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grade to Pro — share decks privately, control downloads, hide ads and more …

從猴硐礦工生命記憶談地底黑暗世界

 從猴硐礦工生命記憶談地底黑暗世界

More Decks by 國家文化記憶庫 2.0 專案推動中心

Other Decks in Education

Transcript

  1. 礦工生命歲月 4 誰是礦工 對礦工有什麼印象?高度勞力且危險的工作,工作完後全身 因煤炭而黑,危險而勞力的礦工工作誰願意去做? 雖臺灣礦場大部分分布於臺灣北部、東北部地區,但過去 的礦工組成包含漢人、原住民、客家人以及外省人,許多 中部、東部的勞工都曾來到礦場尋找工作,礦工的工作更 不僅限於男性,民國53年以前也包含女性礦工入坑工作。 圖

    礦工黑色笑容與潔白牙齒,撰寫者: 王新衡@國家文化記憶庫,CCBY-NC 圖 猴硐女礦工,提供者:周朝南 圖 海山煤礦原住民礦工的微笑,撰寫者: 鄭宜佩@國家文化記憶庫,CCBY-NC ☆課外閱讀《「炭坑賺、炭坑吃,沒挖土炭做乞丐」-女礦工李佳代說著自己 入坑的原因。》
  2. 礦工生命歲月 6 地底世界的工作 礦工的一天 礦工的一天從一早六、七點先來到坑口前的事務所 找監工報到索取工作牌,更衣室更換衣服完畢後, 拿著礦工工作牌向充電室領取礦工燈以及電池,配 備齊全通過檢身室的檢身人員確認身上無違禁品, 如菸酒物品,如若攜帶菸酒則會放置坑口不讓帶入。 礦工在坑口等待乘坐時間車準備入坑工作,大約下

    午兩、三點後陸陸續續礦工出坑,出坑的礦工歸還 礦工燈、電池,取回工作牌,整理、保養維護身上 的工具,便拿著肥皂、衣物前往礦工浴室清洗,換 上乾淨的衣服後回家。 充電室的女工也會在礦工陸續出坑後,如若發現有 工作牌尚未取回,便會連絡監工入坑了解是否坑內 有狀況,導致礦工尚未出坑,透過歸還電池一事成 為了對礦工安全的雙重確認。 圖 礦工燈的光景,撰寫者:王新衡@國家 文化記憶庫,CCBY-NC ☆課外閱讀《黑暗的世界》-寄命、火牌仔 「土地公伯,我把我的生命寄在你這。」 「一塊塊火牌仔,代表礦工入坑的生命」 圖 瑞三鑛業本礦充電室,撰寫者:王新 衡@國家文化記憶庫,CCBY-NC 圖 瑞三鑛業礦工浴池,撰寫者:王新 衡@國家文化記憶庫,CCBY-NC 圖 檢身室最常搜出的違禁品,撰寫者: 王新衡@國家文化記憶庫,CCBY-NC
  3. 礦工生命歲月 7 地底世界的工作 坑內的世界 坑內勞工包含安全領班(領班)、掘進工、採煤工、 推車工、改修工、押車工、捲方、鐵路軌道夫、道 中夫、顧風車以及排水工,社會大眾大多對礦工的 印象屬於「採煤工」,負責將煤礦挖出,但實際上 坑內必須透過上述工作者相互合作,才能將煤炭從 煤層挖出、裝車、推車、拉出坑口,坑內也需要共

    同維持與開發。 坑內每下降一百公尺,溫度隨之提升三度,坑內長 年維持在40度左右,悶熱、潮濕並且黑暗,坑內礦 工入坑後便不知四季與外面天氣,臺灣也因為煤層 薄而需要大量安全支柱支撐煤層,導致坑內工作危 險與不舒適。其中掘進工負責開發坑道,大多矽肺 病患者為掘進工。 圖 瑞三復興坑推車工撥煤,撰寫者: 王新衡@國家文化記憶庫,CCBY-NC 圖 新平溪煤礦博物園區復採掘進面工 程,撰寫者:王新衡@國家文化記憶 庫,CC BY-NC 圖 煤面蹲式挖煤 ,撰寫者:王新衡 @國家文化記憶庫,CCBY-NC 圖 復興坑側躺採煤,撰寫者:王新 衡@國家文化記憶庫,CCBY-NC
  4. 礦工生命歲月 坑外生活的歲月 社會大眾大多對礦工的印象除了危險,出了坑後的礦工就是愛喝酒、 愛賭博、愛花錢,其實大多的礦工都是家境生活貧困才會擔任礦工, 早年礦工薪資並沒有很高,直至60年代能源危機才使得礦工薪資升高。 「飲乎死,卡贏死未飲,若無飲,就袂同心。」 「喝的醉醉醉,拼的茫茫茫」 從上述猴硐地區的礦工俗語中,除了可看出礦工愛喝酒外,更可看出 喝酒其實是一種礦工的價值觀,基於對生命的不確定性,透過喝酒緩 解對入坑的焦慮,更成為礦工之間在坑內合作信任的建立與託付。

    除了喝酒外,根據礦場規模的不同,每一個礦場給予礦工的福利也有 所不同,猴硐地區的瑞三礦業因生產規模較大,給予礦工的福利也較 高,過去猴硐地區的礦工便曾在工作後,在公司的支持與出資下,學 習過國際標準舞作為工作之外的娛樂。 圖 瑞三鑛業礦工尾牙敬酒,撰寫者,王新 衡@國家文化記憶庫,CCBY-NC 圖 瑞平礦工服務站舞蹈技藝講習班第一期 結訓典禮歡慶照,撰寫者:王新衡@國家 文化記憶庫,CCBY-NC ☆課外閱讀《黑暗的世界》-跳舞吧!礦工!/酒杯敲響的那一聲 「民國70年代後的猴硐礦工曾經下班後大家一起學跳舞!」 「同事們!乾杯吧!只為今晚的歡宴、忘卻昨日的煩惱!」 9
  5. 礦災與關礦 三大礦災與轉變 「入坑挖土炭,生命剩一半」,此句話是礦工俗語, 說明著入坑挖煤炭是一份賭命的工作,大部分的礦場 都發生過大大小小的礦災,小至工人壓傷、大至發生 礦災。 礦場內會建立救護隊,大多選擇身體素質與反應較好 的職員、工人擔任救護隊員,發生礦災時,礦場便會 派出救護隊相互支援,也因礦坑狀況特殊,只有礦工 有入坑經驗,因此礦災發生時大多為礦工擔任入坑進

    行搜救。 民國72年臺灣發生了三大礦災-「海山煤礦、煤山煤 礦、海山一坑」,一年內三大礦災便奪走了270條人 命,礦災促使煤業政策轉向,導致了全臺煤礦場收礦、 礦工輔導轉業,臺灣煤礦業正式步入歷史。 ☆課外閱讀《黑暗的世界》-礦工的命 「只有礦工,能救出礦工。」這是全臺灣礦工對生命認知的共識。 圖 瑞三鑛業救護隊成立典禮,撰寫 者:王新衡@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NC 圖 礦務局救護隊訓練,撰寫者:王新衡@ 國家文化記憶庫,CCBY-NC 圖 海山一坑煤礦 礦災災變,撰寫者: 鄭宜佩@國家文化記憶庫,CCBY-NC 圖 海山煤礦佇足觀看公佈欄的礦工,撰 寫者:鄭宜佩@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NC 10
  6. 礦災與關礦 關礦後的礦工生活 離開礦場後的礦工又去哪了? 礦工離開礦場後,大多再次投入勞力市場繼續擔任工 人,許多礦工也因此離開故鄉前往需要勞力建設的大 城市,大部分工地都很樂意聘僱礦工出生的工人,因 礦工長期在地底的勞力與極差的環境工作,使得礦工 力氣大、耐力好、脾氣好,對於大多的礦工而言,離 開礦場後的勞力工作都沒有坑內辛苦,僅有風吹日曬 雨淋是過往坑內不會承受,許多礦工離開礦場後較難

    適應的是不耐曬的體質。 猴硐地區的礦場於民國79年關礦,礦工離開礦場後, 曾投入建設捷運工程、房屋興建工程、登山步道工程 等工作,也是因為離開礦場才發現當時的礦工薪資其 實已經沒有外界的工資高。 圖 吳美霞,撰寫者:李依倪@國家 文化記憶庫,CCBY-NC 圖 林正福,撰寫者:李依倪@國家文化 記憶庫,CC BY-NC 圖 吳東漢,撰寫者:李依倪@國家 文化記憶庫,CCBY-NC 圖 瑞三鑛業公司 復興礦坑口,撰寫者:鄭 宜佩@國家文化記憶庫,CCBY-NC 11
  7. 礦工文化與人權爭取 猴硐末代礦工的行動 今日臺灣對於煤礦的研究大多從「礦業」面向進行研 究,較少有從勞動者「礦工」的角度出發,過去曾為 臺灣煤炭最大生產地的猴硐,在瑞三鑛業公司封礦後, 地方仍留下礦場遺跡,居住居民也仍然以礦工為主。 民國108年,猴硐地方礦工有鑑於隨著關礦,社會逐 漸淡忘曾經用生命換能源的礦工,幾位猴硐地區的老 礦工使用老人年金租下過去本鑛事務所、充電室等地 方,整理後成立了「猴硐礦工文史館」,成為全臺第

    一個也是唯一「礦工」談「礦工文化保存」的館舍, 館舍內展示大量過去坑內實際運用的工具與過去礦場 工作照片,透過白話且生動的礦工導覽,希望能將礦 工的故事繼續傳承下去。 圖 猴硐礦工文史館,提供者:李依倪 圖 猴硐礦工文史館,提供者:李依倪 圖 猴硐礦工文史館,提供者:李依倪 圖 猴硐礦工文史館,提供者:李依倪 12
  8. 礦工文化與人權爭取 末代老礦的心聲 這是百年來第一次礦工上街頭,也是最後一次。 民國110年5月1日,兩臺遊覽車駛入凱達格蘭大道, 「新北市礦業人員協會」以及「苗栗縣礦業聯誼協會」 高舉著抗爭牌子,來自基隆、瑞芳、平溪、苗栗等地 的年齡70、80歲最高90多歲的末代老礦工們聚集, 喊出心聲最深層也最簡單的希望-「照顧我們好嗎?」 民國60年至民國74年礦工職災累積超過65萬件,末 代礦工提出農民、漁民皆有各自津貼,礦工工作不僅

    時常受傷,更是帶有嚴重的職業病,曾經國家的國防、 民生、經濟都仰賴煤炭帶來的能源,為何只有礦工退 休後沒有享有如農漁民的津貼,末代礦工希望國家能 予以專法,比照農漁民的退休津貼,讓末代礦工們能 安享晚年。 圖 末代礦工上街遊行,提供者:周朝南 ☆課外閱讀《黑暗的世界》-百年來的礦工上街 圖 末代礦工上街遊行,提供者:周朝南 圖 末代礦工上街遊行,提供者:周朝南 13
  9. 延伸討論問題 14 1. 專法適用於多數人以及未來仍使用的族群,但礦工已經成為即將消失的行業,礦工 爭取晚年比照「農漁民」的津貼專法,您的看法如何? 2. 臺灣雖為海島國家,卻也曾經能源自足並且達到煤炭足以出口大陸、韓國等地方, 若非政策因素導致煤炭關礦,仍有許多礦場評估可再生產百年,如若有機會,您是 否支持煤炭重新挖掘與生產用於提升能源自足率? 3.

    1990年代全臺煤礦皆已關礦,末代礦工平均年齡已高達八十歲,隨著新世代與礦工 文化出現斷層,您認為礦工文化可以如何保存與進行? 4. 如何讓礦工相關的地域空間、文化資源等與其他科技、藝術等類型作跨界、跨領域 的結合,促使礦工文化以新的轉譯風貌永續傳承?
  10. 參考資料 題名 資料來源 礦工黑色笑容與潔白牙齒 撰寫者:王新衡@國家文化記憶庫,CCBYNC,https://reurl.cc/6E4eYr 海山煤礦原住民礦工的微笑 撰寫者:鄭宜佩@國家文化記憶庫,CCBYNC,https://reurl.cc/MbmGV4 瑞三鑛業機電倉庫 撰寫者:王新衡@國家文化記憶庫,CCBYNC,https://reurl.cc/Y95R7L 選洗煤場外煤炭測量照

    撰寫者:王新衡@國家文化記憶庫,CCBYNC,https://reurl.cc/bkba6l 瑞三整煤場及汙水處理廠照 撰寫者:王新衡@國家文化記憶庫,CCBYNC,https://reurl.cc/rQb48Z 礦工燈的光景 撰寫者:王新衡@國家文化記憶庫,CCBYNC,https://reurl.cc/zMG4Yy 檢身室最常搜出的違禁品 撰寫者:王新衡@國家文化記憶庫,CCBYNC https://reurl.cc/Zrdq9M 瑞三鑛業本礦充電室 撰寫者:王新衡@國家文化記憶庫,CCBYNC,https://reurl.cc/zMG4Yy 瑞三鑛業礦工浴池 撰寫者:王新衡@國家文化記憶庫,CCBYNC,https://reurl.cc/rQb49y 圖片/影片來源 15
  11. 參考資料 題名 資料來源 復興坑側躺採煤 撰寫者:王新衡@國家文化記憶庫,CCBYNC,https://reurl.cc/5GLZXy 瑞三復興坑推車工撥煤 撰寫者:王新衡@國家文化記憶庫,CCBYNC,https://reurl.cc/OpaLR9 新平溪煤礦博物園區復採掘 進面工程 撰寫者:王新衡@國家文化記憶庫,CCBYNC,https://reurl.cc/bkbadr

    煤面蹲式挖煤 撰寫者:王新衡@國家文化記憶庫,CCBYNC https://reurl.cc/qOb4o0 臺和煤礦捨石山軌道 撰寫者:洪碧苓@國家文化記憶庫,CCBYNC,https://reurl.cc/Zrdqol 瑞三捨石場翻車斗 撰寫者:王新衡@國家文化記憶庫,CCBYNC,https://reurl.cc/mGb4bl 廢石礦車與推車工 撰寫者:王新衡@國家文化記憶庫,CCBYNC https://reurl.cc/MbmLxv 瑞三鑛業礦工尾牙敬酒 撰寫者:王新衡@國家文化記憶庫,CCBYNC,https://reurl.cc/jk4Ynp 瑞平礦工服務站舞蹈技藝講 習班第一期結訓典禮歡慶照 撰寫者:王新衡@國家文化記憶庫,CCBYNC,https://reurl.cc/6E4YoO 圖片/影片來源 16
  12. 參考資料 題名 資料來源 瑞三鑛業救護隊成立典禮 撰寫者:王新衡@國家文化記憶庫,CCBYNC,https://reurl.cc/AKWYnd 礦務局救護隊訓練 撰寫者:王新衡@國家文化記憶庫,CCBYNC,https://reurl.cc/X4ryDa 海山一坑煤礦 礦災災變 撰寫者:鄭宜佩@國家文化記憶庫,CCBYNC,https://reurl.cc/44DngV

    海山煤礦佇足觀看公佈欄的 礦工 撰寫者:鄭宜佩@國家文化記憶庫,CCBYNC,https://reurl.cc/dXbA0q 吳美霞 撰寫者:李依倪@國家文化記憶庫,CCBYNC,https://reurl.cc/GoqOmp 林正福 撰寫者:李依倪@國家文化記憶庫,CCBYNC,https://reurl.cc/Y95pOL 吳東漢 撰寫者:李依倪@國家文化記憶庫,CCBYNC,https://reurl.cc/VjZlEQ 瑞三鑛業公司 復興礦坑口 撰寫者:鄭宜佩@國家文化記憶庫,CCBYNC,https://reurl.cc/yQbGeq 圖片/影片來源 17
  13. 參考資料 實體參觀場域 場域名稱 場域資訊 猴硐礦工文史館 新北市瑞芳區柴寮路55號 菁桐礦業生活館 新北市平溪區菁桐街113-117號 參考書籍 場域名稱

    出版資訊 《黑暗的世界: 猴硐礦工 回憶錄= Way back to memoirs of Houtong coal miners 》 周朝南, 李依倪著(2021) ,新北市:周朝南出版 9789574393435 (平裝) 18
  14. 國家文化記憶庫議題包 《從猴硐礦工生命記憶談地底黑暗世界》 著 作 人 | 李依倪 指 導 單

    位 | 文化部 主 辦 單 位 |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執 行 單 位 |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發 行 人 | 國家文化記憶庫 出 版 年 月 | 中華民國 111 年 5月初版 授 權 資 訊 | 除另有標示及註記者外,本議題包之內容採 CC BY-NC 3.0 TW+ (CC授權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3.0 臺灣及其後版本)授 權釋出。 ※ 本 文 同 時 登 載 於 國 家 文 化 記 憶 庫 網 站 ※ 19
  15.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