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grade to Pro — share decks privately, control downloads, hide ads and more …

ICP and Neurosurgery

ICP and Neurosurgery

By Prof. Li Min-hong

neurosurgeon

May 12, 2004
Tweet

More Decks by neurosurgeon

Other Decks in Education

Transcript

  1. 脑脊液的循环 1、CSF的大循环: 室间孔 侧脑室 三脑室 中脑水管 四脑室 正中孔、侧孔 (小脑延髓池、小脑角池) 脑底池

    脊髓蛛网膜下腔循环 大脑半球外侧裂池 蛛网膜颗粒吸收 硬膜窦水平 和脑表面蛛网膜下腔
  2. 影响颅内压增高的因素 1.年龄(Age):婴幼儿、老年人的特点 2.病变扩张的速度(Outstretched velocity of the disease): 3.病变部位(Position of the

    disease):中线、后颅 窝及大静脉窦附近病变 4.伴发脑水肿的程度(Degree of hydrocephalus): 病变的炎性反应可伴有明显的脑水肿 5.全身情况(General conditions) :肝肾功能障碍、 肺部感染、酸碱失衡等致继发脑水肿
  3. • 达到临界点之前,颅内 对容积增加尚有代偿力。 • 当达到临界点(压力骤 增的转折点)时,只要 注入极少量液体,就会 使颅内压大幅度的升高 (指数关系)。 •

    超过临界点即表示代偿 力耗尽(失代偿)。这 时,颅内容积微量的增 加,就可使颅内压剧增, 加重脑移位与脑疝,发 生中枢衰竭危象。 体积压力曲线(一)
  4. 颅内压增高的后果(一) 平均动脉压—颅内压 脑血流量(CBF)= 脑血管阻力(CVR) 脑灌注压 (CPP)(正常值: 70 ~ 90mmHg) 血管阻力

    (CVR)(正常值: 1.2~2.5mmHg) 脑血流量的恒定可以通过调节脑血管阻力及全 身血管加压反应来实现。(当脑灌注压< 40 mmHg 时,自动调节失效。) 1. 脑血流量的影响(Influence of cerebral blood flow)
  5. 颅内压增高的后果(二) 2. 脑疝(Brain herniation ): 3. 脑水肿(Hydrocephalus): 细胞毒性:缺氧,细胞内水分↑ 血管源性:血脑屏障破坏,细胞外间隙水分↑ 4.

    库欣(Cushing)反应: 两慢一高,急性颅内压增高的典型表现。 5. 胃肠功能紊乱及消化道出血(Gastrointestinal dysfunction and hemorrhage of digestive tract): 下丘脑植物神经中枢缺血而致功能紊乱,表现 为上消化道出血。 6.神经性肺水肿(Neurogenic pulmonary edema):呼吸 急促,痰鸣并有大量血性泡沫痰等。
  6. 颅内压增高的类型 根据病因不同可分为两类: (一)弥漫性颅内压增高(Diffused increased ICP) 特点:无压力差、无脑组织移位、耐受力大。 (二)局灶性颅内压增高(Localized increased ICP) 特点:有压力差、有脑组织移位、耐受力小。

    根据病变发展的快慢不同分为三类: (一)急性(acute)颅内压增高 见于各种类型的 颅内出血 (二)亚急性(subacute)颅内压增高 常见于各种 恶性颅内肿瘤 (三)慢性(chronic)颅内压增高 常见于良性肿 瘤
  7. 引起颅内压增高的疾病(一) 1.颅脑损伤 (craniocerebral injury) : 颅内血肿及脑 挫伤伴有脑水肿是颅内压增高的常见原因。 2.颅内肿瘤(intracranial tumors):80%以上出现颅内 压增高,肿瘤的大小、部位、性质和生长速度与

    颅内压增高的程度有关。 3.颅内感染(intracranial infection) : 脑脓肿(intracerebral abscess)、结核性脑膜炎 (tuberculous meningitis)、脑结核瘤(tuberculoma of brain)。 4.脑血管疾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 脑出血(cerebral hemorrhage)、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8. 引起颅内压增高的疾病(二) 5.脑寄生虫病(cerebral parasitosis): 脑囊虫病。 6.颅脑先天性疾病(congenital disease of brain): 先天性脑积水、颅底凹陷和先天性小脑扁桃 体下疝畸形、狭颅症等。

    7.良性颅内压增高(benign increased ICP):又称 假脑瘤综合征,以脑蛛网膜炎多见。 8.脑缺氧(cerebral anoxia): 心跳骤停、呼吸道 梗阻引起脑缺氧和继发脑水肿。
  9. 临床表现(一)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1. 头痛(headache ):是颅内压增高最常见的症状。 2. 呕吐(vomit ):典型表现为喷射性呕吐。 3.

    视神经乳头水肿(papilloedema):是重要的观体征。 以上三者是颅内压增高的典型表现,称之为颅内 压增高的“三主征” 。
  10. 临床表现(二)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4.意识障碍及生命体症变化 ( disturbance of consciousness and changes

    of physical signs): 嗜睡、反应迟钝,昏睡、昏迷、伴有瞳孔散 大、对光反应消失、发生脑疝,去脑强直。 血压升高、脉搏徐缓、呼吸不规则、体温升 高甚至呼吸停止。 5.其他症状(others):头晕、猝倒,头皮静脉怒 张。小儿头颅增大、颅缝增宽或分裂、前囟 饱满隆起,破罐音等。
  11. 诊 断(一) 一、询问病史和神经系统检查 (Enquire history of disease and examinenervous system

    carefully) 症状和体征(Symptoms and physical signs): • 颅高压症状,癫痫等 • 神经系统定位体征,12对颅神经检查,运 动感觉功能的检查,反射等
  12. 处 理(二) (二)去除病因(Wipe off nidus) : 肿瘤切除;分流术; (三)降颅压治疗(Lower ICP) :

    高渗利尿剂应用原则:意识清楚,颅内压增高程 度轻选用口服药,有意识障碍或颅内压增高症状较重, 选用静脉和肌肉注射。 口服药:氢氯噻嗪、乙酰唑胺、氨苯蝶啶、速尿等。 静脉药:甘露醇、甘油果糖、速尿、血浆、白蛋白等。 (四)激素应用(Hormone apply) : 地塞米松、甲基强的松龙
  13. 处 理(三) (五)冬眠低温 ( Hibernation and Lowtemperature) : 常用亚低温(28~35C0) (六)脑脊液外引流:

    (七)巴比妥治疗(Barbital treatment): (八) 辅助过度换气(Accessory hyperventilation ): (九)抗生素治疗(Antibiotic treatment): (十)症状治疗(Symptom treatment):
  14. 病 理 • 幕上的脑组织(颞叶的 海马回、沟回)通过小 脑幕切迹被挤向幕下, 称为小脑幕切迹疝 • 幕下的小脑扁桃体及延 髓经枕骨大孔被挤向椎

    管内,称为枕骨大孔疝 • 一侧大脑半球的扣带回 经镰下孔被挤入对侧分 腔,称为大脑镰下疝或 扣带回疝
  15. 脑疝的处理 治疗原则 1. 迅速静脉输入高渗液体,降低颅内压以暂 时缓解病情。常用药物为20%甘露醇125~ 250ml快速静滴。 2. 尽早明确病变性质及部位,及时去除因。 3. 病因难以明确或缺乏有效治疗者,可选择

    某些姑息手术以缓解增高的颅内压。如脑 积水可选择脑室外引流、脑脊液分流术; 小脑幕切迹疝可行颞肌下减压术;枕骨大 孔疝可行枕下减压术。
  16. 国际颅内压会议概况 Brock M于1972年在德国召开了第 I 届国际颅内压会议,当时仅有少 数基础与临床的有关报道。以后在1974、1976、1979分别召开了2~4届会 议,由于 CT与MRI等影像设备的问世以及监护技术的发展,使人们更加 清楚地认识到颅内压在颅内占位性病变等疾病中的重要地位 。80年代国

    际上有关颅内压的研究方法及临床研究进展很快,分别在东京( 1982 ) 、 Glasgow (1985) 与Ann arbor (1988) 召开了 5~7 届国际颅压会议 。1991年 Rotterdam在荷兰召开的第8届颅内压会议中报道了婴儿应用 Rotterdam 传 感器与颅压监测的临床研究。反映了有关无创颅内压监护在儿科领域的 应用。 颅内压与颅内压监测的研究范围虽然较小,颅内压会议起步也较脑 水肿晚,但对颅内压有关的研究进展却较快,说明它对神经病学的重要 性。 上述国际脑水肿与颅内压会议中,均以神经外科专家为主,着重于 讨论神经外科问题,涉及到儿科领域的问题较少。然而在临床上,年龄 愈小脑水肿的发病串愈高,病变发展迅速,较成人更快地出现颅内高压 征。近年来已逐渐为各国所重视。
  17. 国内脑水肿与颅内压会议和研究进展 1988年由中华神经外科学会与湖南省神经外科分会及儿科分会联合 召开全国第一届脑水肿与颅内压学术会议。1992年由中华神经外科学会 主持在大连召开第二届会议,1995年、1996年和1997年又在无锡召开三 次颅内压学术会议。上述会议对我国小儿脑水肿与颅内压研究,有重要 的推动与促进作用。虽然我国在脑水胸与颅内压研究方面起步较晚,但 进展很快,在神经外科与儿科均有一些研究成果已赶上或达到国际水平。 如参加国际第九届脑水肿会议的中国学者的论文摘要共14篇,其中 2 篇

    获奖。近年来,国内有关脑水肿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报道亦如雨后春笋般 的增多。由于 CT 、MRI 的临床应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儿科在临床发 现中毒性脑病、脑炎、脑膜炎等患儿头部CT扫描常有全脑或脑某些区域 CT值(Hu)明显地降低,从而在临床可以早期诊断脑水肿,并将这一类儿 科感染性疾病(颅内或颅外感染)所导致的脑水肿统称为感染性脑水肿, 在脑水肿分类学中,将小儿急性感染性脑水肿列为脑水肿的一个特殊类 型。
  18. 诊 断 1、TCD对颅内压增高的诊断价值: 颅内压增高患者的TCD特征有:①收缩峰尖耸,呈脉冲样,S2 峰降 低或消失;②PI、RI 增大,VS2 /VS1 比值降低;③在下降枝末端出现一 显著D峰;④舒张期及平均血流速度均降低或在正常值的低界,收缩期

    血流速度也可降低。 TCD是一种简便、无创性,可重复检查方法。根据血流速度及其频 谱的变化,对颅内压增高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的动态监测,能反映颅内压 的变化,对诊断颅内压增高及指导临床治疗,判断预后均有重要价值。 2、 TCD对协助脑死亡的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使用价值: 可为缩短脑死亡的观察时限提供适当的法律依据,在脑死亡早期作 出正确的判断,以及在脑死亡之前进行积极的抢救,确定脑死亡之后, 及时进行器官移植。但也有一定局限性,首次TCD记录示脑动脉血流信 号消失,不可以作出脑死亡诊断,需经 2 位以上有经验的大夫反复多次 检查,经颞窗测不到者,需经眼窗检查,确实无血流信号,方可结合临 床作出脑死亡判断。
  19. 原发性颅内压增高的研究进展 1、定义: 凡有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等颅内压(ICP)增高的症状,而无其它神 经系统阳性体征,脑脊液(CSF)检查除压力增高外各项化验检查均正常,神经 影像学检查排除颅内占位性病变者,称为原发性颅内压增高 。 2、①命名:确切应为原发性颅内压增高(I I H) 。

    ②流行病学:I I H每年的发生率占总人口的1~2/100000,占肥胖生育期 女性的19~20/100000。可见I I H多发生于生育期间的肥胖女性。 ③发病机理:至今其发病机理还不清楚。 ④临床表现:典型的IIH病人多为成年肥胖女性,临床特点为头痛及视 乳头水肿。视力减退是I I H唯一的严重并发症。空蝶鞍及内分泌障碍,空 蝶鞍内分泌机能障碍主要表现为高泌乳素血症。 ⑤实验室检查:神经影像学检查 I I H患者的 CT或 MRI大多是正常 的,有的表现为裂隙样脑室,但近期研究表明,I I H患者与年龄匹配的对 照组相比,脑室大小无明显差别。I I H患者的其它非特异性影像学发现有 空蝶鞍、扩大的视神经鞘及视神经乳头的隆起。IIH患者空蝶鞍出现的机 率较大(55%)。
  20. 原发性颅内压增高的研究进展 CSF检查 不进行CSF压力及成分检查就不能确定IIH的诊断。IIH患 者腰穿结果显示CSF压力增高,蛋白正常或稍低,葡萄糖水平正常,细胞 计数正常。 ⑥诊断:1991年国际头痛分类会议制定诊断标准如下:1、颅内压(ICP)升 高[ICP>1.96kPa(200mmH2O)]。2、除视乳头水肿及外展神经麻痹外,无 其它神经系统阳性体征。3、神经影像学检查无占位性病变或脑室扩大。 4、CSF蛋白正常或较低,白细胞数正常。5、无临床及影像学上可疑的静 脉窦血栓形成的证据。

    ⑦治疗:治疗方向主要是阻止视力减退的出现与发展,兼顾减轻其它症 状。7.1 腰椎穿刺 重复腰穿可作为降低ICP的方法之一。 7.2 乙酰 唑胺它可以抑制CSF的产生。利尿剂如氯噻酮、速尿、利尿酸等。7.3 皮质激素 可快速降低ICP,但长期使用可使ICP增高及视乳头水肿复发。 当高颅压症状明显或出现危象时, 甘露醇可以起到预防脑疝形成的作用。 7.4 外科治疗 如经药物治疗后视力仍继续下降,或病初视力损害较重, 应进行外科治疗,不能拖延。1、视神经鞘减压术: 2、脑脊液分流术: 至今,脑室-腹腔分流术仍为外科治疗IIH的常用方法。
  21. 基础研究 3、内皮素在颅内压增高后犬血流动力学变化中的意义 用硬膜外胶囊注水升高颅内压模型,测量血浆内ET浓度。颅内压增 高引起包括血流动力学紊乱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ET的增加可能是机 体的代偿反应,以维持血管张力和心肌收缩力,保证重要组织器官的血 液灌注。血浆ET水平的过度升高加上ET作用持久,反而加重了组织损害, ET可能存在的正性肌力作用不足以抵消冠状动脉收缩和心脏前后负荷增 加造成的心脏损害。内源性升高的ET可能参与了颅内压增高后的心血管 功能障碍,从而导致血流动力学紊乱。 4、脑桥静脉对颅内压增高的调节反应

    选择丹麦白约克猪,通过向枕大池灌注人工脑脊液,逐步增加颅内 压,用TCD测量正常和过度换气状态下,颅内压增高对于脑桥静脉的血 流速度、直径和脉冲指数的影响。结果 随着颅内压增高,脑桥静脉的 血流速度减慢,直径和脉冲指数增加,而颅内压增高对中心静脉压、动 脉 CO2 分压、平均动脉压无明显影响。结论 脑静脉容量可以被认为是颅 内容量缓冲剂,收缩脑静脉将为降低颅内压提供一条新的治疗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