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grade to Pro — share decks privately, control downloads, hide ads and more …

关于《学习图景》的对话

Oliver Ding
January 06, 2016

 关于《学习图景》的对话

与友人Z关于学习图景幻灯片的对话。

Oliver Ding

January 06, 2016
Tweet

More Decks by Oliver Ding

Other Decks in Education

Transcript

  1. 关于《学习图景(V3)》的对话 2015/11/29 Oliver Ding 我在【新工作观】微信群中分享了《学习图景(V3)》的幻灯片,群友Z反馈 了详细的意见,下面是我的回复。 群友Z: “问题页”,即P2。看到第一个问题,我感觉有个前提存在,即“先经历学校 教育,然后……”。读到这里我想到我目前的处境,我的孩子目前在家学习 ,学什么,怎么学,对我和孩子来说,都是全新的挑战。这个过程中,阻挡

    我们的常常是原先在学校接受教育的以学科为中心的学习和思维模式。 Oliver: 我的主要兴趣点和实践经历是人们毕业之后,加入职场的学习。类似于【新 四年】以及之后的青年时期等等。 我没有把儿童的学习,以及K12\高等教育这样的范畴作为我的思考和研究领 域。这些领域已经有很多研究者在做了,他们做的很好。对于我来说,这些 领域涉及到教育系统,这个对于我来说,挑战和难度太大。 群友Z: 第二个问题,对跟我有差不多智力水平的普通人来说(我不是指极少数的杰 1
  2. 出者),我们缺乏的不是内容资源,我们生命中,难以有机缘经历到有经验 有智慧走在前面的人的指点,这样的人,称之为我们的“导师”也可以。 导师指导我们,需要建立在对我们个人有充分了解基础上,而导师指导常常 会对我们个人成长有突破性的建议和指点。我有过做导师的经验,我也有被 指导的经验。我能够对个别年轻朋友有帮助,我发现是因为我们住在一个小 区,又共同参加了几个社区组织的学习,我对她的生活学习状态,有了十分 的了解。而我被指导,也是因为自己在学习一个课程中,跟老师有了长期的 近两年接触,我发现自己特别地向老师去学习她的各个方面,从而有机会跟 老师走得比较近,对老师的做事方式、思考问题方式等有了体验。而老师也 愿意帮助跟随她的人成长。

    Oliver: 第二个问题是【终身学习者的挑战是什么?如何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 我同意你的看法:我们缺的不是内容资源,而是导师帮助。之前我们做 WEEx时,我们就谈了【开放学习机会】这个概念,它就是针对【丰富的开 放教育资源】而提出的推进的一个概念。后来,我也在【个人学习部落】中 重点突出了导师与学友的重要性。这些都反映在幻灯片后面的第58页的【助 益学习的完美系统】这里。 我没有在幻灯片中直接回答【终身学习者的挑战是什么?】,通过第一部分 【新工作观】的阐述,我应该是默认其中一个挑战:对于加入职场的人,个 人学习与职业发展、心智成长无法区分开。职业发展成为一个很重要的变 量。这一点是和儿童,K12,大学生等学习系统内的学习大不一样的。 过去人们简单地用【培训】来回答这个问题。职场人士的学习通过【阅读 (书籍)】和【职业培训】等来解决学习的问题。我觉得这个答案还太简 单。 2
  3. 群友Z: 在“1.新工作观”中“未来教育价值的创造模式”中,我认同这样的“学校”到“社 群”的转变。只是我对其中有些措辞也是我们经常会使用的词有点想法。例 如“终身学习的观念日益普及”。我在生活中发现,优秀的人,他们总是特别 善于学习,似乎从来没有不终身学习的,终身学习、对新事物持有好奇心, 愿意去尝试,似乎是他们的特质。对他们来说,“普及终身学习观念”可能是 觉得很奇葩的事情。 另外,是否“终身学习”似乎跟区域、跟文化,都有联系。一些地区人群,40 多岁,就似乎进入中国农村老年化的生活状态,但我也发现,一些国家社会 人群60多岁,从来没有觉得自己年龄大而停止学习的节奏和脚步。所以,当

    我们说“终身学习的观念日益普及”,我们是在对谁说呢? “学校不再满足全员学习的需求”,我想到的是,学校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满 足了全员学习的需求呢?我目前对学校的感受是,是一种社会结构组织,这 个组织功能之一,帮助了这个社会的人群通过这个组织功能的筛选分配,把 人配置到通常所说的不同的社会结构阶层中。例如,我是出生在农村的娃, 如果不读书不上学,只能在农村种地生孩子或者跟很多的农民工一样,把孩 子抛在家里外出打工生活。 Oliver: [新工作观]这里的三个论点,的确不够严谨。我看看是不是在下一个版本中 把它们删除掉。优秀的人和终身学习,好像是鸡生蛋和蛋生鸡的关系:)或 许正是他们持续学习,才成为优秀的人。或者相反:)但是,总体来说,优 秀的人是少数,或者,我们可以说【成为优秀是一种过程】。那么就总是有 很多人还处于起点。这些处于起点的人,有些人没有意识到学习是重要的, 有些人没有找到好的学习方法,一些人则意识到重要也找到合适方法,并且 行动。 3
  4. 前面说了,我的对象是加入职场的人士。缩小而言,就是【新四年人群】, 以及后续的【青年人群】。从地理区域上看,可以缩小到主要的提供工作几 乎的主要城市。农村及三四线城市,这些的确存在你说的生活状态的事情。 我没有质疑学校在社会结构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我关注的更多是离开学校的 职场人士,他们当然可以中断职业,回到学校去深造再回来职场中,他们也 可以到学校中接受短期培训等等。我这里的核心观点是【从学校到社群的这 样一个转变,社群成为新的学习环境】。这样的转变,恰好是可以满足职场 人士的学习需求的。 群友Z: 在“2.实践世界”“知识频谱”中,确实,就是像标题所示“知识频谱”来对人可能

    的发展做出的一种方向性的分类。是否可以有另外的视角呢?例如,是否有 一种分类能够帮助和引导这样的一种成长观念建立,即每个人在他生命中, 如何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天赋才能做他自己? “如何帮助大部分人更好地行动”,其中“大部分人是被动学习、少数人成为终 身学习者”,其中的箭头指向,是否有失偏颇。我的理解是,例如,我和孩 子尝试在家学习,对我们而言,这是全新的体验,但不能说我们做出尝试来 应对情境变化的意义建构是一种被动学习,虽然在家学习可能被很多人尝试 了,但对刚刚开始尝试的个体而言,是一条全新的探索旅程。 Oliver: 【实践世界】这部分内容,来自我的另外一份幻灯片《知识图景》。我在其 中探讨个人知识和公共知识的互动关系。在引用这部分内容到《学习图景》 时,我的意图是回答【行动者的学习进路是什么样的?】 我把职场人士归类到【行动者】这个领域。那么,在知识频谱上,就是除了 科学家的那些人。 4
  5. 这个部分的确需要再整理一下,目前好多含糊的东西。 我想表达的意思其实是:大部分人并不会成为科学家,他们的学习模式,不 能狭隘地按照培养科学家的模式来做。换句话说,我在这里不赞同【唯知识 论】,对于行动者,人们要选择【知识为行动服务】的路径。这样才可以在 海量信息时代,帮助人们从信息爆炸的焦虑中解脱出来,【其实你不需要学 习这么多的知识,不需要把重点放在外界的知识,而是要放在自我的行动 上】。 后面提出的几个视角对这些做了综合平衡。 群友Z: 在“4.个人学习图景”中,对“学科视角、领域视角、项目视角、生涯主题”的区

    分,很受益,可以帮助理清很多的认识。 问题:“挖掘生涯中隐喻”是什么意思? Oliver: 我在年初写自己的个人学习自传《自由灵魂》时,觉得我的学习及成长生涯 ,存在很多隐喻,例如故乡的【培风书院】、【桥】、【容器】等等,这些 东西背后隐射的一些思想或者经历,一直给我带来很大的影响。这是【生涯 隐喻】的源头,我不知道其他人是否有类似的体验。 群友Z: 一点感想,“学科视角、领域视角、项目视角”,都比较侧重对外部世界的认 识。如何提升我们自己在日常生活是如何感知认识世界的认识呢?例如,我 现在回想起来,我以往对自己应对环境的反应状态的感知比较迟钝,现在稍 5
  6. 微有所改进,例如当我做一件事情的过程中,我会追问自己,我是在做什么 ,有没有迷失方向,如果有事情让我有情绪,我能够感知到自己的情绪,并 且会去思考为什么自己会有这样的情绪。 在“5.心智建设”中,在P30­31中,模型图的对应构建得特别好,很清晰。 问题:在这个模型图中如何找到类似“情绪”这个东西,我们在实践常识中, 发现情绪是很重要的一个东西,当你对某个事情情绪高涨、有热情时,那种 学习的进展几乎是没有障碍可以阻拦。 Oliver: 庄老师提了一个非常好的洞察。的确,我最近在反思这个模型,发现的确无 法在第一层次把情绪、情感、故事等融入进去。那么,这么看来,我这里所

    说的心智,还是偏重于【认知】这部分,而忽略了【情绪】。 我后来想了一个解释,不知道是否可以行得通。 我的看法是,这里提的【心智】,可以是完整的心智,生涯主题只是其中一 部分。由于【心智是内在的】,因此我把它放在【知识、技能、行动】这三 个元素的中间,放在三角形的内部。同时,我认为,【心智建设,必须通过 外在的知识、技能、行动来间接改善】。 那么,我们可以把【情绪】这部分作为一个学习对象,放到【知识、技能、 行动】中去考察,作为第二个层次。 一个人如何提高自己掌控自己的情绪的能力?一个人如何觉察自己与环境如 何互动?一个人如何管理自己的精力?这些其实都可以对应到如下层次: • 知识​ :心理科学、行动科学、沟通科学,这些学科有大量研究情绪、 互动的研究成果,有很多好的知识体系。如果没有掌握这些知识,显 6
  7. 然就无法自己开悟出来。有了这些知识体系的帮助,那么学习这些就 会很快。 • 技能​ :这些知识体系带来了很多具体的实践指南,有很多练习方法, 例如正念的练习。例如行动科学中的练习。以及心理咨询中的练习。 积极心理学中关于积极情绪的练习。 • 行动​ :掌握知识,习得技能之后,还需要自己去践行,去操作,才可

    以真正内化自己知识,并用到自身的日常情绪管理中。 • 同样,对于【文化】,【信仰】等等,都可以作为一个学习对象,用这个模 型来解释。 不知道这样的解释,是否可以圆满? 群友Z: 在“6.能力翻倍”中,“执行意图”提得很好,不过我是看了具体例子,我才明白 其具体指代。我在自己学习中,对这一点也有体验,即做好眼下的一步。例 如“微学英语”中每天的晨读,也是符合这样一个学习观念的带领。每天一段 英语,跟读模仿。 Oliver: 这里有些误会了。我的幻灯片的解读,并不是在解释【执行意图】这个概 念。【获悉、理解、行动、外化】这个几个阶段,是我自己认为的熟悉一个 知识概念,可以区分为几个阶段。这些不是【执行意图】的这个概念的意 思。 我是拿【执行意图】这个知识概念举例,最开始通过阅读熟悉这个阶段,然 后加深记忆,理解它。然后自己要践行这个概念,最后完全掌握之后,可以 指导他人。 7
  8. 这张幻灯片也是摘录自我的另外一个幻灯片,没有前因后果,难免误会。抱 歉一下。 关于【执行意图】,请参考阳志平的网志: http://www.yangzhiping.com/psy/implementation­intentions.html 原作者的综述文章: http://www.psych.nyu.edu/gollwitzer/Prestwich_15_Implementation%20Inte ntions.pdf 群友Z: 在“7.声誉构建”中,“心智经济是以个体为中心的经济阶段”,这个提得特别好 ,对资本的几个分类,也很清晰,对我有启发。

    问题,对这部分内容有影响的,我觉得“价值观”是个很重要的东西,且对这 部分内容会有很大的影响,这个“价值观”的东西,在这部分中如何体现呢? Oliver: 这个问题也非常棒。我的解释是这样的。之前做【真北研究】价值观测试工 具时,我花了一些时间学习了一下价值观这个概念。 我的理解是,价值观是指导我们的行为的内在的东西,它通常体现在我们做 选择时。如果有多个选项,我们会侧重哪一个,除了明显的外在因素,还有 哪些东西影响我们。价值观就是在内在的因素。它是根值于个人的信念,来 源于自己的学习及成长环境及社会环境。 对于价值观的归类和测试有很多种方法,有的列出几十种,最后选择七种, 有的归纳出十几种,最后选出三个。 8
  9. 我归纳了四种价值观【自由、贡献、智慧、财富】。【迈向心智自由之路: 贡献(善,社会资本)、智慧(真,知识资本)、财富(美,货币资本)】。贡献求 善,智慧求真,财富求美。 实际上,这个真、善、美的三个原则,是东西方哲学家所总结出来的人生宿 命,可求其一,不可求多。有一个主导的方向和辅助的方向,这些也会互相 转化。人与人的生涯差异,从内心追求的东西也可以看出来。有的人追求某 个点的极端,有的人追求两个点的组合,有的人追求三个点的平衡。 这些选择、组合和转化,才构成了不同人的多姿多彩的人生。 所以,我把价值观高度浓缩在这里,所有的价值观条目,都可以最后归纳到 这四条。

    群友Z: 在“8.社群赋能”中, P51,我看了这个图之后,我的感觉,这里塑造的人的 形象和能力,就像一个“金刚”。我的意思,这个“人”武装了很多的能力,但 是有一个东西很重要,却没有在图中特别的体现出来,就是我们的“情感”, 我们去理解别人的需要的能力,我们去愿意帮助别人满足他们需要的能力。 Oliver: 这个洞察和上面几个类似。我的回答也类似。可以从第二个层次去理解它。 例如,在学习部落这里,我强调与导师及学友的深度私下互动。我觉得【个 人学习部落】的概念,恰好弥补了社群与学习者中间的鸿沟。社群无法提供 的情感互动,可以在个人学习部落里完成。 情感是个性化的,深入的,私下的。这些是公开的社群无法提供的很好的。 私下的导师与学友组成的学习部落,恰好满足这个需求。 9