ Ÿ 〈境遇好壞是主所定〉:漢生病、樂生院與孫理蓮 https://www.cosmiccare.org/Magazine/Detail/8ccde34d-315b-4cf5- 93dc-73ac03d1bc9b 圖 10 臺灣困苦病人的母親 1 台灣基督徒女性靈修協會/ https://www.nsocws.tw/瑪嘉麗(著作人採合理使用另行公益性轉載) 圖 11 臺灣困苦病人的母親(右 2)2 創作者: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NC 3.0 TW+
  21. 國家文化記憶 – 跨領域教學課程設計議題包 從漢生病看醫療人權 - 22 - #人權教育! 表 7

    延伸思考議題 7 Q1. 瑪嘉麗被稱為困苦病人的母親,孫理蓮被稱為漢生病患的媽媽, 為什麼這兩位具有護理專業,並協助病患身體醫治,心靈舒緩, 建設院舍的女性,都被賦予了「媽媽」的形象? 【參考資料】 Ÿ 孫理蓮 https://bdcconline.net/zh-hant/stories/sun-lilian Ÿ 1954 年 4 月 23 日,臺灣痲瘋病救濟之父-戴仁壽醫師紀念日 https://www.gjtaiwan.com/new/?p=28859 西元 1957 年,孫理蓮籌款設立「希望之家」。當時漢生病已可治 療, 「希望之家」 顯明病患痊癒後回歸家庭與正常生活的期盼。當時希 望之家有男女各一幢,原先是病患回家前的暫棲之處,1960 年代中期 之後則提供給院民的子女院內居住,並讓父母定時探望子女,讓無法 回家的病患也能安居穩定。孫理蓮女士為臺灣醫療網與社會救助所做 的事情非常多:不僅在樂生院區中興建許多院舍,協助病患建立生活 自理能力,紓解心中鬱悶;也為臺灣的烏腳病患,原住民,失親兒童對 外募款,改善他們的生活。 表 8 延伸思考議題 8 Q1. 如何製作孫理蓮宣教士的臺灣行腳地圖,看出她堅忍不懈的犧牲 奉獻與臺灣社會福利發展的關係?
  22. 國家文化記憶 – 跨領域教學課程設計議題包 從漢生病看醫療人權 - 23 - #人權教育! 圖 12

    孫理蓮宣教士為樂生院籌劃興建的院舍圖 創作者: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NC 3.0 TW+ 【參考資料】 Ÿ 愛在樂生: 一位母親歷經艱難, 照顧一千個絕望病人的故事 Loving the Lepers 孫理蓮 / 財團法人基督教宇宙光全人關懷機 / 2016/12/16 (2) 就醫中的種族與階級 雖然在病毒前似乎應該是人人平等的。然而,我們的社會階級、 職業、種族,總是影響我們就醫的權利。樂生院裡就有數種不同的院 舍分類方法:女性專屬的貞德舍,孩童專屬的兒童舍,以及由國軍退 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員會與美援經費共同支付籌建,於 1954 年落成, 軍人專屬的經生一舍,西元 1957 年的經生二舍,1959 年的經生三舍 等等。
  23. 國家文化記憶 – 跨領域教學課程設計議題包 從漢生病看醫療人權 - 24 - #人權教育! 圖 13

    改建為平屋頂的兩層建築經生一舍 創作者: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NC 3.0 TW+ 圖 14 專供軍人養病使用的房舍 創作者: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NC 3.0 TW+ 同樣的,COVID-19 在美國帶來巨大的影響,然而總人數不及白人 的拉丁裔與非裔居民,死亡人數與死亡率卻高站第一,第二。是因為 冠狀病毒比較容易傷害拉丁裔與非裔居民嗎?如果仔細研究統計報告, 將會發現這是跟不同種族之間的教育與工作機會直接相關的:拉丁裔 與非裔民眾多為城市中藍領階級,沒有辦法在家上班(work from home, WFH),以至於更可能在工作中染疫。
  24. 國家文化記憶 – 跨領域教學課程設計議題包 從漢生病看醫療人權 - 25 - #人權教育! 目前,臺灣應對 COVID-19

    的主要方式之一為疫苗注射,在政府 公佈的十類優先名單中,居家照顧工人不在其列:超過 85 歲的年長者 雖然可以優先注射,但在他們身旁負擔照顧責任,經常推著輪椅進出 醫院的家庭外籍看護員,卻無法同時注射疫苗。這正是在美國所見的, 某些特殊族群因為種族/工作,有更多與陌生人或特殊環境的接觸,卻 無法得到較早的完善保障。 表 9 延伸思考議題 9 Q1. 疾病侵害每個人,但疾病可能侵害特殊的種族與階級更多,請問 你是否同意這種說法?與種族、階級相互關聯的醫病關係,是否 有可能改變? Q2 在疫苗缺稀時,如果必須排出優先的施打順序,請問應如何排 序?您的考慮是什麼?為什麼呢? 【參考資料】 Ÿ 新冠疫情:BBC 全球調查顯示世界貧富不均加深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54113945 Ÿ 疫苗施打第七類更新 https://www.foodnext.net/news/newstrack/paper/5616594063 Ÿ 疫苗最新接種順序一次看 https://newtalk.tw/news/view/2021-06-22/592749 Ÿ 皇室也得排隊 見日本打疫苗順序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10614001336- 260405?chdtv 5. 生老病死安然面對的生命教育 (1) 苦難中的生命教育 經常在日本國立療養所多摩全生園漢生病院散步思索的宮崎駿寫 道: 「沉默之中,漢生病以及要面對它的人們的紀錄,一字一句地攤在 我們眼前;其中有著人類最為高貴的情操,也有社會最愚蠢的一面。 看到這些紀錄,與其說被走過這段歷史的人們所打動,不如說內心被 他們生存的樣貌留下了印記──在這般苦難之中,他們卻能不忘歡喜和
  25. 國家文化記憶 – 跨領域教學課程設計議題包 從漢生病看醫療人權 - 26 - #人權教育! 笑容。對渾渾噩噩的眾生來說,恐怕沒有像全生園這樣,可以把超脫 苦難的生命看得透徹的地方了。」

    樂生療養院也有一幢古老的院舍「女希望之家」,這是西元 1954 年孫理蓮宣教士募款籌建的半途之家。2014 年,這幢建築內舉辦了 「寒 森歲月,不屈人生:樂生裡的生命故事特展」 ,藉著樂生院民的故事與 生活用品,具體展現了漢生病患的生命紋理。裡相較於人類短暫的生 命,建築空間與生活雜貨的渲染力不僅更為長遠,也在觸摸與沈浸中, 提供更主動的體驗性,使我們在漫步的過程裡窺見歷史的移動,也能 夠在沉思中閱讀他人的故事。 圖 15 女希望之家 創作者:全國教師會@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NC 3.0 TW+ 表 10 延伸思考議題 10 Q1. 公園與博物館不只是休憩地點與文物展現的場所,而更是生命與 歷史交會的場景時,我們應該如何進行設計,以帶出不同族群的 生命記憶與歷史材料? Q2 建築空間除了與文字圖像相互加乘外,還可以使用什麼其他的素 材,帶領我們回到歷史特殊的時刻? Q3 與生命場景的空間設計,會帶出什麼樣的體會與學習?從居民的 生命、家庭記憶、醫療歷史、環境設計,甚至是公衛、文史、藝 術、社區、人權等等議題,能夠生長出什麼獨特的力量? 【參考資料】 Ÿ 身障者之再現與發聲:論「樂生博物故事館」之展示建構
  26. 國家文化記憶 – 跨領域教學課程設計議題包 從漢生病看醫療人權 - 27 - #人權教育! https://cmsdb.culture.tw/object/E5990F2F-FDF2-4560-B3D5- 18C19886FF4C

    Ÿ 保留運動之後 重構記憶中的樂生 https://museums.moc.gov.tw/Notice/NewsDetail/f52feb05-4089-493b- 9fc8-ef78dc2353bd Ÿ 樂生社區學校 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10/t801/02-1.htm (2) 苦難中的生命教育 在漢生病的醫療歷史中,來自信仰的力量不可或缺。不論是馬偕 醫生,戴仁壽醫生,瑪嘉麗護理長,孫理蓮宣教士,都是擁有信仰的實 踐者。他們對病患提供的不僅是身體的醫治,也是心的療癒。過去,漢 生病患被視為不潔,他們需要得到醫治,才可能回到自己的家與人群 之中。 表 11 延伸思考議題 11 Q1. 他們何以能夠離開自己的家鄉,終身落腳臺灣,為上千名漢生病 患服務?甚至創立樂生園、芥菜種會? Q2 在疫情的慌亂與焦慮中,我們的心也需要療癒,需要「回家」, 找到安息之處。所有的疾病都與醫治有關,科學知識帶來身體的 醫治,信仰帶來的心療癒,請問,這兩者是否彼此相合?兩間的 關係又有哪些?
  27. 國家文化記憶 – 跨領域教學課程設計議題包 從漢生病看醫療人權 - 28 - #人權教育! 四、 參考資料

    (一) 圖片/影片來源 表 12 圖片/資料來源表 名稱 資料來源 樂生是我們的家 樂生是我們的家。授權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用 CC 姓名 標示-非商業性 3.0 臺灣及其後版本(CC BY-NC 3.0 TW +)。來 源:https://cmsdb.culture.tw/event/72056A3D-28B0-4668-A221- E3B90942561F。 樂生療養院舊兒童舍 A-c-3_23。授權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 商業性 3.0 臺灣及其後版本(CC BY-NC 3.0 TW +)。來源: https://cmsdb.culture.tw/place/D349E4B9-4001-4D4D-8981- B4AA2CF9FD63。 樂生療養院教會工藝 所(基督教職業治療 室) A-c-3_24。授權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 商業性 3.0 臺灣及其後版本(CC BY-NC 3.0 TW +)。來源: https://cmsdb.culture.tw/place/CD556003-0C18-46EC-9D1D- 2F724FEDD2AD。 樂山園戴仁壽既夫人 記念碑 (樂山園戴仁壽醫師 與馬嘉麗護理長紀念 碑) A-c-4_19-2。授權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用 CC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3.0 臺灣及其後版本(CC BY-NC 3.0 TW +)。來源: https://cmsdb.culture.tw/place/268ED278-9AB4-4F73-9C06- 3EF46A0A80CB。 樂生療養院孫雅各醫 師紀念館 A-c-3_26。授權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 商業性 3.0 臺灣及其後版本(CC BY-NC 3.0 TW +)。來源: https://cmsdb.culture.tw/place/C67E1CA2-72DC-4023-8895- F768FD1819CE。 戴仁壽醫生與孫理蓮 牧師娘 (孫理蓮宣教士與戴 仁壽醫師) B-a-4_24。授權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 商業性 3.0 臺灣及其後版本(CC BY-NC 3.0 TW +)。來源: https://cmsdb.culture.tw/event/755247FD-5C91-4B25-9D04- 86685C59F27A。 孫牧師娘當年為漢生 病會友所建之建物之 相關位置圖 A-c-3_27。授權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 商業性 3.0 臺灣及其後版本(CC BY-NC 3.0 TW +)。來源: https://cmsdb.culture.tw/place/0B50EF12-DE64-4C49-9EBC- 8A25C09F19FB。
  28. 國家文化記憶 – 跨領域教學課程設計議題包 從漢生病看醫療人權 - 29 - #人權教育! (孫理蓮宣教士為樂 生院籌劃興建的院舍

    圖) 樂生療養院退役軍人 病舍 (改建後為平屋頂的 兩層建築經生一舍) A-c-3_8。授權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眾領域標章(PDM)。 來源:https://cmsdb.culture.tw/place/A5F4DE0A-1333-4363- 9F79-0D21B12F88BE。 樂生療養院軍患病房 (專供軍人養病使用 的房舍) A-c-3_44。授權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眾領域標章 (PDM)。來源:https://cmsdb.culture.tw/place/DDFB5B4F-214C- 41BE-B271-72BDB5750546。 女希望之家 FQ0320。授權人:全國教師會。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3.0 臺灣及其後版本(CC BY-NC 3.0 TW +)。來源: https://cmsdb.culture.tw/place/DAF9581B-EF36-49C4-BEA9- 6D7D4F97AF2C。 (二) 延伸閱讀 1. 【16 釐米膠卷】被誤解的痲瘋病...回顧「樂生療養院」歷史傷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wqVvi9Qwu4 2. 李貞德,2005,<從師母到女宣—孫理蓮在戰後臺灣的醫療傳道經驗>, <<新史學>>,16(2):95-151 3. 范燕秋,2008, <癩病療養所與患者身分的建構: 日治時代臺灣的癩病社 會史>,<<臺灣史研究>>,15(4):87-120 4. 宮崎駿,2002.04.20,朝日新聞,全生園的燈火 http://happylosheng.blogspot.com/2013/07/blog-post_26.html#more 5. 孫理蓮,2016,愛在樂生:一位母親歷經艱難,照顧一千個絕望病人的 故事。臺北:宇宙光出版社 6. 國家文化資產網,新莊樂生療養院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historicalBuilding/200909070000 01 7. 隔離與回歸:臺灣漢生病醫療人權歷史記憶庫,國家文化記憶庫計畫補 助 https://hansen.culture.tw/home/zh-tw 8. 梁妃儀、陳怡霈、蔡篤堅主編,2008,漢生病照顧者人物傳 ,臺北:行 政院衛生署出版
  29. 國家文化記憶 – 跨領域教學課程設計議題包 從漢生病看醫療人權 - 30 - #人權教育! 9. 漢生病醫療的歷史沿革

    https://hansen.culture.tw/home/zh-tw/history%20 10. 漢生病病患人權保障及補償條例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L0020143 11. 樂生療養院口述歷史小組,2011,樂生:頂坡角一四五號的人們,臺灣: 樂生療養院口述歷史小組出版 (三) 實地參訪場域 表 13 實地參訪場域表 場域名稱 場域資訊 臺灣樂生療養院 新北市新莊區中正路,可與「快樂.樂生」社群聯繫導覽 https://www.facebook.com/happylosheng 臺灣樂山教養院(樂山園) 新北市八里區 https://www.happymount.org.tw 樂山教養院(樂山園)是由戴仁壽醫師專門為漢生病患創建的園區,原 本是希望讓漢生病患能夠擁有足夠的活動空間進行治療 、復健、與生活, 然而創建時受到當地民眾的排擠,雙方對峙非常緊張。建議可以到此處 進行教學,親身感受病患就算已經安置在偏僻的場所,也有反對聲浪的 歧視。 臺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 727 臺南縣北門鄉永隆村 27 號 http://www.blackfoot.org.tw/index.html 烏腳病起初發生時由於臺灣公共衛生知識不足,並不知道真正原因是飲 水含砷過量。由於病患四肢與手腳末梢會變為紫黑色甚至精神失常,家 人鄰居有時會因害怕而將其送往(棄置)在烏腳病治療醫院。當時的醫 院,除了治療病患,協助病患進行簡單工作復健並生存,也必須與國際 醫療機構合作找出真正病因。烏腳病在臺灣的發展脈絡與漢生病非常類 似,故建議臺灣南部學生可以實地參訪臺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從醫院 開創、國際募款、病患的收容、醫治,與協助,空間使用等議題思考, 更加理解疾病與醫療人權各個面向。
  30. 國家文化記憶 – 跨領域教學課程設計議題包 從漢生病看醫療人權 - 31 - #人權教育! 國家文化記憶庫-跨領域教學課程設計議題包系列 《從漢生病看醫療人權》

    著 作 人 | 楊長苓 發 行 人 | 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出 版 年 月 | 中華民國 110 年 7 月初版 除另有標示及註記者外,本議題包之內容採 CC BY-NC 3.0 TW+ (CC 授權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3.0 臺灣及其後版本)授權釋出。 ※ 本 書 同 時 登 載 於 文 化 部 國 家 文 化 記 憶 庫 網 站 ※ 國 家 文 化 記 憶 庫 入 口 網 站 | https://memory.culture.tw/ 國家文化記憶庫 FB 粉絲團 | 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CulturalMemoryBa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